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銀行、永琦百貨、綠洲大飯店......每當經過中區,抬頭望向路上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築時,我總會猜想,這一扇扇的窗裡,會不會還有殘存的活動?在盛極一時又衰退蕭條的這座城市裡,這些建築就好像《天空之城》裡休眠的機器人兵,正等待著某些契機,將它們再次喚醒:
「你來過這裡!」散步在中區,街角突然傳出聲音,是誰發出的?我盯著眼前這棟紅色瓷磚漸漸剝落的建築,坐落在繼光街與中山路交叉口,忍不住回話:「是……我國中的時候嗎?」
沒有人回應,但我想起過去放學時總喜歡在這裡閒晃,只是當時高聳的椰子樹還沒被移除,不像現在一眼望去,就看見大大的金色字體,上面寫著「第一銀行」。
#01:曾是網咖的「第一銀行」(1959-2019,最後是成為7-11)

Photo Credit: 雀兒喜
早在日治時期就是台灣商工銀行的台中支店。現在看見的呈現圓弧形內縮、以溝面瓷磚拼貼後刷上紅丹色油漆的外觀立面、搭配上直條型的窗戶與鐵窗的這棟建築,則是後來在1959年落成的新銀行。據說,這是黃朝琴先生擔任第一銀行董事長時,在中部地區規劃興建的第一間分行。
沿街退縮而形成內凹的空間,為人口稠密的舊市區留設了舒適的街角廣場,建築物的平面配置則像是一隻蝙蝠,聽說是有風水上的考量。然而,雖然有著豐厚的歷史,但我比較熟悉的,是後來成為「大都會網路咖啡美食館」的它。
當年還是國中生的我其實不曾進去過,但裡頭總有幾個和我不錯的班上同學,偶爾,我會在街上看到訓導主任騎著腳踏車要來抓學生,那時我會從自動門探頭進去,喊著他們的名字,邊笑邊看著幾個男生,匆匆抓著書包躲進廁所的樣子。躲避不及的,就成了主任這趟校外狩獵的犧牲品。

Photo Credit: 雀兒喜
現在已進入休眠的第一銀行,在還能攀到最上方屋頂時,被刷成白色的露臺成了觀賞中區的空白角落,而最顯眼的,便是那畫在對面建築的「雙子座民歌西餐廳」以及「人生整形」廣告標語。
每當經過中區,抬頭望向路上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築時,我總會猜想這一扇扇的窗裡,是不是還有殘存的活動?它們每個都像是時光的入口,讓我們可以在時間的軸線上自由跳躍,徘徊在過去與現在、遊走於想像與現實。而這些建築也好像《天空之城》裡休眠的機器人兵,正等待著某些契機,將它們再次喚醒。
#02:火車站前的華麗地標「綠洲大飯店」(1967-1999)

Photo Credit: 雀兒喜
15、6歲的我走在中區,時常經過一間「和風拉麵店」,記得當時一碗拉麵是110元,和同學湊齊了錢,就向個性如媽媽般的老闆點上一碗,當作點心分著吃,畢竟還要回家吃晚餐。吃飽喝足後,閒晃的終點就在車水馬龍的民權路上。
在日治時期便整治的綠川畔,有棟廢墟外牆以綠色磁磚拼貼,立面有條像魚的華麗浮雕,那裡是「綠洲大飯店」。我想像自己回到剛開幕的1967年夏天,我正從台中火車站走出來,看見不遠處那棟耗費千萬元打造的飯店,好似台中的地標。廣告單上寫著:「中部唯一,全部套房」,從外觀就能察覺窗戶的開口比較大,房間的大小肯定不一般。
走入一樓的服務台check in,二到七樓為客房,服務人員將我安排在七樓,離八樓餐廳較近,聽說附設的餐廳還還提供有經濟宵夜。搭著紅色電梯上樓,一下就到了九樓的觀景台,能一覽綠川夜景。
然而,時間突然斷裂,閃爍的夜景變得模糊,沒有樂聲,沒有隆重的開幕陣仗⋯⋯回過神,2023的現在,這裡瀰漫著一種爆發城鎮在大起大落後,物在人亡的悲劇氣息,對啦,飯店最後於1999年歇業,空蕩的廢墟裡,只剩同一座褪色成粉色的電梯。
#03:有著透明電梯的「永琦百貨」(1984-1999)

