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在泡沫紅茶店看飆車族群聚:「洞穴」主腦Scott Noise的中區夜生活回憶

Night In Taichung

在泡沫紅茶店看飆車族群聚:「洞穴」主腦Scott Noise的中區夜生活回憶

Photo Credit: 洞穴 The Cave 提供

在夜色中走出台中火車站,眼前是一片磚瓦斑駁的老舊建築,看著獨自發光的麥當勞招牌,總有種說不上來的空虛寂寞之感。那天,朋友帶我穿過早已熄燈的舞廳、遲遲未拆掉招牌的洋行,造訪了當時仍有實體空間的「洞穴 The Cave」,讓我就此迷戀上這彷彿被時光遺棄的地方。而多年後,我問起老闆之一的Scott Noise:「你為什麼想把店開在這個地方?」

搭著慢行的火車抵達台中,拎著行李走出車站,眼前是一片磚瓦斑駁的老舊建築。白天時沒什麼感覺,但在漆黑的夜色之中,看著獨自發光的麥當勞招牌、急忙趕往車站移動往下個目的地的行人,總有種說不上來的空虛寂寞。

那天,從小在中區生活的朋友來車站接我,在晚餐喝下的幾杯後,她帶我鑽進少有行車的巷道,飄飄然地在老洋樓林立的靜巷中穿梭。沿途經過早已熄燈的舞廳、遲遲未拆掉招牌的洋行,藥局的六角櫥窗裡還擺著兒時常見的盒裝成藥,騎樓頂的彩色流明天花板也蒙上一層灰。

雖然陳舊、陰暗、還透著一點蕭瑟的氣味,但在酒精的催化下,眼前的景物卻讓人覺得好像穿越了時空,到了某處被時間遺忘的地方。仰頭喝光最後一口啤酒,捏扁了台啤的鋁罐,朋友說:「走,我帶妳去一個地方。」

倉庫裡,夜貓潛伏的洞穴

DSC00323.JPG

Photo Credit: 洞穴 The Cave 提供

現今時常在北、中兩地參加派對的舞客,肯定多少曾在舞池中搖頭晃腦地聽著DJ Scott Noise放歌。身為派對品牌「洞穴 The Cave」的主腦之一,他總是穿著一身的黑,用掛著快龍閃卡的隨身碟,帶來讓人跳得上氣不接下氣的音樂,用一小時的演出時間,把擠滿舞客的夜店變成健身房裡的有氧教室。

到訪的當時,洞穴還不是個游擊型派對組織,它隱藏在中區邊緣的倉庫二樓,為想在深夜裡找個去處的夜貓,提供能用力跳著、或安靜窩著的陰糜空間。多年後,我問Scott,「大部分酒吧、夜店應該都喜歡開在年輕人多的熱鬧地方吧?你那時候為什麼選在已經沒落的這裡開店?」

Scott說,最初的洞穴其實開在另一個地方,後來因為空間太小、無法容納來往的顧客,才轉而想尋找更大的場地開店。至於為什麼選在這,他先問了我:「妳有聽過第一廣場幽靈船嗎?」

1995年,一家名為「衛爾康」的西餐廳發生了嚴重火災事故,由於不完善的消防及逃生動線規劃,造成了64死11傷的悲劇結局。事發之後不久,民間出現了一則傳說——台中第一廣場的上空停著一艘幽靈船,要等到載滿100條人命才會離去。雖然不太科學,但這則駭人聽聞的傳說間接導致了中區的沒落,也嚴重衝擊了當地的夜生活產業:「在那之後,台中的夜生活幾乎瞬間就沒有了。」

26543078_1971717713089452_1549293192_o.jpg

Photo Credit: 洞穴 The Cave 提供

沈寂了一段時間後,台中市政府希望可以再度推動當地的夜生活文化,並將相關店家集中到中區去,雖然有對店家提供補助,但消防之類的安全檢查相對嚴格許多,「要在這裡開一家店,花在整理和防火設備的上的錢,都可以拿到別的地方去開個兩三家了。」

雖然如此,本身就是老屋控的Scott,還是深深受到此區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吸引,也嘗試在此處尋找新據點,不過由於當地房屋的產權結構複雜,溝通或協商的過程一直不是很順利,也使得搬家計畫不斷延宕。直到他分租了朋友為開網美咖啡廳而租下的整棟倉庫空間二樓,才有了後來趴友們熟知的「台中洞穴」。

至於開在這裡不擔心沒有客人嗎?Scott笑說:「其實不會,我們的前一個空間,甚至要走一條很髒的防火巷,再爬六層樓的樓梯才會到。我自己比較喜歡這種沒那麼容易到達、你真的想來才會來的地方。而且相較於台中的其他地方,中區本來就比較沒什麼人住,租金便宜,也不會有太多噪音擾鄰的問題。」

