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眼部漸進失明者,打造四處都有明亮採光的家——法國建築師Odile Decq全新作品
Odile Decq
Odile Decq將這個空間描述為「Box of Natural Light」,並完全採玻璃材料製作,考慮到顧客的需求,她的團隊選用了一種能讓日光均勻地照進空間的材質。

在現代建構屬於未來的都市場景:建築女爵——Zaha Hadid亞洲作品4選
Zaha Hadid
札哈哈蒂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其中又與亞洲的淵源特別深厚。自2010年起,她在亞洲創作不少新地標,包含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柬埔寨種族滅絕研究中心、香港賽馬會創新樓與台灣淡江大橋等建築。

建築師帶路|3家打破室內外界線、讓人不知不覺就走進去的有趣咖啡廳
Caf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究竟該如何打造出充滿個性的咖啡館呢?美味咖啡、人、款待之心,眾多因素相乘方能組成一間咖啡館,本書則從建築的角度,也就是空間的觀點來探討。

如果香水是棟建築,它會是什麼味道?專訪為LV設計香水瓶的建築大師Frank Gehry
Les Extraits
今年,Louis Vuitton再度攜手當代建築大師Frank Gehry進行跨領域合作,視香水為主角,並結合解構式建築美學,讓香氛不再只有一套劇本。

比起特別的造型,居住者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事:日本建築師芦沢啓治
Keiji Ashizawa
簡單樸實的空間呈現著他的設計理念,充滿溫度的木頭與暖黃色燈光在這個工廠林立的小鎮裡面,像是一個熱呼呼的暖爐,溫暖著每一位來到這裡的朋友與旅客。

在暴力的建築裡創造出讓人們感覺舒適的灰色地帶:藤本壯介的「石卷文化中心」
Sou Fujimoto
藤本壯介說:「建築在某個程度來說其實是相當暴力的,牆把空間隔成內與外,也可能因此限制了人們的活動。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就這樣區分成黑與白,而是應該去暈染他們,讓界線模糊,創造出讓人們更加舒適的灰色地帶。」

把該有的自由還給建築:石上純也操刀打造——隨季節呼吸的「KAIT」廣場
Junya Ishigami
隨著一年當中不同的季節溫度影響,會導致屋頂收縮和隆起,讓建築物宛如在呼吸般,動靜皆蘊含豐富生命力。

我希望人心能夠變得更鬆更溫柔:將東奧主場館想成一朵雲來設計——隈研吾
Kuma Kengo
為一個反烏托邦建築師,隈研吾一直受父親的觀點影響。很多人都問過他是什麼時候誕生了一個做建築師的想法的?「走進代代木體育場的一刻,光線從天上灑下來的一刻。」

在懸浮於半空的白色盒子中,邊喝咖啡邊看窗外的皇居與山景——藍瓶咖啡三清洞店
Blue Bottle
上到「藍瓶咖啡三清洞店」的二樓後,大面玻璃外是韓國傳統建築優美的屋頂景色,空間裡錯落著大小各自不同的圓柱,可坐可站,提供給短時間停留的旅人們;三樓的咖啡吧台則面對著窗外皇居與後方的山景,有點衝突的景色令人驚艷。

把達利的超現實夢境,變成我們所處的日常世界:癲狂建築師Rem Koolhaas
Rem Koolhaas
這樣的比喻或許有點誇張,但庫哈斯在資本主義傳媒奇巧誇耀的推波助瀾下,又那麼有實踐力,他真把超現實世界帶進我們的生活。

喝咖啡學建築:Blue Bottle與3家讓建築迷朝聖的時髦咖啡店
Coffee Shop Design
淺藍色的牆身,配襯拉絲不鏽鋼吧台,簡約的風格配上極端細緻的工業材料,成為Blue Bottle獨有的設計美學,也因此贏得「咖啡界Apple」的美譽。

建築可能是性別歧視的最後堡壘:Zaha Hadid身為「女」建築師的困境
The Architect
同樣出自AA的後起之秀阿曼達萊維特或許説得最中肯:「札哈離世後,也許我們可以成為『建築師』,而不是『女建築師』。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師。毋庸置疑。」

「我不相信和諧,我不喜歡妥協」以空間打造自由世界的建築女爵:Zaha Hadid
Architects of the Future
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哈蒂做的都是「地標建築」,而針對這些外界的批評,她只說了一句:「如果週邊都是shit,那我需要回應這些shit嗎?」

對華麗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的觀看方式:專訪「自然洋行」建築師曾志偉
Divooe Zein Architects
曾志偉回憶起年幼時,曾於帛琉群島的生活經驗,以及每年會有半數時間前往峇里島森林裡,進行一種近似閉關式的創作、生活的同時,不禁令人聯想到常年居住於法羅島進行電影創作的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也許暫時的抽身,或對華麗繽紛的生活保持一定觀看距離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是促使創作思路更為清晰的一種過程。

穿越吊橋與隧道才能進入的「現代桃花源」:貝聿銘的經典博物館設計
The Great Architect
在奠定國際大師級地位之後,貝聿銘並未停下前進的步伐,後續又完成了多件傑出作品,本次,就跟著我們一起回顧這位大師的其他生涯代表作。

過不慣退休後的悠閒生活,貝聿銘在幽暗隱蔽的柏林角落打造了一座「透明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德國歷史博物館擴建工程是貝聿銘在德國的第一件作品,1995年他接受德國總理科爾邀請接下此案時,其實已從自家公司退休。只是向來精力充沛的貝聿銘,實在過不慣悠閒的退休生活,沒多久又開始動了起來。

「幫人蓋房子,不如教人怎麼蓋房子」總在災後出沒的游擊建築師——謝英俊
Life After Disaster
謝英俊的建築不僅是災後重建蓋房,而是回應了當代社會重要的環境與居住議題,同時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取得平衡?

「在宇宙的星圖中,我們都相互連結」專訪在雕塑中重建人與自然關係的英國藝術家
Wolfgang Buttress
當代藝術的面貌千千萬萬種,不過英國藝術家Wolfgang Buttress的作品肯定會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