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人一年得吃掉60億小包洋芋片,平均一人一年將150包洋芋片吃進肚裡,近幾年,不少品牌更是主打自家栽培馬鈴薯、手工烘烤、口感更佳的「手工」洋芋片。

{ 現正輸入中... }是every little d在2019年新開闢的連載專欄,邀請各行各業insider分享他們的工作靈感與日常觀察。 連載作者#01 如此表達 espres:so:一名走跳南部的編輯人,寫身邊的鄉土飲食,那可能是荒郊野外的一家簡陋的路邊攤,無名小鎮裡的一間小麵店,或是快被時代記憶淹沒的西點行…...沒什麼太傳奇的口碑,更沒有要進軍國際的意思。它只是普通台灣人從小到大在吃的東西,記憶了某些人與某些事,以及某部分的台灣。

想要研究宮保雞丁到底怎麼做,是因為多年前,採訪香港一家獲得米其林一星的餐廳,主廚跟我說:「你們台灣很奇怪,宮保雞丁裡面是沒有加花生的……」

一切都由同一個場所開始。在JR水道橋站往神保町的路上,有一間藏身巷弄裡的賣天婦羅的小店。東京街頭有成千上萬家類似的這種店鋪。地方不大,窗明几淨,店裡通常只有兩個人在忙碌,大多只賣一種食物,譬如蕎麥麵,又或者是咖哩飯。這種小店在日文中稱為「食堂」。

城市最大的車站旁的餐廳會好吃嗎?大多都只是為了趕時間的乘客能快速填飽肚子的選擇吧,這些餐廳提高了價格、加大了餐點份量,吃起來卻與餐點應有的口味大相逕庭。

竹輪(ちくわ)是一種奇妙的食物,奇妙之處在於,雖然它是關東煮中常見的一品,但它可能是日式食物中最不受本地食客們歡迎的品項。畢竟,竹輪的外觀就有點可疑......

古板的大人常說,我們這輩年輕人的飲食習慣從小就受到西方速食漢堡、三明治的荼毒,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蛋餅亦是我們心中從不退卻的餐點首選。

拍攝食物的準備,與烹飪食物的準備,幾乎是兩碼事。接觸食物攝影之初,我拍的是自己的料理,即便沒拍好也無所謂,反正我只對自己負責。然而,一踏入專業領域,相片要上媒體,就不能隨意了。我往往得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拍攝,並拍得盡善盡美。

有些菜色,沒有根沒有基、沒有公式可以落實、更沒有絕對主義的色彩,只有獨家記憶裡的滋味才是正宗。

海嘯震災的傷痛依然存在氣仙沼居民的心中,但他們還有不變的靈魂歸屬——氣仙沼烤腸,今晚也在烤網上發出滋滋的聲響,等待著溫暖每個人心裡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