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回到台中舊市區,在「中非咖啡」體會半世紀前的繁華

Taichung Old Café

回到台中舊市區,在「中非咖啡」體會半世紀前的繁華

Photo Credit:蔡曉萱

我一邊享用著這份與40年前相同的早餐組合,好奇在那個缺乏網際網路的時代,中非咖啡老闆是如何打造出這樣宛如歐洲茶館的異國風格空間。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去英國茶館的時候,覺得這樣弄很不錯所以照抄來的。」一句話結束這回合。不過你知道嗎?這家在台中小有名氣、擁有大片玻璃窗的中非,其實是台中中區首家「公開透明」的老咖啡廳:

據說歐洲第一間咖啡館的出現,是在1645年的威尼斯,隨後蔓延到巴黎和維也納,成為咖啡文化的起點。咖啡館之於歐洲,最重要的就是沙龍文化融入街頭,它遠不僅止於一個消費場所,更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融合了藝術、哲學和文學的交流空間,孕育出許多不朽的作品。

許多知名藝術家和作家的靈感皆源自於咖啡館,除了梵谷於1888年在法國的夜晚咖啡廳(Le Café La Nuit)完成了名作《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沙特(Jean-Paul Sartre)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主張的「存在主義」亦是在花神咖啡館裡誕生;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頓柏格(Peter Altenberg)則是在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寫下名句:「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

喧囂生活裡,我總會找藉口造訪咖啡館,無論是自己帶本書、與朋友聚會,或只是純粹想讓身心脫離塵囂,沈浸在安逸的豆香中。儘管如此,好像從未深入思考過,一間咖啡館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是什麼吸引著人們聚集,又是什麼讓一家咖啡館獨一無二?站在這間別具一格的老牌咖啡館門口,思索著,或許此行能能讓我找到解答。

001.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台中舊市區裡的老牌咖啡館

出生在台中,無人不曉的「中非咖啡」,更被熟知為「中菲行」,那是早期賣咖啡豆時的名號。這座咖啡館藏身於老市區,至今已經經營超過40個年頭,儘管舊市區的昔日繁華不復存在,中非咖啡卻仍閃耀著獨特魅力。

它的內部裝潢瀰漫著英國茶館風情,綴以懷舊的歐式傢俱和裝飾,有著濃厚的復古氛圍;沖泡咖啡的手法融合了義大利、法國和日本的精髓。然而,最令人沈醉的魅力在於這裡還保有台灣半世紀前的人情味,推開中非咖啡的大門,彷彿不經意穿越時空,踏入了當年最繁榮的台中舊市區。

一踏進門,熙攘聲浪迎面而來,畢竟當年中區的繁榮盛況,是今日台中各區都難以媲美的。咖啡館裡的座位被老顧客填得滿滿的,每個人都彼此熟識,相互交談的景象讓我感覺實在格格不入,幸有熟客相伴,不至於顯得太陌生。

看著我好像一隻誤闖森林的小鹿,老闆以溫暖的招牌笑容親切地招呼我,示意我坐在他旁邊。身穿條紋polo衫和西裝褲,搭配著灰白了的頭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他臉上那份親切中蘊含著的堅定與自信,而那份自信,應該是來自於他手中調製的咖啡。

002.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什麼才叫好咖啡?

面對經營著台中最具代表性咖啡的行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僅一小時前,我還在家中草率地混合膠囊咖啡,搭配不成比例的燕麥奶,老闆卻劈頭就問道:「妳喝咖啡嗎?妳覺得什麼是好咖啡?」對於咖啡,我的熟悉程度實在有限,於是便陷入了沈默。

儘管曾品味過正統歐式咖啡,我仍視咖啡為提神飲料,或是熬夜時的急救良藥。老闆的表情像是在表達著體諒,他以耐心的口吻解釋道:「好的咖啡必須接近鼻子,才能真正聞到它的香氣。」

儘管我的嗅覺已經被咖啡館的濃郁香氣迷惑得有些混亂,我仍認真地嘗試去辨別箇中差異。老闆繼續說:「散發過度香氣的咖啡,反而可能不是好咖啡。」這是我今天學到的第一課。

IMG_5194.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美感並不總是來自深奧的設計理念

作為一位設計藝術學習者,我對咖啡館的空間和藝術裝置抱有更為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與老闆進一步交流,探究他的美感源自何處,特別是在那個缺乏網際網路的時代,他是如何打造出這樣宛如歐洲茶館的異國風格空間。

我事先準備好紙和筆,打算詳細紀錄老闆為了實現這樣風格而付出的所有努力,然而,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去英國茶館的時候,覺得這樣弄很不錯所以照抄來的。」一句話結束這回合。

他的坦誠令我吃驚、同時也讓我深思。有時候,美感並不總是來自深奧的設計理念,而可以是來自日常生活的點滴,並使其獨具魅力。

老闆身為一位咖啡的癡迷愛好及研究者,好似是把所有的信念與執著都傾入了這個小小的陶瓷杯裡,他察覺到我略帶失望的神情,便繼續分享:「不過旁邊的大片玻璃落地窗是有意義的,你知道中非是當時第一間對外保持透明的咖啡館嗎?」

