
在校園熱血漫畫當道的90年代初,很多人不看好「籃球主題」,畢竟即使到了現在,除了《灌籃高手》仍沒有任何一部能夠達到如此高度。偏偏隨著故事進行,井上雄彥畫風越見成熟,太平洋彼岸的NBA也達到新的境界,也就是Michael Jordan的崛起。

Nike的標語從「JUST DO IT」變成了「JUST DON’T DO IT」,因為名字和Coronavirus相似的Corona Extra啤酒,其標誌性的字體標語也被改成「需要新名字」。

起初,我以為「曼巴精神」只不過是我在推特上使用的標記,是某個可以琅琅上口的聰明詞彙而已。沒想到它後來展翅起飛了,從此變成一種象徵,代表著更偉大的事物。

回憶起Kobe Bryant,曾與他有過多次合作的攝影師Chocobie說:「那次相處的30分鐘下來,發現場上場下的他是一模一樣的人。他尊重所有的工作人員。唯一感受到的壓力是他的敬業。」

如今的運動員們越來越注重場外生意的拓展,從而使他們在巔峰時期積累的財富能夠生產更大收益,並在退役後維持同等的生活水平,而那些來自各個領域的精英運動員們更是靠著個人影響力和幕後團隊的支持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本次,我們便爲大家盤點了八位在賽場外大獲成功的精明投資者們。

宛如相撲力士的Shaquille O’Neal、挾著浪花出現的Stephen Curry與Klay Thompson,當球星化作日本浮世繪中的人物,你認得出來哪幾個?

與Atiba Jefferson結識是在3年前的雪梨,當時正趕上有他參與拍攝的滑板影片《Boys of Summer》首映,其中不乏Alex Olson、Mark Gonzales、Jason Dill、Eric Koston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我所認識的其他滑板攝影師不同,Atiba身上絲毫沒有Skater那般「桀骜不馴」的棱角,反倒是擁有著「Love Everyone」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