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地下絲絨的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決定接下製作人的任務,幫他的偶像Lou Reed打磨一張輪廓分明、響應時代的新面孔。

由於David Bowie的「盛世美顏」,讓入獄照彷彿在拍雜誌廣告一般,被樂迷稱為「最帥犯人」。

Harry Styles在無性別框架的演出穿著,更讓人有種「終於有人願意挑戰並承襲大衛鮑伊衣缽」的感受。

眾所周知,David Bowie是有著「搖滾變色龍」之稱的傳奇歌手,在成名初期就以Ziggy Stardust這個來自外星世界、雌雄同體的舞台人格享譽世界,但在為自己塑造這個身份之前,真實生活中的大衛鮑伊又是什麼模樣呢?

本次,我們將深入David Bowie最晦澀難明的實驗搖滾時期,從「柏林三部曲」中探尋新浪漫主義的根源,剖析這一頗具前瞻性的專輯,是如何透過倫敦的夜店場景,對John Galliano以及Vivienne Westwood等設計師產生深遠影響。

由大島渚執導,大衛鮑伊、坂本龍一、北野武演出,講述二戰時期爪哇日軍戰俘營故事的《俘虜》,將於2021年1月8日大衛鮑伊冥誕重新上映。

在大衛鮑伊創作的舞台人格——Ziggy Stardust、Aladdin Sane或、The Thin White Duke之下,對於每個深受他創作影響的人們來說,他就像是神靈或外星人般的存在。《搖滾變色龍》導演蓋布瑞蘭吉說:「就連看著他精心策劃的死亡時,也不曾覺得他是一個普通人。 」

1944年出生的山本寬齋曾被英國版《Harpers&Queen》稱為「來自東京的大爆炸」,作為比山本耀司、川久保玲更早一批進入西方時尚界的日本設計師,更是被稱為「日本時尚的創造人」。

許多人為了追尋而來到柏林,但他們求索的目標往往是他們自己。大衛鮑伊(David Bowie)後來在柏林找到了自我,並讓自己從耽溺中抽離,不再扮演那些虛假的角色,而且不再像許多樂壇的前輩,仍陷入自己招致的迷思當中。

日本人喜歡耐穿的衣服、讓人變健康的食物,他們還知道所處空間的珍貴,長久以來的習慣,讓他們懂得合理消費。不衝動消費,即使買一支湯匙,他們也認為耐用、想永遠珍藏的,才是有價值的。他們所謂的合理消費是指「 知道物品的珍貴,重視大師精神」

雖非出身自紐約,但從本次的地鐵佔領與遍地開花的紀念活動看來,在此生活20餘年的大衛鮑伊已是市民們心中一道無可取代的城市風景,藉由與城市結合的回顧特展,更似乎真的在向市民們宣告:「David Bowie i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