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ld Céline」的仙女教母——Phoebe Philo正式發佈同名品牌首波系列
深受愛戴的Phoebe Philo於2017年辭去Celine創意總監一職,並於2021年首次宣佈將推出同名個人品牌。而經歷漫長的等待,她終於在日前發佈了品牌首波系列:

編輯筆記|每個看似瑣碎的細節,都是必須在意的重點:「台北時裝週」現場見聞
Taipei Fashion Week
2023臺北時裝週即將在10月22日舉辦的閉幕大秀後劃上句點。經過了去年的後台探險與今年上半年的開幕秀現場直擊,本次,我們特意挑選了三個風格迥異、並於不同場地舉辦的品牌秀參與。而以下,就讓我們來充當你的眼睛,與各位分享在時裝週現場的所見所聞:

以416頁內容收錄品牌的軌跡:日本雜誌《SWITCH》為川久保玲推出品牌紀念特刊
SWITCH x COMME des GARÇONS
《SWITCH》在書作介紹中寫道:「與其說是回顧COMME des GARÇONS過去的50年,應該是展望下一個50年,因為川久保玲的開創性眼界即是指向未來的藝術。」

台北時裝週後台紀實|在王爺廟前的72位模特兒身後,秀導、化妝師、髮型師在忙些什麼?
Taipei Fashion Week
在後台等待的模特兒則是透過電視觀看著目前彩排的情況,而在等待的過程裡可以發現,台下的他們,其實並非台上那般高冷、不食人間煙火的樣貌,同時卻也仍保有身為模特兒的專業。

當西施走出被觀看的霓虹燈箱:來自台灣的前衛內衣品牌——The End Lingerie
The End Lingerie
近期,Bei Kuo推出以「MIXTAPE」為名的全新系列,除融合鮮豔的配色、大膽的鏤空剪裁,到受BDSM、刺青、穿環等次文化啟發的元素外,更透過與攝影師林建文的合作以及一系列的造型呈現,凸顯出台灣獨有的「檳榔西施」文化。

從赫爾辛基搭2小時渡輪到愛沙尼亞找布料,是時裝設計留學生戴浿錡的日常
Homo Technologicus
在2022年秋冬巴黎時裝週,我們想與今年夏天才剛畢業,服裝配件系列便隨即被義大利版《VOGUE》報導的設計新星——戴浿錡,談談時尚創作,也聊聊在海外生活的小日子。

服裝大秀後台到底有多忙碌?一早六點開工,深入臺北時裝週的後台探險
Backstage
在這個雨下不停的颱風天,我們也起了個大早來到New Breed的秀場後台,一窺在光鮮亮麗的大秀背後,到底需要多少人的共同努力。

一手打造美空雲雀演出造型:首位打入巴黎時裝界的日本設計師——森英惠與世長辭
Hanae Mori
1965年,森英惠在紐約推出首個海外系列,獲得「東方遇到西方」的高度好評。堅持使用日本布料,加上她優雅的風格,一改西方人對日本時裝品質不佳的刻板印象。

在長達半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身旁從不缺人才:從ISSEY MIYAKE走出的12位設計師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對設計行業做出的貢獻無法估量,而他對新人設計師不遺餘力的提攜,也讓他的設計理念得以傳承。

Alessandro Michele:「現在的時尚產業就像個病危的老婦人,而我們應該要讓她死去。」
Alessandro Michele
Michele接著說:「我認為人們太過想要留住這個泡泡——時尚就只是時尚,我們可決定它的定義,以及潮流的去留;我們需要辦秀;需要每季設計出一整個系列的服裝與配飾商品——我不覺得這樣的法則還是通用的。」

「他的精神將由下一代人繼承下去」——回顧三宅一生跨越流派的創作生涯
Issey Miyake
在時尚界哀悼這位日本設計師的逝世之際,讓我們共同感念三宅一生為時尚產業的革命性付出,也願這位讓亞洲設計師走入世界的先鋒,能在彼端得到安息。

從時尚史中尋找自身審美觀的來源:Z世代設計師如何從大師作品中尋找靈感?
Madame Grès
「格雷夫人的故事很有趣,她製作的服裝受到古希臘雕塑啟發,但又顯得非常有未來感。Cristóbal Balenciaga也是受她的影響,才創立了品牌。」Vejas Kruszewski接著說,「而且我還滿確定,舊版《星際大戰》的設計師有參考她的作品。」

即便他的自我認同不在這個出生地,山本耀司仍改變了日本和服的未來
Kimono
山本耀司呼籲眾人「用你的方式做」、「營造出自己的風格」、「做個有型的人」,並且要打破和服著裝的鐵則,他的意見多少反映了當代對和服這經典服裝的態度。

她見過各式色彩與風景,卻甘於以最簡單自在的狀態活著:時裝設計師Juby Chiu
Juby Chiu
和Juby見面約在清早,地點是她位於板橋的工作室。只見她穿著簡單的白色上衣和橘紅棉麻褲下樓迎接,光環和距離感的臆測在見到本人瞬間煙消雲散。她素淨的臉上沒有太多表情,散發著摩羯式的淡然,輕鬆地和我們聊天。

將摺衣、疊衣等日常行為轉譯到設計之中:時裝品牌「甫月fuyue」推出2021秋冬系列
fuyue 21AW
在甫月此次的發表會中,試圖打破日常與藝術的界線,透過演繹者可自由走動的設計,觀看者可能與演繹者交錯,如同與現場融為一體,帶出自我才是生活主體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