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第二市場仔細觀察賣店的招牌,可以發現以往販售和服的小店,或是昭和摩登風格的舶來品店,裡面坐著看電視的阿姨叔叔們,就好像停在過去的時間裡一樣。在這裡走路,你需要抬著頭仔細看,而且切記不要走快,才不會錯過街區建築物上歷史痕跡,然後在十字路口停下來,好好地拍張照:
以往對台中的印象,只停留在小學時期,當時被台中科學博物館的恐龍們深深吸引,除此之外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沒有了。長大之後旅行到台中的機會,也是寥寥可數,甚至曾因為不擅長使用大多數公廁擁有的蹲式馬桶,和遇到不友善的計程車司機,而在台中留下了不太好的回憶。這次eld編輯部在討論台中舊市區的專題時,我想,或許真該實際走一趟,好好重新認識台中,幫自己把這些印象洗一洗。
只是,連去個南門市場都覺得大費周章的台北俗如我,對台北以外的其他縣市的認識可說是少得可憐,但樂觀點想,如此無論到任何地方旅行,應該都能覺得新鮮吧?於是,這次我就來分享,如何獨自到台中舊市區旅行,當一個稱職的觀光客。

Photo Credit:林特
經過土產店先忍住不買
台中中區被當地人稱作「舊市區」,在綠川與柳川之間,而連接兩川的中山路,因為沿路的鈴蘭路燈,被稱為「鈴蘭通」,是以往的主要道路,也是相當繁華的商業中心,還曾有「小京都」之稱。
走在中山路上,能看到許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依然矗立在原地,雖然現在的氣氛已不如以往那般繁華,不過這一帶卻是景色獨特、逛起來相當有味道的懷舊街區,也很適合拿著相機邊走邊拍,享受獨旅的悠閒自在。
從台中火車站走出來,過馬路首先看到的,是已經紅透半邊天的宮原眼科,側邊整條走廊站滿了等待茶點、冰淇淋的外國觀光客,人人手裡大包小包的土產,非常熱鬧,不過身為一個稱職的觀光客,我不能在第一站就購起物來,於是往中山路方向走去。
延伸閱讀:手寫字的誕生現場:探訪「宮原眼科」招牌背後的文字師傅

Photo Credit:林特
在這裡走路,記得抬著頭
或許因為是平日下午,中區的街道流淌著靜謐的日常,我刻意往東協廣場,也就是以前的台中第一廣場的方向走去,想感受一下當地的生活氛圍。現在已經是東南亞天堂的東協大樓,若要以台北人聽得懂的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獅子林,雖然人們來來去去,大樓裡的商店也一直改朝換代,不過裡面的氣息卻好像從沒變過。
走回中山路,沿途經過幾個頗有歷史的布行、食品行與卡拉ok等娛樂場所,斑駁的老招牌上還看得到摩登的昭和風格字體,與現代大圖輸出的宣傳布條成為強烈的對比,另外,我也路過了好幾棟擁有復古外牆設計的建築物,在幾個街角,會有置身大稻埕的錯覺——或許台灣老街區的氣息,都是非常相像的吧。
在這裡走路,你需要抬著頭仔細看,而且切記不要走快,才不會錯過街區建築物上歷史痕跡,然後在十字路口停下來,好好地拍張照。

Photo Credit:林特
找一家米其林或是必比登來吃
到一個不太熟悉的城市旅行,即使事前已經做過功課、請朋友推薦在地美食,不過總是要到了現場,才會知道自己想吃什麼。這趟舊市區之旅,預約什麼米其林也未免太不搭嘎,於是邊走邊看地圖,跟著已經做好在地小吃的記號走,在肚子有點餓的時候,正巧路過一家朋友激推的必比登小吃——上海麵點未名。
站在門口看到坐室外的客人狼吞虎嚥桌上的排骨麵,我聽到自己的肚子叫了一聲,彷彿在說「就是這家!進去吧!」瞬間覺得在心裡自言自語的自己,好像《孤獨的美食家》裡的五郎。
推進門,兩三個大姐端著托盤忙進忙出,門口的大姐大聲招呼說妹妹吃什麼,我點了碗招牌的排骨麵和酸梅湯,就在門旁的位置坐下,門口的結帳桌帶著一支麥克風,能把客人的點單送到廚房,這裡的老房子就像在大稻埕的那樣,格局狹長,所以門口與廚房間,隔著好一段距離,不用麥克風應該是行不通。

Photo Credit:林特
熱騰騰的排骨麵端上,盤子上湯麵和滷肉排分開放,旁邊還有一點點韭菜和辣椒,對於肚子已經呱呱叫的我來說,根本是發著光的寶物——我最喜歡細麵了。湯麵有清爽的香氣,微微的麵心嚼起來很舒服,滷肉排則是又香又嫩。
原先對一旁小碟子裡的韭菜辣椒沒特別感覺,不過和麵夾在一起放進嘴裡,冒出獨特的香辣口感,實在太好吃了,這才發現原來,主角是小碟子啊!兩三口就完食,連辣椒皮也不放過。口裡的香香辣辣還意猶未盡,別忘了店內招牌的酸梅湯,喝完通體舒暢,可以再出發了。