Photo Credit: 雀兒喜
說到電梯,曾聽長輩提過,第一次搭透明電梯的地方便是在「永琦百貨」。最繁榮鼎盛時期的中區,曾是全台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區域,而1986開業在自由路二段的永琦百貨,更是媽媽們購物的好所在。我猜大概是因為,這是全台首家以「週年慶」名義作商品促販的百貨公司吧!
沿著人行道設有大片的玻璃櫥窗,裡頭擺放女性化妝品、珠寶飾品等當時最新潮的日製產品。外立面由極其現代的玻璃帷幕構成,還用凍石的厚實感創造出幾何量體的切割造型,入口處踏上幾階台階的同時,頭頂上方的量體也隨之內退,引領著人們進到建築內部——「來吧來吧,進來看看吧!」建築物好像在這麼對我說。但其實我會注意到這些階梯,是因為曾在夜間看見遊民大哥們「設席於此」,啊我說的是草蓆。
1999年,永琦百貨停止營業,2003年時,大樓曾被台中市政府承租為第二辦公大樓,然而,後來台中市府退租後,便又進入了漫長的閒置。
現在從外往內看,依然看得見像是百貨公司的空間配置,而趴在玻璃櫥窗前的我,也像極了口袋沒錢、只能window shopping的少女。裡頭的時間和空間彷彿靜止一般,就連想將門窗打開都忍不住擔心,是不是一旦接觸到外面的空氣,這還留有舊時樣貌的世界就會瞬間分解、消失無蹤。
#04:不負貝多芬之名的「貝多芬廣場」(1983-至今仍有局部活動)

Photo Credit: 雀兒喜
搭著電梯到三樓,一些年過50歲的阿姨、伯伯魚貫走出,在舞廳裡跳了整個下午的他們,閒話著剛剛誰落了一拍、誰這禮拜沒來。伯伯們稀疏的頭髮被汗水浸溼,看起來更寥寥無幾,阿姨們則個個穿著鮮豔的服飾,黃的、桃紅、草綠色,妝容完整。
我忍不住問:「你們在裡面都跳什麼舞阿?」阿姨答道:「就一些交際舞阿、華爾滋。」「是喔,阿你們每個禮拜都來哦?」「對阿,從下午一點就開始了,現在五點休息了啦,阿你也可以來啊,年輕人就是要多學,才60塊!很便宜啦。」「好好好,下次!」我隨意搭腔。
貝多芬廣場是一棟位在自由路和光復路交叉口,有著貝多芬的頭顱浮雕的舊建築,是在戰後很少見、將水泥外牆上做些浮雕紋飾的作法。聽說,本來貝多芬浮雕都是水泥原色,後來才將衣服的部分漆上紅色的油漆。現為各式舞廳及高歌一曲的場所,時不時傳出音樂聲,也算是不辜負貝多芬這個名字了吧!

Photo Credit: 雀兒喜
電梯口的位置有各樓層的介紹及營業時間,像是二樓的「小秋的店」、三樓的「貝多芬舞場」。可能和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這個舞廳主要開早場和午場,晚上時段只有週三、五、六會營業。雖然平時明訂舞廳內不能拍照,但剛好參加了租借這個空間舉辦的復古趴,讓我有機會回到80年代,體驗在舞廳裡揮霍青春的日子。
貝多芬廣場開幕於1983年2月11日,而在尚未改建成大樓前,所在地為「貝多芬西餐廳」。開幕後,大樓的規劃將位於七樓的電影院命名為「影劇院」,期望帶來高水準的表演場地,並裝設有當時最新穎的杜比音響。而當時貝多芬影劇院開幕的首映電影,為動作巨星查克羅禮士(Chuck Norris)主演的《赤膽屠龍記》(Forced Vengeance)。
不過,好景不長,在1989年時,貝多芬大樓曾遭遇一起火警事故,導致其9至11樓被嚴重燒毀,而貝多芬影劇院也在不久後歇業。雖然在後來曾短暫復活,但面對日益蕭條的舊市區,這座戲院最終仍無法力挽狂瀾,就此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之中。
#05:時髦的洋片電影院「森玉戲院」(1960~2003)

