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較於同時代風光耀眼的設計「明星」們,仲條的工作開始受到注目要等到進入80年代後。他的設計在90年代後特別受到年輕世代的支持,甚至被稱為「仲條風格」發揮了強烈的影響力。

「我認為她是第一個讓人們覺得,原來日本女性也可以很有魅力的人。」山本寬齋說,「她不只是個模特兒,更是個勇於表達自己的人。」

在「My Crayon Project」計畫中,資生堂藉由輕鬆、有趣的活動,讓孩子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與自己的差異、並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獲得了學校與家長的一致好評。

在化妝的觀念和美容技術傳入日本之前,繩文時代的人們用溪泉、河川的水來清洗汙垢,或是在遇到酷暑曝曬,及寒冷乾燥的天氣時,將取自於野獸身上的油脂,塗抹在臉部和身體各處,藉此來保護皮膚,此舉亦可被視為是廣義的「化妝」。從妝點唇色到第一支唇膏問世之後,日本女性是如何藉著化妝,覺察到自身對於「美的意識」的追求呢?

誰能想像,一塊小小的固狀石鹼(肥皂),竟能耐得住日本人挑剔、嚴格的清洗需求,默默地長銷超過百年。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肥皂」開始以企業化的模式,規格化的大量被生產之前,是歷經了多少次的實驗和技術改良,才逐漸發展成現在的樣子;而搓洗肥皂後的綿密泡沫或飄散出的香味,又是如何乘載祖母時代的懷舊風情,或是象徵記憶中母親手中的那份溫暖。

1940年4月,也是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年,小說家美川紀代(美川きよ)發表了作品〈春之往來〉(《花椿》第30號),以銀座為作品之舞台。2月中,南風吹拂的黃昏時分,作品中的綾與丈夫一同散步,從尾張町往新橋方向走去。或許是南風的惡作劇,在新橋的上空,居然看見了山峰相連的景色。

活生生的模特兒女孩首次在資生堂化妝品店登場的時間,是1929年的6月。一名穿著西洋服裝的模特兒,拿著宣傳用的大型廣告板,站在資生堂店面的展示櫥窗前,街道上有許多人聚集圍觀。新販售的商品,是與美國基爾莫頓公司合作所製造,名為「資生堂新混合」的牙膏。報導指出,模特兒的人氣絕頂,這回的宣傳達到了「預期以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