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地下絲絨的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決定接下製作人的任務,幫他的偶像Lou Reed打磨一張輪廓分明、響應時代的新面孔。

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並不是妖術,而是Europe(歐洲合唱團)80年代中期的合成器搖滾聲響。

由於David Bowie的「盛世美顏」,讓入獄照彷彿在拍雜誌廣告一般,被樂迷稱為「最帥犯人」。

Harry Styles在無性別框架的演出穿著,更讓人有種「終於有人願意挑戰並承襲大衛鮑伊衣缽」的感受。

David Bowie表示,「當我演唱這首歌時,尤其是在美國,會有大量青少年告訴我『你在唱Nirvana的歌,很酷!』但我只想說去你媽的混蛋!」

眾所周知,David Bowie是有著「搖滾變色龍」之稱的傳奇歌手,在成名初期就以Ziggy Stardust這個來自外星世界、雌雄同體的舞台人格享譽世界,但在為自己塑造這個身份之前,真實生活中的大衛鮑伊又是什麼模樣呢?

由於社會階級和種族歧視問題,Brixton成了全倫敦治安最差的一區,老倫敦人們對80年代的Brixton暴動可真是記憶猶新,他們一次又一次提醒著,也無怪乎甫踏入的我那副孬樣。 但Brixton真的好,這好我得親自帶你瞧瞧。

本次,我們將深入David Bowie最晦澀難明的實驗搖滾時期,從「柏林三部曲」中探尋新浪漫主義的根源,剖析這一頗具前瞻性的專輯,是如何透過倫敦的夜店場景,對John Galliano以及Vivienne Westwood等設計師產生深遠影響。

由大島渚執導,大衛鮑伊、坂本龍一、北野武演出,講述二戰時期爪哇日軍戰俘營故事的《俘虜》,將於2021年1月8日大衛鮑伊冥誕重新上映。

在大衛鮑伊創作的舞台人格——Ziggy Stardust、Aladdin Sane或、The Thin White Duke之下,對於每個深受他創作影響的人們來說,他就像是神靈或外星人般的存在。《搖滾變色龍》導演蓋布瑞蘭吉說:「就連看著他精心策劃的死亡時,也不曾覺得他是一個普通人。 」

你或許覺得奈良美智是個孤僻的宅男,但當年的他卻比很多人都要叛逆,更夢想成為搖滾歌手。

1944年出生的山本寬齋曾被英國版《Harpers&Queen》稱為「來自東京的大爆炸」,作為比山本耀司、川久保玲更早一批進入西方時尚界的日本設計師,更是被稱為「日本時尚的創造人」。

與傳統藝術品展覽形式相比,儘管AR擴增實境功能弱化了實際中的參與感,但其帶來的便利性和於現實中很難完成的交互性都成為巨大優勢,仿佛於現實於虛擬間開辟了「中間次元」。

小島秀夫能夠成為電子遊戲領域備受追捧的「明星製作人」,除了對繁瑣的遊戲製作過程親力親為外,他對「通過使用虛擬遊戲塑造現實世界的真實感」的熱忱,創作概念上的豐富,或許才是其「封神」的真正原因。

許多人為了追尋而來到柏林,但他們求索的目標往往是他們自己。大衛鮑伊(David Bowie)後來在柏林找到了自我,並讓自己從耽溺中抽離,不再扮演那些虛假的角色,而且不再像許多樂壇的前輩,仍陷入自己招致的迷思當中。

倫敦聚集了超過250間美術館及藝廊,各個獨具特色且不分軒輊,依照本身對藝術風格的不同喜好絕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展覽。每次前往一座城市必定會想去朝聖當地的美術館,除了功力一流的策展與豐富的展示品,有沒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紀念品店也是我關心的地方。

傳奇搖滾教父巴布狄倫(Bob Dylan)曾於2011年登上小巨蛋演出,當年,沒有華麗的舞台配置與聲光效果,他選擇以最純粹的音樂演出收服全場觀眾,而在睽違七年後,他終於再度回到台灣。
友站推薦
-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柏林是一座孤島,與世隔絕,但也大到足以讓人迷失其中
-
傳奇音樂人大衛鮑伊逝世將滿6週年,音樂版權以2.5億美金天價出售
-
大島渚《俘虜》:俘虜營內不能過聖誕節,卻成為同志禁忌之愛的表徵
-
緬懷搖滾樂傳奇Little Richard:透過他的招牌尖叫,解放我們在塵世中的慾望壓抑
-
「David Bowie Is」紐約特展:大衛寶兒,搖滾界最圈外的圈內人
-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想要有所突破,就要「刻意混亂」
-
橫掃葛萊美的David Bowie與《Blackstar》的超強爵士團隊
-
重探狂野傳奇四十年:Iggy Pop & The Stooges的經典單曲Top 20
-
創造David Bow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