老闆和我有著60餘歲的年齡差距,這個資訊又瞬時讓我語塞,我努力裝作平淡貌,心底卻是一片吶喊與尖叫:「什麼?!咖啡館本來不是透明的?不然是黑的嗎?什麼意思?」就這樣,我們進入了今天的第二課。

004.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中區首家「公開透明」的咖啡館

原來,半世紀前的咖啡館,外觀一律以不透明的黑色窗戶為特色,從外是無法直接看到內部的,這樣的設計導致很多女性望而卻步、不敢隨意進入咖啡館。

然而,在中非咖啡開業後,中區才迎來首家「公開透明」的咖啡館,這場改變為在中區YMCA運動的婆婆媽媽以及附近的女中學生們提供了完美的聚會場所。許多顧客,從她們少女時代開始光臨這個咖啡館,並一直延續至今,甚至下一代也成了這家咖啡館的忠實顧客。

不知不覺,我和老闆已經聊了好一陣子,發覺到他漸露疲態,但還是忍不住問,明明已經有二代準備接班,為什麼他仍每天親自來顧店?他平靜地回答:「我這輩子就只有這間咖啡館,不來還能幹嘛呢。」他言之鑿鑿,表達著對中非的深刻情感,它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當然不願、也無法缺席。

最後老闆招待我品嚐一杯,拿到鼻邊才聞得到醇香的濃縮咖啡,也要我去試試他的招牌早餐。這份早餐其實是台中傳統咖啡館和泡沫紅茶店才有的經典組合,包括荷包蛋、火腿、沙拉和烤吐司,是我每次回到台中都必吃的套餐,因為其它地方實在很難找到這樣的組合。

IMG_5162.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其它的順其自然

我一邊享用著這份與40年前相同的早餐組合,腦中不斷迴盪著與老闆的對話,這間經過多年仍屹立不搖的咖啡館,從裝潢、地點、餐點到店名,都並非經過精心設計。

透過交談,我可以感受到老闆努力、單純和腳踏實地的態度,他體現了那種「只做好一件事,其它的便順其自然」的信念,我特別喜歡與年齡差距大的人交流,因為在保留本質的同時,也能隨著時代變遷而作出相應的調整,這種互動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應該如何去過生活。

關於咖啡,我也一直記得老闆所說:「妳知道為什麼義大利和法國的咖啡這麼好嗎?因為就算幾百年過去,它們的做法都還是一樣的。」我並非守舊之人,但我能理解傳統的價值。那些能夠流傳、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東西,才會成為經典,有時一味的創新、推翻舊有事物,未必會為時代帶來更好的東西。這是今天的最後一課,也是深刻的一課。

IMG_5201.jpg

Photo Credit:蔡曉萱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林君玶

 

Feature.
漫步台中舊市區
Old Time Taichung

漫步台中舊市區

這裡就像是獅子林與大稻埕的綜合體,卻更有自己的在地風情。無論是曾經繁華的建築,或是屹立不搖的老店,都見證了輝煌一時的景色,然後被永遠地留在了原地,構築出與台中其他地區不太一樣的風景。這些風景短如黃昏,卻也長如永恆,因時間而生的那些物換星移,只是恰恰發生。

How to be a Tourist

找一間當地人也愛的小吃、到市場看攤商休息打盹:我的「台中舊市區」一日逛遊指南

在台中第二市場仔細觀察賣店的招牌,可以發現以往販售和服的小店,或是昭和摩登風格的舶來品店,裡面坐著看電視的阿姨叔叔們,就好像停在過去的時間裡一樣。在這裡走路,你需要抬著頭仔細看,而且切記不要走快,才不會錯過街區建築物上歷史痕跡,然後在十字路口停下來,好好地拍張照:

Read Details
Night In Taichung

在泡沫紅茶店看飆車族群聚:「洞穴」主腦Scott Noise的中區夜生活回憶

在夜色中走出台中火車站,眼前是一片磚瓦斑駁的老舊建築,看著獨自發光的麥當勞招牌,總有種說不上來的空虛寂寞之感。那天,朋友帶我穿過早已熄燈的舞廳、遲遲未拆掉招牌的洋行,造訪了當時仍有實體空間的「洞穴 The Cave」,讓我就此迷戀上這彷彿被時光遺棄的地方。而多年後,我問起老闆之一的Scott Noise:「你為什麼想把店開在這個地方?」

Read Details
Walking Tour

這些風景短如黃昏,卻也長如永恆:6座被時代遺留在街頭的「台中中區奇異建築」

第一銀行、永琦百貨、綠洲大飯店......每當經過中區,抬頭望向路上已經悄無聲息的建築時,我總會猜想,這一扇扇的窗裡,會不會還有殘存的活動?在盛極一時又衰退蕭條的這座城市裡,這些建築就好像《天空之城》裡休眠的機器人兵,正等待著某些契機,將它們再次喚醒: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