冰宮、百貨與整排的泡沫紅茶店

事實上,在倉庫裡的洞穴開張之前,Scott本身就對中區相當熟悉。「小時候我奶奶在中區的銀行工作、媽媽也在那邊的百貨公司上班,甚至我家就住在那旁邊而已。印象中,當時的中區就是台中的市中心,每到假日人就很多,好吃好玩的也都集中在那裡,像是鄰近中區的來來百貨阿、千越大樓地下室的冰宮、第一廣場裡的穿環店……之類的。」

他接著說:「長大一點後,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台中公園旁邊,雙十路跟自由路那個很大的十字路口。那邊有一整排,大概七、八間全部都連在一起的泡沫紅茶店,都是整棟整棟的,二樓外面還有露台可以看到樓下的整片街景。當時台中的飆車文化很盛行,而那個地方剛好就是他們最愛去的一個十字路口,大家晚上就常常會擠在泡沫紅茶店的露台,看警察怎麼圍捕飆車族。」

Scott也補充道,這邊說的飆車族,其實跟大家想像中那種打打殺殺的不良少年不太一樣,「其實他們就只是一群愛改車的年輕人啦,喜歡趁晚上可能八、九點,補習班下課、路上人最多的時候聚集在一起,多數圍觀的人也只是看個熱鬧。畢竟一個路口擠滿100多台機車的場面,真的是很壯觀嘛。」

不過,比起早期舞廳林立的盛況,在Scott長大的過程中,中區的夜生活已沒有以往那麼豐富,雖然時不時會有一些奇怪的小夜店開在那邊,但也是開開倒倒的,其中比較有印象的是一家叫做「RAVE」的。

他說:「那時候銳舞文化還不像現在那麼流行,看到這家店的時候覺得,哇靠這名字太屌了吧,為什麼可以叫RAVE?是像我以前得到的資訊那樣嗎?」他表示,雖然偶有驚喜與有趣的地方,但當時出現在這的還是以一些小夜店為主,早已不復更早時候的榮光。

燈具能升降、地板會旋轉的正宗大舞廳

037656.JPG

Photo Credit: 洞穴 The Cave 提供

聊到這裡,我好奇道:「那你以前去過那些大舞廳嗎?」他說小時候沒機會,但這幾年找場地辦活動,倒是陸續去過不少,其中,1964年在中區邊上開業,現已永久歇業的「白雪大舞廳」就是其一。「白雪主要是由一組年紀蠻大的三兄弟經營,他們不太使用社群軟體,所以每次要談什麼,我都要跑去現場跟他們泡茶,來來回回也跑了20幾趟吧。」

據Scott描述,白雪大舞廳是一個超大的挑高空間,有很高級的木地板,舞池上方掛滿燈具的金屬環還可以任意升降,四周則是一格格的卡座包廂,整體看起來浮誇到不行。「這裡以前是那種人家來談生意,或是跟舞小姐跳社交舞的地方,不像現在大部分的夜店以表演或年輕人的需求為主,舞廳比較在意客人來這裡的體驗如何、感受有沒有尊榮,所以空間都很大、用的東西也都很豪華。」

他也提到,就算對時常進出夜店的人來說,這裡的燈光看起來也能說是異常昏暗,只有跳舞的時候會把燈打開:「主要是因為客人們跳完舞後,就會把舞小姐帶去旁邊的包廂聊天,雖然可能也只是喝喝酒、牽牽小手什麼的,但暗暗的這樣的比較有氣氛嘛。」

_MG_2809.jpg

Photo Credit: 洞穴 The Cave 提供

當問起在白雪舉辦活動,是否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Scott大笑說當然有,由於活動當天也有部分白雪的老客人來到現場,而這類場合本來多少就會有以往紅包場「發紅包」的習慣,「我放歌放一放,就看到台下有個阿伯在現場撒錢,把紅包塞給來這邊跳舞的女客人,聽說有人一口氣拿到了一萬塊,超扯。」

雖然這類的事在現代來說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甚至會被部分人當成一種物化女性的表現,「但在那個時代生活的人其實也沒想那麼多,他們會覺得我給妳小費、給妳錢,那是一種對妳的欣賞,我覺得換個角度來看,這種世代間的價值觀、夜場文化和想法上的差異,其實也蠻有趣的啦。」

那麼,現在的中區呢?

