剉冰、枝仔冰、雪花冰:台灣限定的夏日清涼回憶

近年夏天的旋律總是提前開序。暑氣難散,冷氣始終抑制不下體內浮躁,索性到街口轉角來碗剉冰,打從心底的涼快。刨冰機轉動,大雪紛飛入碗,就像日本的富士山,淋上紅潤的草莓醬,像山櫻花開滿載,此般情景,光用視覺就能體會寒意。唾液與之交會之際,口腔會不自覺的緊閉吸吮,嘖嘖稱奇,然後你會發現,夏天的序曲,緊接著立馬上映。
人類很早開始就懂得靠吃冰解暑熱,只是位處副熱帶的台灣,並不像其他相對高緯度國家那般得天獨厚,能夠擁有天然資源以供鑿冰取用,故此以往都是從香港進口冰塊,且價格不斐。但是在日治時期,台灣的製冰工業終於有了苗頭。1896年,英國商人與當時大稻埕赫赫有名的商人李春生合資,於台北建昌街設立第一家製冰廠,以相較高效的方式製作冰塊供給市場。
有了製冰技術,冰品種類的衍生顯得自然而然。
早期,除了將冰塊放入果汁冷飲裡以外,手工削冰或刨冰,淋上糖水是比較原生態的食用方法。其後,隨著刨冰機的發展,製作剉冰的形式便利許多,經濟稍微優渥的家庭開始習慣到冰果室享用冰品帶來的酷涼感。之後,大家看到玲瑯滿目的配料佐冰,雖說是深受日式飲食習慣的影響,可那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與此同時,大鳴大放的冰品還有一樣:枝仔冰。
據聞,最早的枝仔冰始於1926年的高雄旗山名叫「枝仔冰城」的專賣店,但是也有人指正說應該為新竹新埔的百年「義順冰店」,這樣的紛爭我們暫且不攪和,可以明確知道的是,當時在街頭人手一冰棒的消費行為是十分時興的。後因購買及食用的便利性較剉冰更高,加上製程簡易,又可預先製做完成,便於批發銷售,故常有小攤拉車四處兜售。其後,民國四五十年代,國營企業大老台糖也開始賣冰棒。大家對台糖冰棒的印象就是,用料一定純正,台糖自己生產砂糖,用料當然實在啊,因此枝仔冰在台灣冰品界佔據極高份量,也成為大家心中的共同記憶。
不過,對於枝仔冰我是有點小疙瘩的。我向來貪吃成性,覺得只是把冰棒放在嘴裡含融化很不痛快,故經常發狠用牙齒咬斷,可是每每門牙與枝仔冰互相械鬥之時,總是會發出如同摩擦到保麗龍的聲音,令齒神經發軟無法與之抗衡,欲速則不達,時常放棄食用。寫到這,光是想起那股餘音,都仍舊會起雞皮疙瘩。所以相較於枝仔冰,我還是比較喜歡剉冰那種雪花粼粼、綿密細緻的口感。
百冰齊放,守陳出新
台灣酷暑難耐,冰品市場發展到這步田地,誰會放過這塊大餅?又不是傻子。
除了既有的冰果室剉冰以及小攤枝仔冰出現在冰界大舞台之外,還開始有越來越多購買更加便利,且「商品化」更加明顯的冰品應聲而出,甚至青出於藍,幾乎搶走了剉冰及枝仔冰的戲份。
舉幾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例子。
雖說日治時期就已有商家製作冰淇淋,但將其商品化並且發揚光大,始終不得不提小美冰淇淋。猶記兒時每每有訪客到家裡,手上都會提一袋十入的小美冰淇淋做為伴手禮,甜甜軟軟、入口即融的特性很受家中長輩喜愛,可我偏不,總覺得太過膩口,過沒多久又全都化成奶昔,毫無口感。相較之下,我偏愛小美旗下的鑽石冰那種碎冰系列,至於上頭的冰淇淋,我都會挖給我哥,難怪他總是那麼喜歡跟我一起吃冰!

