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說西門町就是「時髦」町,她自創的台語諧音,她年代的流行勝地。我開始往西門町跑的記憶沒有中華商場,沒有金萬年冰宮,有的是美國街閒晃、性病防治所看人滑板、U2電影館約會以及去亂剪是一件很高級的事。那時,我並不知道有川菜街,這個西門町限定地點:
不到三百公尺的巷子,曾經林立許多川菜館
從昆明街轉進2nd STREET旁的巷子,會先看到一間已歇業兩年多的老字號川菜館黔園,它的招牌沒有卸下,只是多了塊「租」字。若從美國街沿武昌路二段走過峨眉街進來,也有一間黔園,網路說是兄弟倆分別開的,但似乎除了血緣關係,自開業以來也未曾打著兄弟店的名義,各做各的。

Photo Credit:古家萱
順便一提,黔園二字,估計跟貴州菜有些關聯(貴州菜又稱黔菜),貴州菜又分黔北、黔中、黔南三個流派,其中黔北菜因地理位置靠近四川、重慶,故多少受到川菜影響,猜想是黔園之所以打著川菜的意思。
至於川菜街的由來,我想純粹因為一條不到三百公尺的巷子裡,曾經有許多間川菜館林立,而今雖說沒了招牌上標記1958年的黔園、老字號新芷園,但真川味、我家川菜、只有一樓的黔園,依舊守著川菜街的名號,它們每一間都有從小吃到大的熟客。
川菜與熱炒店的異同,端上桌的功夫菜色
事實上,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其風格之多變能與百味相融,川菜又以成都和重慶的菜餚為代表,入菜的調味多有三椒(花椒、胡椒、辣椒)、三香(蔥、薑、蒜)。有趣的是,在菜單上你看到的「魚香」沒有魚、「怪味」也不是臭,就是川菜裡的「七滋八味註1」。

Photo Credit:古家萱
註1:七滋八味,七滋只甜、酸、麻、辣、苦、鹹、香;八味是魚香、酸辣、椒麻、怪味、紅油、乾燒、麻辣、乾炒。
我感覺裡,在台灣要吃到道地川菜沒想像得容易,尤其為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大多菜色皆經過改良,沒那麼辣也不這麼油。據悉五更腸旺、蒼蠅頭這類被放在菜單裡的菜色,正是眷村菜系延伸成為台式川菜的例子。
坦白說不管是黔園、我家川菜、真川味等,其菜單與熱炒店看似別無二致,而從公館搬過來的四川華神,倒是明確地用水煮魚、酸菜魚的川菜特色主打麻辣鍋。
如前所述,川菜進到台灣以後的台式口味,少了點川菜所強調的味型,好比宮保雞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論是熱炒店、川菜館、台式餐廳裡幾乎必備的宮保雞丁,早已混種到吃不出什麼才是正宗。
評斷正宗不正宗,勢必得真正吃過中國地道口味,但假如對正宗二字沒特別堅持,那麼去到川菜館不妨點些熱炒店少見菜色,例如回鍋肉、魚香肉絲、口水雞、酸菜魚、夫妻肺片⋯⋯試試各家師傅拿捏的調味比例和烹調技術。

Photo Credit:古家萱
融入巷子裡的古著店、滑板店
除了川菜館,一條不到三百公尺的巷子裡,有星期一古著跟三隻熊貓門面的古著店。星期一古著是北中南都有的連鎖店,店內空間頗大,品項大多和印象裡的古著店大同小異,沒有太多驚喜地方。
另一間被我稱作熊貓店的叫做FATTY BONE,吊掛的多是改版後的個性款式,諸如抽鬚拼接、透紗小上衣、針織短版、厚底鞋等⋯⋯小小的店裡,有一塊全身鏡上方寫Super Kawaii,腳踩的地方還是跳舞機地毯,是一間老闆喜好非常鮮明的小店舖。對了,熊貓店的隔壁還有間咖啡店叫25巷手工咖啡。
再來,隔壁棟的住宅是西門町新建案有富正旺的地盤,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一樓店面有間滑板人都熟悉的品牌叫做9CE,門口上方招牌就掛著「西門町有富正旺」。9CE店門口有幾張椅子,落地玻璃窗望進去是環形的白色櫃子,店內琳瑯滿目的板、服飾與相關單品,是滑板人的天堂。

Photo Credit:古家萱
而步行不到兩分鐘的康定路上,一間位處萬華分局正隔壁的酒吧,即是品牌9CE在2020年創立的酒西醫Dr.Alcohol酒吧,距離一百多公尺的兩地,推測是滑板人經常往返的據點。
熱鬧的裡與外,吃喝玩樂的所在
曾經介紹過香港人的酒吧「獅鬥」位於川菜街尾,獅鬥應該是康定路25巷裡所有人都差不多安靜下來的時候,最熱鬧的據所。獅鬥旁邊有間歌友會,對面也有一間,營業時間有些是下午,有些中午前就開了。
聽到歌友會、練歌坊、卡拉OK,偶爾還是會想歪,畢竟有些會特別加上「純」字。這些非包廂式的唱歌地點,之所以受長輩們歡迎應該是開放式的交流空間,讓他們練唱開心、聽歌歡樂,還能交到新朋友,且即使唱得再普通台下的聽眾也會熱情鼓掌,是一個能讓信心增長的解憂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歌友會依據各地有著不同的消費模式,基本上幾百塊低消便能消磨半天時間,有些會員制的則會定期舉辦聚餐、旅遊等出團活動。

Photo Credit:古家萱
想當然川菜街也不只有川菜,有間打著江浙菜的店叫做灶咖,用餐時刻也是門庭若市。另外,許多日式餐館像是燒肉、拉麵、串燒等也駐點於此,最吸引我目光的是我家川菜對面,一間由日本人開「芮かわいいねこ拉麵」店,自助點餐機上的「滾術迴戰」0元,成為店貓隨機招待每位客人的療癒贈品。
濃縮日常所需,食衣住行一條巷子解決
假如沒有停下腳步,一條巷子三分鐘走完,然而,若以一個好奇旁觀者來探索這條巷子,會發現有正在機車行進行輪胎打氣的阿伯、上下班時間機車來往穿梭於前的轉角水果攤、燈光閃爍地上有投影的三星旅館⋯⋯以及那些囊括日常所需的乾洗店、水電行、西藥房、按摩店、理髮店、早餐店等應有盡有,這條西門町指定地點川菜街,無疑涵蓋了日常所需。
聽聞轉角水果攤的木瓜牛奶、綠豆湯很厲害,只是我沒有嘗試,倒是電影街的600cc木瓜牛奶在還有賣豬肉漢堡的時候,我很常喝。

Photo Credit:古家萱
川菜街、美國街、電影街⋯⋯每一條儘管不是街都被稱作街的特殊命名方式,是西門町自然養成的奇妙地標。三分鐘可以走完的康定路25巷,花了半小時慢慢走,除了用餐時刻排起隊的真川味一館,現在的川菜街並沒有什麼人潮。
據友人所述,川菜街最熱鬧的年代大約是三十年前,那時他走進川菜街的壓力之大,來自各店家無所不用其極地招攬路過的人。而今被迫從容的冷清巷子裡,各店家們即便是營業時間也感覺無要無緊,有人來就來,沒人來就一天過一天。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