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雜誌

不是樂團,也不是唱片公司:《滾石》雜誌歷來最大量的週邊發行

Rolling Stone

不只是影響了數個年代的聆聽品味,這個創辦於1967年的音樂雜誌也在近期推出了17款的週邊服飾,亦是品牌自創辦以來的最大量發行。

建築、咖啡、料理,透過編輯的視野環遊世界——6本雜誌開啟你的「紙上旅行」

Travel through magazines

boven雜誌圖書館的館長要以雜誌選讀的方式,帶領讀者來一趟「紙上旅行」,從建築、咖啡、藝術等角度,透過世界各地編輯與攝影師的視野環遊世界:

專訪影山裕樹:日本地方刊物能夠長期營運的秘訣是什麼?

Local Zines

日本地方刊物的功能與價值是什麼、有哪些新型態的嘗試?而遠離媒體資源中心的地方刊物,該如何生存?地方刊物與「地方創生」的關係又是什麼?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作者專訪與書籍中,影山裕樹提出了他的深刻觀察。

雜誌迷注意!誠品南西店將引進5000冊刊物,成為全台最大雜誌販售據點!

the Eslite Bookstore

誠品生活南西全店共計六層樓,融合傳承與創新、在地與國際,交織出人情窗景、故事集會、選物寓所的「生活聚場」內涵。

從輸入歐美日產品到本土潮流意識崛起:台灣街頭文化最重要的十年

Taiwan Street Scene

台灣潮流文化,在經歷80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影響,讓美式休閒品牌大紅,到90年代因為日劇、日綜與日雜的直線式餵養,所引發的日潮盛世,進入00年代時一切開始有了微妙改變,那就是台灣潮流文化已積蓄足夠養分與能量,準備進入「自產」時代。

喧鬧台北城裡的老派情懷:2間忠於店主喜好的東區特色名所

Old School Store

你或許知道東區這間隱身於地下室的雜誌圖書館,但你可能不知道Boven的兩位老闆其實是當兵上下舖的同梯夥伴。而米販咖啡則是由一對夫妻所共同經營。

紙媒不死!雜誌人嚴選2017年10本雜誌冠軍期號(下)

Magazine Top 10

只要是從事過出版業的雜誌從業人員,絕對能夠切身體會所謂「紙本寒冬」這樣的形容非但沒有誇大,同時這波寒流在網路時代日益發達的情況之下,似乎仍有持續加強的趨勢。

不敵數位化?木下孝浩離任《POPEYE》總編輯,但......或許他只是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

Takahiro Kinoshita

近期日本雜誌集團Magazine House發佈了令業界震驚的人事大異動。《Casa BRUTUS》現任總編輯松原亨將接任《POPEYE》總編輯一職,並同時兼任集團的數位戰略室室長,而《POPEYE》總編輯木下孝浩則將離任總編輯一職,轉任總務部。回顧木下孝浩2012年接手《POPEYE》至今,一度曾讓《POPEYE》從原本疲軟的7萬多本銷量提升至2016年近12萬本的佳績。但「日本雜誌協會」也提出數據表示,《POPEYE》從2017年開始銷量再度逐漸下滑,第四季度的銷量甚至不足9萬本......

紐西蘭兄弟花12年煉造《白木耳》雜誌,讓全球23國認識台灣藝術

White Fungus

來自紐西蘭的他們,深刻理解台灣像紐西蘭一樣活處在世界的邊陲,不是一個「必去的地方」,但是相較於與世界無爭的紐西蘭,他們相信台灣更是一個「該去看看的地方」。

【專訪】最年輕的中國前GQ報導總監蔡崇達,最痛的一次揭露:《皮囊》

A Inspiring Book

27歲便擔任《GQ》中國版報導總監的蔡崇達,曾是《GQ》全球17國版本中最年輕的報導總監。《皮囊》一書中,他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

散步,翻閱城市的樂趣

City Walk

如果說領會作者深思熟慮後的邏輯脈絡,是看書的意義,那閱覽路上無法複製、安排的生活感,就是散步的寓意。

紙本雜誌之必要

Why Paper is Still Alive?

當世界漸漸走向數位烏托邦,整體局勢看似對紙本雜誌越來越不利;但其實,它潛藏的能量,依然比你想得還要龐大。

餃子大圖鑑、燒鳥部位百科全書:一本名為「君子遠庖廚」的美食雜誌

dancyu Magazine

用網路就能搜尋餐廳、看食記的時代,為何紙本美食雜誌發行量還能上升?

拆開就能玩!史上第一本附贈機器人成品的雜誌

Magazine for Children

日本的兒童學習型雜誌《小学8年生》日前在官網公布了特別號的發售消息,而特別的是,這次附贈了一隻真正的機器人(而且還是完成品),但給小學生閱讀的雜誌為何要附贈機器人?

日本雜誌界近期的重點話題:《萵苣俱樂部》的逆轉人生

Newborn Lettuce

這個夏天,在日本雜誌出版圈有一件振奮人心的消息,一本80年代末創刊的料理雜誌《レタスクラブ》在今年新編輯長上任之後,竟達成連續三個月銷售一空。

請渡邊直美來談正能量,是普世價值偽裝成善意的殘酷

Naomi Watanabe

幾天前,《美麗佳人》(台灣版MARIE CLARIE)一口氣曬出四張封面照,找來台日混血的諧星渡邊直美擔任七月號封面人物,破天荒發行四款不同版本的紙本雜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全身照,穿著吊帶丹寧褲倚靠橘色欄杆的渡邊直美,清新自然,就連吊帶滑落的瞬間都美到了。鏡頭前一貫自在,加上攝影師Manbo Key跟Chien-Wen Lin(MW Studio)原本就擅長的日系風格,讓這組封面大片在詮釋日常同時,更注入些許唯美,質感不俗。

就算看不懂日文也會超想買的日本地方誌

Local Zines

儘管這個世界好像是只要有錢甚麼都可以拿到手,不過Free Paper這樣的載體,如果沒有親自到刊物上架的地方尋找,或是看不懂日文的人,往往就只能望塵莫及,今年4月15日出版的《BEEK》特輯「鶴と亀」,一看照片風格就讓人猜想到:該不會是那個鶴與龜吧?果然,真相就是如此。

潮流編輯的真心話:從紙本雜誌到網路媒體,所謂的「酷」還存在嗎?

Definition of Cool vol.010

我發現到以前是編輯影響讀者,現在則是讀者在影響編輯,如果編輯不去做些大家在一根煙時間裡可以消化的事的話,就被時代淘汰了⋯⋯而又如果我做的事只用一根煙就可以被消化,那那個酷就也不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