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前買爆米花,或許是多數觀眾的習慣,但是看完電影後,日本人除了會等字幕全部跑完之後才離場,還會到販售部買一本電影場刊(パンフレット),是全亞洲乃至於全世界,唯有日本才有的電影「紙本」文化。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我們離千禧年已有好長一段距離,就連《千禧曼波》裡舒淇走過的陸橋都要被拆除了,那故事中的那些年輕人呢?

她不會是你會驕傲地承認的最愛、卻也不是你從未看過的生面孔;她不像石田百合子,得在40歲後半得到鎂光燈的寵愛,可是至少她在國民日劇裡讓人印象深刻。她是大塚寧寧,一個與日本史上最著名賢妻同名的女演員。

「她是誰啊?」「不認識的大嬸為什麼會在推特這麼紅?」這樣的留言同時間也出現了。有趣的是,這種疑問,即便在《長假》當紅的90年代,可能妳也聽過類似的想法:山口智子的魅力在哪裡?她有何本事能魅惑一整個世代的人們?

有別於新莊總店的簡約俐落,外觀充滿90年代復古感的詹記麻辣鍋敦南二店,這回以濃厚台味的樣貌重新開幕。

90年代是我的黃金年代,所有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事,通通都在那十年發生了。90年代你可以信奉任何信念,那時候的文青可能不像現在,90年代是一個思想啟發很大的時代,有十分迷人的氣味。

1995年一部低成本獨立製作電影《衝擊年代》(Kids)揭露了由毒品、早熟的性愛、無端的暴力所組成的紐約青少年生活樣貌。20多年後電影的驚世駭俗或有稍減,卻在另外一個意料之外的領域繼續發揮巨大影響力——時尚。

攝影師Robert van der Hilst因工作在90年代來到上海,併用鏡頭記錄下了老上海準備從十里洋場,往新時代東方明珠華麗轉身的春秋之際。

社群當道,在這個速食的時尚時代,所有華美瞬間皆比不過一個經典永遠。回顧2017時尚大件事,我用「忍」一字以敝之。

飲食風潮如同時尚與彩妝,隨著時日改變。有些餐點可以亙古流傳,也有些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收集了1970至1999年間的流行食物,或許你也能從中獲得窺探出當時食物與生活之間的流行線索。

在那個沒有通訊軟體,彼此聯繫需要打電話,出門得帶call機,做任何事都得稍稍等候的年代裡,您鍾愛的歌是第幾首?請稍候,「感傷唱片行」將為你倒帶。

俄羅斯是個有著強烈意識形態與民族風格的國家,錯綜複雜的歷史軌跡為城市留下了難以取代的獨特氛圍。出身於此的Gosha作為近年紅遍全球的年輕設計師,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力,而除了設計,他更帶給了家鄉如Valentin Fufaev這樣的滑板少年們,更多精神與思想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