Photo Credit: 雀兒喜
中區曾有著不少戲院,但大部分都已經歇業,其中位於興民街內的森玉戲院,讓我格外印象深刻。相較於現在電影院規模,它不是一間多大的戲院,但以垂直水平線條創造的矩形立面,卻充滿現代主義精神。小塊的馬賽克磚包覆著整座建築,外頭還有著英文字招牌,聽說原本設定就是以播放洋片為主。
一樓是售票處,我猜想過去應該是與騎樓相接的半戶外空間,因為旁邊還有著吸菸區的標示。二樓是大影廳「龍廳」,地下室還有個「鳳廳」。經粗略估算,龍廳約有16排座位,以一排20張椅子來計算的話,那也可以容納320人了。從在路邊看戲台這種幾十個人的活動,改成買票到室內影廳觀賞影劇,對當時的人來說,應該也是一種時髦的轉變。
太陽西下,黃昏的光從破洞的窗照了進來,斑駁的藍灰色天花板好像星空,灰塵微粒在幾道光線中飛舞,我猜想著,是不是照射角度對了,就會與過去的某些時間點連接上——恍惚間,好像能看到在1960年元旦開幕時,放映當時火紅的國片《月夜情歌》招待來賓的畫面。
可惜戲劇總有曲終人散的時刻,森玉戲院也在大約2003年左右時結束了營業。
#06:遊藝場與柏青哥座落的「合作暨觀光大樓」(1967-至今仍有局部活動)

Photo Credit: 台中玉市
大約傍晚五、六點經過光復玉市,市場口有幾位打扮妖嬌的姊姊們或坐或站。我一直清楚這裡是和玉石結緣的場所,但建築空間的模樣,絕不是一開始就有市場的想像。
緊鄰著台中公園,由光復路、市府路、平等街、公園路所圍塑出的完整街廓,這棟合作暨觀光大樓占地約2900百多坪,在「回」字型格局往上築出滿滿的居住空間。
公園側是十層樓的店舖公寓,其餘則為五層樓高,而大樓中間的商業空間,便設計為劇場與商店街,如地下室曾為「金馬遊藝場」,一樓有「白金柏青哥」,二、三樓則為「豪華大戲院」與「聯美歌廳」,是棟包含了許多不同機能的綜合商業大樓。

Photo Credit: 雀兒喜
原本留設讓陽光和雨落下的地方,現在都搭起了鐵皮屋頂,屋頂間有幾座鋼梯旋轉而上,停駐每一層樓,都像闖入不同的舞台劇,形成一連串蜃景,微妙地滲入整個身心。
屋頂下走道兩旁擠滿攤販,各攤位上設置暈黃的魚眼燈,買家和來挑選玉器者,視線都聚集在一張張的桌面上。大概是從豪華、聯美歌廳與金馬遊藝場所歇業後開始,合作大樓的玉市也才逐漸成形,讓原本了無生氣、只剩居住或倉儲功能的這棟建築,在每週六日有機會再度變得熱鬧。
休眠中的建築散落在中區各處,它們雖然都歷時不常,卻都見證了曾輝煌一時的景色,然後被永遠地留在了這裡,構築出與台中其他地區不太一樣的風景。這些風景短如黃昏,卻也長如永恆,因時間而生的那些物換星移,只是恰恰發生。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即便沒落,這裡仍瀰漫著一股不合時宜的華麗異國感:我離不開中區,更離不開中山路
- 台中指南|在泡沫紅茶店看飆車族群聚:「洞穴」主腦Scott Noise的中區夜生活回憶
- 回到台中舊市區,在「中非咖啡」體會半世紀前的繁華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