Photo Credit:林特
冰箱裡放著一包包裝好的道地小菜,許多熟客進到店裡都是「全壘打式」買法,也就是每種都買一包,我實在是好奇這些小菜的滋味,不過實在吃不下了,下次再來吧。身為一個觀光客,在當地人也會出沒的老店吃飯,不小心就能偷聽到老闆與熟客的對話,藉此感受一下當地的人情味。
吃完未名,我刻意路過洪瑞珍中山店。

Photo Credit:林特
沿著中山路走,你會發現每一個十字路口的店家都非常氣派,或許是因為把街角轉彎出處的角度切除,將店門口放在斜面上的緣故,如此根據畢氏定理,店門就會因為寬度而顯得更有氣勢。若你相中哪一家店門,就到他的斜對角去取景,便能拍到完整的店景。
吃一個其他地方沒有的特色點心

Photo Credit:林特
若要說沿途還有什麼想特地走去看看的地方,大概就是第二零售市場了,若要觀察當地人生活的樣貌,到在地市場走一遭絕對沒錯。走著走著,我發現自己經過了「天天饅頭」。停在巷子裡,小小的攤子卻掛滿了各家媒體報導的痕跡,遠遠的沒看到饅頭,倒是先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這裡的所謂饅頭指的應該是一種日文叫做「まんじゅう」的點心,而非山東麵點的那種老麵饅頭,麵皮包入小小的紅豆餡再油炸,一顆6元,想買幾顆可以自己指定,攤前也將「幾顆多少錢」的表格都列出,讓顧客不用再買點心時還要練習乘法,非常貼心,而且一口大小的尺寸,邊走邊吃非常剛好。
不確定當地人對於天天饅頭的評價如何,不過我在台北倒沒見過類似的點心,對觀光客人說,算是足夠新奇了。

Photo Credit:林特
潛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走到路口抬頭看看眼前的建築物,不需要看地圖就知道,自己已經來到的台中第二零售市場。遠遠看,這裡其實和迪化街周遭的氣息有些相似,日本時代的老建築風格、騎樓與整齊劃一的店家招牌,而且如上述所說,若要完整看到一棟建築的正面,請到斜對角。

Photo Credit:林特
市場周遭擠滿了連當地人都推薦的知名小吃,像是王記菜頭粿糯米腸、老賴紅茶等,因為剛才吃飽,所以我從一個掛滿「阿姨Style」服裝的入口鑽進市場,裡頭別有洞天——與其說是別有洞天,不如說進到了一個迷宮。狹小的走到和昏暗的燈光裡,這裡藏著許多當地小吃與賣店,而在下午時分,許多店家依然是門庭若市,非常熱鬧。
仔細觀察賣店的招牌,可以發現以往販售和服的小店,或是昭和摩登風格的舶來品店,裡面坐著看電視的阿姨叔叔們,就好像停在過去的時間裡一樣。而夾雜在賣店之間的蔬果攤、肉攤,因為已過了當地人買菜的尖峰時間,不是緩緩地一邊聊天一邊收攤,就是在躺椅上休息打盹,等待下一波客人到來。

Photo Credit:林特
這裡與其說是菜市場,不如說像是日本某些郊區的地方商店街,人們有自己的生活步調與方式,而非那種忙進忙出推滿笑容、「歡迎歡迎請進請進」的觀光取向區域,逛起來非常悠哉舒服。作為一個稱職的觀光客,偷偷觀察當地生活,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請一定要坐坐當地公車
如果你不是一個「暈車族」,到一個城市旅行,請一定要嘗試坐坐當地公車。身為一個公車旅行擁護者,我之前也曾在「最理想的城市公車搭乘指南」文章裡激推坐公車旅行的小訣竅,花小小的錢,除了能代步、感受當地人生活、通勤的日常,最重要的是還能以1.5層樓的高度移動,取得廣闊的視野,也能拍到許多步行時拍不到的照片,像是建築外牆、招牌等。

Photo Credit:林特
雖然走到公車站、找到對的方向和搞清楚路線等等,會花上一些時間,不過我總覺得旅行除了到達目的地之外,移動手段與經過的種種大小事,才是一趟旅程中真正有趣的部分,花許多時間到達又如何?懂得享受過程,不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嗎?
於是,我從火車站經由中山路步行到柳川旁,再從柳川附近坐公車回到火車站的第一廣場,體驗了兩種不同「高度」的台中舊市區,還在等公車時和當地阿姨聊了一下。台中的公車站可以輸入等待的公車號碼,站頂就會將號碼顯示讓司機知道,你等待的是哪一班公車,如此公車來的時候就不需要慌慌張張,也算是相當人性化的設計。
在公車上我再次瀏覽了台中舊市區建築,感覺有點像台北延平北路的老市區,卻又不太一樣,彷彿穿越時空,這種違和卻魔幻的感覺,交織成一趟完美的小旅行。
下車往台中火車站走去,經過了人山人海的宮原眼科,雖然比起打卡我更喜歡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不過身為一個稱職的觀光客,我還是在宮原眼科前拍了一小段影片,並且上傳打卡。深度旅遊或淺度旅遊都沒有問題,重點是在這一趟旅行中,有沒有留下什麼能夠記得很久的事吧。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