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abaster的兩位創辦人認為傳統的《聖經》排版緊窄而嚴密,純黑色的封面看起嚴肅而令人心生畏懼,對生活在大量圖像中的年輕世代來說不夠友好,因此由他們設計、出版的《聖經》看起來就像一本本充滿質感的生活雜誌。

「我覺得台灣的優勢是不設防的文化創意,它對於各個地方的文化會很自然地吸收,然後再醞釀出一些不一樣的形體出來,我覺得那就是台灣,很雜亂,但很有生命力。」

第29屆金曲獎在上週六舉行,大家有注意到在頒發「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時的入圍影片與舞台背景嗎?

近幾年全球重視倡導「環保」、「茹素」救地球,現代人「茹素」不再只因為宗教,而是想吃得更健康、降低環境傷害與減少動物痛苦。但決定「不吃肉」或「吃肉」,又將延伸出對人類、環境的新問題,因此已有其他國家尋找出從其他飲食獲得等同吃肉的營養,給予茹素議題更多的思考與選擇。

曾經有客戶在會議中問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的企劃是否可以變成「成功的商品」。然而,成功商品的定義有很多種,他的成功是今天剛出了五個貨櫃到日本,我的成功或許是在Monocle拿到兩個跨頁的報導,所以什麼是成功的產品,並沒有標準答案。

年末時節,講究禮數的日本人會為一起打拚一年的客戶、業務合作夥伴,許久未見面的師長親友們寄上一張問候的年賀狀(賀年卡)。近年因網路發達寄送數量逐年下降,為了讓年輕一輩仍能守住這項傳統,年賀狀的視覺風格也愈加多變。

最近又一個法國的設計商品推上Kickstarter募資平台不到24小時,就達成85%的集資目標,它是電子遊戲書《Paper Machine》。

如果你問我,是不是有機器,就可以自己印刷?是。是不是有電腦,就可以做設計?也是。所以重點在於,你要做什麼、以及怎麼做。——O.OO

以往設計師總是抱著一本色票,在茫茫色海中找尋自己需要的顏色,再加以想像成品的樣貌。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色票系統可以數據化,並終於可以隨身攜帶。

出生勞工階級家庭,從成長的環境取材,不管是農用的模板噴漆字、廟宇、老招牌,都是小子的創作靈感。將這些元素轉化,依照客戶的需求調整,偌大字體搭配艶麗的色彩,反而意外成了他的設計印記,「現在,我應該是全台灣唯一會被客戶要求字體要變小的設計師吧!」他笑說。

寫這篇文章同時開心到手狂抖,第54屆金馬獎發佈主視覺海報,繼50屆聶永真聯手攝影師夏永康與張曼玉,51屆蕭青陽、52屆張叔平致敬《俠女》,到上一屆黃海重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1991年的小四(張震飾)拿著手電筒,照亮金馬53......

即使是數位與網路時代,交換名片依然是職場及社交中很常態的行為,一張名片不僅僅是一個媒介,背後所象徵的是個人形象與品牌的整體形象。遞名片的動作已經是行銷的第一步,透過材質、印刷工法及後加工精湛工藝,將品牌的視覺識別與行銷創意透過小小一張名片,以及一個交換動作,立刻可以讓接收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2003年跨足設計第一張唱片開始,聶永真在平面設計與視覺藝術裡的大膽創新,不僅屢獲國內外重要獎項,更成為視覺設計領域裡的一個重要品牌。回顧過去十年台灣在傳達設計上的風起雲湧,無論是由其親自操刀的設計,抑或擔任各重要獎項的評審,聶永真的感覺是:「傳達設計在台灣有明確的改朝換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