聊過了盛極一時的舞廳年代,與Scott年輕時的所見所聞,我問那現在說到中區,大家都去哪裡玩?他苦笑著說這題他想了整整一夜,實在是想不出什麼熱鬧地方:「白天可能可以去一些青草街,買買涼茶、看看賣鳥的店、吃個林強家開的豬腳飯,但晚上能去的地方,真的所剩不多。」

4.jpg

Photo Credit: Shelley Tsai

除了之前洞穴也曾合作辦過活動的男公關店「奧斯卡仕女俱樂部」外,他比較有印象的,大概就剩下東協廣場(前第一廣場)樓上的東南亞夜店。「不過,因為那個夜店的顧客多是在台灣工作的移工,多少會想保留自己的空間,經營者可能也擔心大家喝了酒後會造成什麼糾紛吧,整體來說,他們是不太希望讓台灣人進去的。」

雖然如此,Scott表示:「但我之前每次經過,都覺得裡面氣氛很棒,因為太好奇了,有次我和朋友就一起假扮成日本觀光客混進去。」問到裡面的狀況如何?他說:「老實說,我覺得那裡的舞客比多數台灣人更投入,就是不會有人在那邊喝酒、聊天,大家都很認真在跳舞、在享受音樂,氣氛甚至比很多台北夜店更好,真的是蠻好玩的。」

而除此之外,現在的中區夜晚確實是有些荒涼寂寥,除了一些地方再造單位開的小店、咖啡廳外,實在是沒有太多有活力的人事物進駐。我問Scott:「你會覺得可惜嗎?」他說當然會,畢竟這塊地方在他看來仍有著許許多多的可能性:「雖然就都市發展來說一定會有幫助,但我覺得複製更多咖啡廳……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啦,但就像前面提到的產權問題、安全性問題,要推動什麼真的都比較難,也是蠻無奈的。」

用音樂類型來描述的話,這裡大概是龐克樂吧

4-3.jpg

Photo Credit: Shelley Tsai

採訪的最後,我請Scott用一種音樂風格來描述中區的夜間生活氣氛,他說:「如果是說我年輕的那個時候,1995到2000年左右,那我覺得應該是廣嗨吧。一方面是那時候流行的音樂就是廣嗨、搖頭樂,另一方面是當時的中區有很多電動玩具店,裡面放的也都是這種音樂。」

他想了想:「但如果是說現在的話……我覺得可能是龐克樂吧(笑)。我不是指音樂的聆聽性,而是說龐克這個概念……應該給人一種反抗跟對抗的感覺吧?我覺得中區一直給我一種在跟越來越繁榮的台中市區對抗的感覺,有種『我沒有要死掉,但是我也沒有要變得更好』的氛圍……」

即便過往榮光不再、即便當地人對現況有著滿滿的無奈,但就我一個觀光客的角度而言,中區的晚上還是能給人一種他處難尋的神秘感,在無車的深夜遊走在大馬路上,甚至有種難以言喻的自由氣氛。拎著超商買的啤酒、吹著涼涼的風,在幾分醉意下,穿梭於曾經繁華的遺跡之中,還是能想像過去人來人往、店家林立的摩登街貌。

只不過,這樣的如夢似幻的畫面,或許暫時只能在半醉半醒、加上想像濾鏡的模糊視線間看得到了。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林君玶

古家萱 avatar

古家萱

寫字的菜鳥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漫步台中舊市區
Old Time Taichung

漫步台中舊市區

這裡就像是獅子林與大稻埕的綜合體,卻更有自己的在地風情。無論是曾經繁華的建築,或是屹立不搖的老店,都見證了輝煌一時的景色,然後被永遠地留在了原地,構築出與台中其他地區不太一樣的風景。這些風景短如黃昏,卻也長如永恆,因時間而生的那些物換星移,只是恰恰發生。

How to be a Tourist

找一間當地人也愛的小吃、到市場看攤商休息打盹:我的「台中舊市區」一日逛遊指南

在台中第二市場仔細觀察賣店的招牌,可以發現以往販售和服的小店,或是昭和摩登風格的舶來品店,裡面坐著看電視的阿姨叔叔們,就好像停在過去的時間裡一樣。在這裡走路,你需要抬著頭仔細看,而且切記不要走快,才不會錯過街區建築物上歷史痕跡,然後在十字路口停下來,好好地拍張照:

Read Details
Taichung Old Café

回到台中舊市區,在「中非咖啡」體會半世紀前的繁華

我一邊享用著這份與40年前相同的早餐組合,好奇在那個缺乏網際網路的時代,中非咖啡老闆是如何打造出這樣宛如歐洲茶館的異國風格空間。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去英國茶館的時候,覺得這樣弄很不錯所以照抄來的。」一句話結束這回合。不過你知道嗎?這家在台中小有名氣、擁有大片玻璃窗的中非,其實是台中中區首家「公開透明」的老咖啡廳:

Read Details
Walking Tour

這些風景短如黃昏,卻也長如永恆:6座被時代遺留在街頭的「台中中區奇異建築」

第一銀行、永琦百貨、綠洲大飯店......每當經過中區,抬頭望向路上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築時,我總會猜想,這一扇扇的窗裡,會不會還有殘存的活動?在盛極一時又衰退蕭條的這座城市裡,這些建築就好像《天空之城》裡休眠的機器人兵,正等待著某些契機,將它們再次喚醒: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