若要省去除卻冰淇淋的麻煩,又可以大啖碎冰口感的冰品,就不得不提統一「刨走族」跟雙葉「ㄘㄨㄚˋ冰族」,經典烏梅跟梅子口味總是讓我懷念。梅類味酸,導致口水直流,冷熱在口中糾纏,冰晶在舌面化開,嗚嗚,戀愛的滋味也不如此物!

另一個碎冰口感的霸主,就是百吉棒棒冰。
我永遠記得,那是一枝百吉棒棒冰只要三塊錢的時代,因為我那個小氣的哥哥,每次領零用錢,都不願意花三塊錢,買枝可樂口味的百吉棒棒冰,請他可愛的妹妹吃。吃百吉棒棒冰有個要領,將頂上的小頭旋轉分離,切記要用嘴巴銜住斷開,否則高濃度糖漿會如同鮮血沾滿你的手!不是開黃腔。

最後,最酷炫,也是當年最騷包的,莫過於西瓜冰棒了。我印象中,家母總是會買一堆雀巢的西瓜冰在家裡囤著,幾粒用巧克力點綴,如同黑痣般的假西瓜籽永遠是我首要剔除的對象,用下門牙一顆一顆掰下來嚼爛,這吃法有點強迫症。西瓜冰的風味確實有點像西瓜,但也不全然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冰晶雖然細小微粒,但仍有口感,與我最愛帶著一點沙沙口感的新鮮西瓜很像。

家庭式吃冰的超級進化
你以為人們對於冰品的追求,只在買的到就好嗎?不!什麼都要自己做!也許基於衛生安全考量以及追求真材實料,幾乎每一個家庭的長輩都會捲起袖子,親手製作愛的冰冰,滿足家中老小。
最簡易方便的,就是夾鏈冷凍袋了。綠豆湯,亦或酸梅汁,煮好放涼,用湯勺小心翼翼的填入冷凍袋,密封入冷凍庫。技術好的製冰者,都懂得只裝九分滿,否則密度變化的魔法催使之下,爆袋慘事也是常有。家母還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加少許太白粉,可以使冰的口感更加細緻。
再講究一點,繽紛可愛的冰棒模型開始迅速流竄各個家庭,但它不像冷凍袋那樣,可以容納過多的配料,否則冰棒一旦出鞘,那些豆啊果啊的,就會散落滿地,加之這個時候家母開始犯懶,懂得用一些果汁取巧,因此,我加變開始出現以柳橙汁、果汁牛奶為首的冰棍,操作更簡易,連小孩都上手!
當然,如果想要營造冰果室的氛圍,怎麼也得表現出個範兒。陽春型的手搖剉冰機式當年家母公司尾牙抽中的獎品,他拿回來的那個晚上全家興奮不止,恨不得有一台迅速製冰器可以製作專屬冰塊來進行剉冰儀式。比小美冰淇淋盒再大些的專屬製冰盒早已不敷使用,後來家母還靈機一動,蒐集了很多冰果室的外帶盒充數。
家庭之樂,何甚於製冰食冰也乎!

吃冰風潮被網美風牽著鼻子走
其實冰界早就已經有網美了。
1982年,翔美食品正式推出濃郁又爽口的「雪花冰」,結合冰淇淋及剉冰的特點讓雪花冰一炮而紅,綿中帶粒,香氣迷人,就像個塗上厚重粉底液的女主角,粉墨登場,瞬間吸睛。
自此,從我高中時期很火的五角冰鋪、永康街的迎賓館到台南泰成水果,直至近年,網路的興盛,網美風四起,無論是老式冰果室,或是新興冰品專賣,店內販售的冰品各個濃妝豔抹、爭奇鬥艷,搶戲手法每日更迭,無疑都是各界網美愛美成癡的最佳影響力典範。
邁入商品化網美化的冰品,不計可數,紅的綠的、甜的鹹的、美的醜的、帶棍或沒帶棍的,要用湯匙吃的不用湯匙吃的,都相繼出場,無不努力在這個舞台上佔得一席之地,讓我們隨手可得、隨處清涼,無論哪一種,都是夏天帶給我們最美好的小確幸!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