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去東區夜店,那裡的酒還是一樣難喝嗎?改寫刻板印象的「白色派對」探險之旅

20年後的現在,據說Y2K的文化又開始蠢蠢欲動,最能代表千禧年文化之一的夜店似乎又開始變得流行起來,而現在的台北夜店,又是什麼樣子呢?
文字:林特、古家萱
有一陣子Youtube上流行在影片裡加進一首迷因歌,每次只要想表現主角很「吃得開」,天外就會飛來一支墨鏡和一支大麻菸,同時播放Dr. Dre ft. Snoop Dogg的這首〈The Next Episode〉。不過在成為迷因之前的2000年左右,這首歌早已深植每個週末到夜店報到的年輕人的腦裡,就好像那個吹笛人的童話故事一樣,這個前奏一響起,孩子們就會像被催眠一般,到東區、信義區的夜店外排隊。
也不怕透露年齡,我自己就是那夜店外隊伍中的其中一個。那個年代的台北,不像現在有各種風格、爭奇鬥豔的酒吧,也沒有那些極有創意、冒煙噴火通通來的調酒,有個只是一大堆在晚上沒事做,想要以「我可以出來趴了」來表示自己已經夠大的年輕人們,不只在週末夜,週三女生不用錢的Ladies Night,反而吸引了大群男孩排隊進到夜店。
當時我常去的在華納影城的Room 18,那時候經過熟客介紹進到那個神秘的地下室,還獲得一張不曉得可以用來做什麼VIP卡,現在想起來都想笑,因為那張VIP卡是護貝的。或許有點像環球影城的快速通關,秀出卡片就能迅速通過門前駐守的門神,推進門、走下樓梯,不誇張,三次有兩次,音樂都剛好是那首Dr. Dre「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欸欸墨鏡又飛過來了。
千禧年的台北夜生活場景
記得那時候在夜店,女孩們只要穿著稍微辣一些,手拿著一瓶進口啤酒,跟著音樂節奏輕輕擺動身體,就能算是融入了,反倒是那些跳舞太厲害的舞客,進到這樣的夜店裡大跳特跳,還被覺得太過用力,微遜。

女孩們喜歡圍著吧台看帥帥的調酒師耍花招,那時候流行在酒瓶裡點火耍起雜技,而男孩們倒不太常見本地人,比較多的是放假從國外回來的ABC們,他們懂點國外的夜店文化、懂得請女孩喝酒來開啟話題,所以在裡面交朋友也算是滿輕鬆愜意。
後來有了Luxy,大家紛紛往東區去,要從一樓搭電梯上到神秘的統領樓上,那時也沒有所謂的快速通關,前去朝聖的人們都乖乖在一樓被門神檢查包包、檢查服裝,然後用電梯裡的鏡子瘋狂補妝,希望在到達開門的瞬間自己是最完美的。
而如同老闆夏天倫回憶的那樣,他們在Luxy裡設的「樁腳」Luxy Girls,也點燃現場所有人的熱情和喝酒的慾望,印象中,到Luxy很容易刷一排shot。
Room 18後來轉型又轉型、分店又分店,撐到2017年熄燈。而從2000年左右,東區小巷子裡流行的lounge bar與安和路的威士忌吧後來合流演進,專喝調酒的酒吧開始大行其道,或許當初愛跑趴的人也老了、跳不動了,因此紛紛窩到酒吧的沙發裡,開始流行一間喝一杯的bar surfing,或是索性直接把朋友們塞進遊覽車,開到一站喝一杯的大型酒精旅行團。
20年後的現在,據說Y2K的文化又開始蠢蠢欲動,最能代表千禧年文化之一的夜店似乎又開始變得流行起來,現在的台北夜店,又是什麼樣子呢?
在白色派對之前,先去黑色的KOR繞一圈

2022年12月,一個寒流來的禮拜五晚上,我跟朋友約在捷運站出口旁的ZARA,想去OMNI看看久違的白色派對。真的不太擅長當辣妹,吹過騎樓的冷風讓我抖落一地雞皮疙瘩,但轉頭看旁邊白花花一片,穿著白色小洋裝、只披著一件薄薄針織外套的年輕妹妹們,卻好像完全沒有感覺。
穿過門口的西裝門神,搭乘電梯來5樓,門一開,空間被切成黑白兩邊。往左邊,會先穿過長長的黑色走廊,來到同集團底下的酒吧KOR。雖然跟夜店一樣有著頂級音響、一圈一圈的包廂以及在現場放歌的DJ演出,但KOR的定位其實比較偏向一般人所熟知的lounge bar。
在寬闊的高挑空間裡,人們圍繞著最前方的ㄇ字型吧台小酌閒聊、邊看裡頭的bartender怎麼把芭樂挖空,端出一杯好喝的Guava Sweet & Sour,有包廂的酒客散落在階梯間的沙發區裡,桌上擺著高腳杯與裝滿冰塊的冰桶,裡頭躺的是剛開過瓶的烈酒與香檳。沒有大型舞池,DJ台設置在包廂間的高台上,但圍繞兩側的一對金喇叭,卻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整體來說,以黑、金兩色打造而成的KOR有種濃濃的都會紳士感,給人一種好萊塢電影裡,白領菁英會穿著西裝,在週五的晚上前往小酌一杯的熟悉畫面感。雖然如此,裡頭的氛圍卻可說十分放鬆,在音樂、燈光、酒精的三重催化下,這裡確實形塑出了台北夜生活的其中一種樣貌。
白色派對現場紀實
回到電梯門前,右轉往氣氛歡騰高漲的OMNI去,才拐過一個彎,感覺卻像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不同於KOR的都會俐落感,這裡的燈光以紅、藍色為主調,映照在穿著全身白衣的酒客身上,天花板上還掛著一片片超巨型的聖誕節雪花,讓人不小心就會盯著出神。
因應白色派對的trance主題,站在高聳舞台上的DJ丟出一首又一首重節奏舞曲,一旁的MC也適時加入,一點一點地炒熱當晚的氣氛。而隨著時間越來越晚,舞池中的人潮明顯變得越來越多,除了女孩們成群結隊地加入,原本不太好意思跳、站在一旁觀望的男生們也開始漸漸融入。只要手邊帶著一杯酒,不管是誰都能和旁邊的陌生人隨便聊起來。

