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一個反烏托邦建築師,隈研吾一直受父親的觀點影響。很多人都問過他是什麼時候誕生了一個做建築師的想法的?「走進代代木體育場的一刻,光線從天上灑下來的一刻。」

上到「藍瓶咖啡三清洞店」的二樓後,大面玻璃外是韓國傳統建築優美的屋頂景色,空間裡錯落著大小各自不同的圓柱,可坐可站,提供給短時間停留的旅人們;三樓的咖啡吧台則面對著窗外皇居與後方的山景,有點衝突的景色令人驚艷。

這樣的比喻或許有點誇張,但庫哈斯在資本主義傳媒奇巧誇耀的推波助瀾下,又那麼有實踐力,他真把超現實世界帶進我們的生活。

淺藍色的牆身,配襯拉絲不鏽鋼吧台,簡約的風格配上極端細緻的工業材料,成為Blue Bottle獨有的設計美學,也因此贏得「咖啡界Apple」的美譽。

同樣出自AA的後起之秀阿曼達萊維特或許説得最中肯:「札哈離世後,也許我們可以成為『建築師』,而不是『女建築師』。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師。毋庸置疑。」

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哈蒂做的都是「地標建築」,而針對這些外界的批評,她只說了一句:「如果週邊都是shit,那我需要回應這些shit嗎?」

曾志偉回憶起年幼時,曾於帛琉群島的生活經驗,以及每年會有半數時間前往峇里島森林裡,進行一種近似閉關式的創作、生活的同時,不禁令人聯想到常年居住於法羅島進行電影創作的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也許暫時的抽身,或對華麗繽紛的生活保持一定觀看距離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是促使創作思路更為清晰的一種過程。

在奠定國際大師級地位之後,貝聿銘並未停下前進的步伐,後續又完成了多件傑出作品,本次,就跟著我們一起回顧這位大師的其他生涯代表作。

德國歷史博物館擴建工程是貝聿銘在德國的第一件作品,1995年他接受德國總理科爾邀請接下此案時,其實已從自家公司退休。只是向來精力充沛的貝聿銘,實在過不慣悠閒的退休生活,沒多久又開始動了起來。

謝英俊的建築不僅是災後重建蓋房,而是回應了當代社會重要的環境與居住議題,同時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取得平衡?

當代藝術的面貌千千萬萬種,不過英國藝術家Wolfgang Buttress的作品肯定會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雖然建築與電影,聽起來無直接相關,但同樣都是將飄渺概念構築成真實的歷程。建築在電影中,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讓影片製作人可以從中置入各種角色、生命和不同層次的感知。

看建築電影也要挑人和挑片,雖然建築與電影聽起來並無直接相關,但同樣都是將飄渺概念構築成真實的歷程。

如果和喜歡動感刺激的人一起看建築電影,《銀翼殺手》尤其推薦。無論是1982年的經典電影《銀翼殺手》還是其2017年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皆在電影中為建築美學樹立了極高的標準:

Alvar Aalto不僅是建築師、家具設計師,同時也集雕塑家與畫家等藝術才能於一身。他溫潤樸實的設計個性,深刻地勾勒出風靡全球的北歐風格。不僅開啟芬蘭現代主義風格之道,更成就了20世紀以人為本的經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