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berpunk 作品多為身處社會底層的主角向上層階級發起挑戰的故事,圍繞個人與集團,下層與上層之間的矛盾是貫穿劇情的主軸。對比現實世界,貧富差距一直在不斷擴大,不同階級之間的隔閡一直是解不開的繩結,這也體現出 Cyberpunk 作品對社會的反思以及預言意義。

繼《灌籃高手》漫畫家井上雄彥宣佈推出電影版之後,《AKIRA》的作者大友克洋也釋出了另外一則重磅消息。

有漫畫研究者便認為,大友克洋是日本漫畫表現史的一個分水嶺,甚至以「大友之前・大友之後」來討論表現手法的變遷。

大友克洋不採用少年漫畫常見的誇張大仰角來塑造英雄感;而是以俯角、紮實的素描構圖來寫實呈現。

過了30年,有許多動畫與電影比《阿基拉》更暴力、更情色、更加科幻與迷幻,但是沒有任何一部動畫,能像《阿基拉》那樣呈現一個紙醉金迷的破敗高速未來世界。

無法否認如此特殊的聲響氛圍下所造就《AKIRA》脫俗神聖的情境。而這類的音樂是流傳已久,許多音樂家甚至歌手運用在他們自己的作品中,源自印尼的傳統音樂甘美朗 。

電影《阿基拉》(Akira)今年滿30歲了!1988年7月16日上映的《阿基拉》開啟了Cyberpunk歷史性的新一頁,但往前追溯Cyberpunk這個類型轟然而生的真正「原爆點」則是1982年:

為了恭喜Wes Anderson的電影作品成功推出,由高橋盾所主導的時尚高端品牌UNDERCOVER特別製作了一款《犬之島》短Tee。

大友克洋透露了《AKIRA》將與Supreme推出聯名商品,消息一發布到網路上,立刻成為最受矚目的話題。距離《AKIRA》的推出也過了數十個年頭,這部動畫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國內外的電影、動畫、小說都搶著向他致敬?

近日看到有不少評論文章是關於Netflix在日本大力發展業務,並一口氣宣佈和日本的動畫創作單位合作推出新動畫項目,日本電影評論家町山智浩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文化侵略等等。雖然就某個角度可以是這樣推演,可是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個人是樂見這個情況的。

日本上野的東京都美術館舉辦了一個以巴別塔為主題的展覽,除了展示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繪畫的著名畫作〈The Tower of Babel〉之外,還邀請到大友克洋以想像的方式進行二次創作,繪製巴別塔的內在結構。

近來日本Toyota C-HR廣告「CROSSOVER THE WORLD」非常受歡迎,先是與《Street Fighter 2》、Tomica以及《北斗之拳》的原哲夫合作,3月27日更出現了最終Boss大友克洋,而影片的主題就是其代表作《AKIRA》中的「NEO TOKYO 2017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