近距離觀察店內客人,發現年齡層分佈比想像中要廣,從20出頭的大學生,到看起來40幾歲的中年上班族都能看見,其中也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面孔。在服裝方面,當然也有根據派對主題、認真準備用功打扮的舞客,但實際上,就算只是穿著白色襯衫,在現場其實也不會顯得太過突兀,對不熟悉派對場景的人來說,來這裡玩應該會比FINAL、Pawnshop這類個性十足的新興夜店要輕鬆許多。
為了讓我們完整體驗現場活動,經理William請Luxy Girls送來香檳,在二樓包廂裡,穿著一身白色比基尼、頭上還頂著浮誇羽毛的辣妹們手持香檳與閃燈,就這麼在我們面前跳起舞——必須說,雖然曾看過無數次別人包廂門口的表演,但當這些可愛的女生滿臉笑容地看著你、在超近的距離內敬業扭腰熱舞,那樣的感覺還是會讓人心臟漏跳一拍。
我問同行的兩位30歲男性友人感覺怎麼樣?他們抓抓脖子、搔搔耳朵,「嗯......害羞極了......」

第一手的夜店現場觀察
Luxy Girls離開後,William接過香檳,用熟練到不可思議的方式,三兩下將瓶口的軟木塞移開,先別說沒開好噴出來這種悲劇,他連「啵」的那一聲都沒有發出,整個過程看起來輕鬆優雅卻專業至極。看見我崇拜不已的臉,他謙虛地說自己在這裡工作了十幾年,這種技能還是可以端上檯面的。而聽到這,我也好奇問道,在同個地方看了那麼久,覺得現在的客人跟以前是否有什麼不一樣?
他說,或許是接觸酒精跟音樂的時間更早,現在的年輕客人顯然變得比以前更放得開、也比較敢在舞池中盡情跳舞。在喝酒的習慣方面,過去的老客人比較喜歡開像威士忌這類的烈酒,但比起真的喝得醉醺醺,年輕客人們似乎更注重氣氛,開香檳、點調酒來喝的比例比以前高出不少。
說到調酒,說實在,以往我對這類夜店的調酒其實沒什麼好感,總覺得貴又不好喝,因此幾乎都只會點啤酒、shot或是幾乎不可能出錯的1+1調酒。但這次來到OMNI,我卻對他們自己設計的原創調酒感到驚艷,無論是有著銀河般色彩的「寰宇星空」,還是融入分子料理概念的「破曉時分」,不僅口味比許多外面的酒吧更好喝,就連視覺設計方面也相當用心,杯杯都讓人想端去旁邊拍照打卡。


晃到樓下,對派對聲光效果沒太深入概念的我,問了平常有在辦趴的DJ朋友,「這裡的硬體設備到底怎麼樣?」他們看著我,問我想不想學測試音響最簡單的方法?然後就來到舞池最前方喇叭的位置,在大約一公尺外點了下打火機——火苗瞬間被震動的空氣吹熄,哇,看來是相當不錯。
請換種心情再去趴一次
接著,我們也聊到了一些對於夜店的印象。不可否認,身邊有不少朋友一聽到「東區夜店」,就會露出頗有深意的表情,有人覺得這裡的歌不好聽、有人覺得這裡的酒不好喝、也有人對這裡帶有醉漢鬧事等常在社會版出現的刻板印象。但在久違多年的造訪後,卻有許多事物改寫了我的想法。
在現場,我們注意到,相比起其他以電子音樂為主的派對空間,這裡比較少有舞客從頭到尾都守在DJ台前等那首心中想聽的歌、也較少有人會待在舞池裡一個人跳舞,整體來說更像是那種適合跟一大群朋友一起來玩,找個地方聽歌、喝酒,偶爾還可以動一下、甚至認識其他人的地方。
因此,非常建議大家先放下心中的成見,用「去一個新的地方玩」或是「來看看變得怎樣」的心情,再次重溫那些屬於2000年的熱鬧夜晚。

離開OMNI前,我們帶著沒喝完的威士忌,去舞池灌了不認識的客人一圈,雖然在喝醉手抖、加上燈光太閃看不清楚的雙重狀況下,有好幾次都不小心倒了別人滿臉,但還是會收到一個「讚」的手勢加上一句謝謝,瞬間讓人覺得,啊,可以出來玩真好,生活在台北真好。
續攤建議
由於當天晚上吃太飽,加上同行友人已經半喝醉需要攙扶的關係,我們並沒有另外續攤。但根據經理William的推薦,如果在打烊離開後不想走太遠,可以到後面的茶街吃點東西,而如果同行朋友夠多,24小時營業的京星港式飲茶也相當推薦。另外,旁邊的爭鮮迴轉壽司營業到早上5點半,如果吃不了太多、又想稍微墊個胃,應該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喝個味噌湯醒酒)。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千禧年台北的派對場景長怎樣?我幫你去問了當年2nd FLOOR的老闆——夏天倫
- 喝酒求生指南:睡飽不一定會讓你酒量變好,但至少有體力應付酒桌上的那群王八蛋
- 從操場三合一到寶貝睡三天:幾個喝酒地方的「速醉名產」,沒事真的不要點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