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一個酒吧不知道要點什麼的時候,我常常會選擇Gin & Tonic,而如果是夏天的話或許加上一點小黃瓜也不錯。
我真正開始愛上調酒或是對於調酒有點興趣,應該是看了日本一部漫畫叫做《王牌酒保》所影響(我也是那種看了《棋靈王》有陣子又試著下棋的三分鐘熱度愛好者)。而在《王牌酒保》第一本第6章,談到一個職業調酒師去外面酒吧會衡量調酒師會點的酒就是Gin Fizz。那這跟今天要談的Gin & Tonic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我之前把這個哏記錯了,所以後來我每次去新的酒吧時,常常點的第一杯測試酒都是Gin & Tonic。
不過我會記錯成Gin & Tonic是一杯測試酒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也是一杯非常簡單的調酒:琴酒、通寧水和冰塊,有些人會加上一些水果或花草裝飾,一般常見的是檸檬或萊姆,也有人的檸檬或萊姆是會把汁擠進去,讓味道更酸澀一點,讓口感更紮實。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相信各位看到這杯調酒的酒譜應該也會覺得自己在家也可以調,是的,就算你家中沒有什麼複雜的器材,只要有一瓶琴酒加上一般超市都買的到的通寧水以及自家冰箱的冰塊,就可以在家調出Gin & Tonic,而且,幾乎不用擔心會難以入口。
而如果在家想要自己弄上一杯比較好的Gin & Tonic的話,建議可以去找找不一樣的通寧水(很多超市現在都開始進一些比較特別的通寧水),然後小心處理冰塊(因為一般家用冰箱的冰塊會有一股冰庫的味道,可以用這篇文章中的方式處理),就會有非常棒的口感。
但也因為它很簡單,所以要調出非常有特色、獨特或很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也不容易,所以我見過幾位調酒師當看到一個有經驗的酒客第一次進來開口要點Gin & Tonic時,都會如臨大敵小心翼翼地處理這一杯酒。
檸檬和萊姆是Gin & Tonic很常用的裝飾,但我忘了從哪一次,我開始看到有人用小黃瓜當作裝飾,而且那股完全不一樣的清香鮮甜氣味,的確讓整杯調酒有了不一樣的風貌。

Photo Credit: foodshot
小黃瓜在台灣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蔬果,最常見的就是醃製涼拌,酸酸甜甜加上清脆的口感,非常適合當小菜開胃,也很適合搭配一些肉類料理當作配菜,台灣讀者應該都不陌生。但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在調酒中的比較多是水果或是草本類植物,我第一次看到小黃瓜入酒的時候,的確是有點覺得怪怪的。
不過這當然只是一種偏見,雖然小黃瓜並不是百搭每一種調酒,但小黃瓜的香氣、鮮味和口感,搭配琴酒和通寧水這兩種都有藥草味的飲品的確是非常適合。
講到小黃瓜琴湯尼,連維基百科上都有提到Hendrick's琴酒的Gin & Tonics常常用小黃瓜來做搭配(但來源不可考),甚至他們自己的網站上都有一款特製的琴酒和小黃瓜組合的調酒:滿口袋的綠色(Pocket Full of Green,請原諒我隨便的翻譯)。

Photo Credit: Hendrick's Gin
這款調酒的酒譜是:
- 50 ml的Hendrick's琴酒
- 8 -12片撕裂薄荷葉
- 30 ml小黃瓜汁
- 20 ml新鮮現擠檸檬汁
- 35 ml蘆薈汁
- 30 ml蘇打水
調法則是把琴酒、小黃瓜汁、檸檬汁和薄荷葉放進一個杯中然後擣碎混合,加入碎冰塊攪拌,加入蘆薈汁和蘇打水之後攪拌,最後用碎冰填滿杯子。這杯調酒在網站上照片看起來是很漂亮,不過我自己是沒有在酒吧裡面喝過,不曉得會不會有機會點到。
如果要講台北市最適合喝Gin & Tonic的酒吧,就我的認知應該就是發琴吧了,空間不大,卻收藏了2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琴酒,而當我第一次問主人Perry說喝琴酒類型的調酒該怎麼選擇時,他毫不猶豫的就說Gin & Tonic,也希望大家能夠自家在家就輕鬆弄一杯。另外發琴吧不只是琴酒眾多,連通寧水也有非常多款,如果想要嘗試各種各樣的Gin & Tonic的話,我想發琴吧應該會是台北市最好的選擇之一。

Photo Credit: Daphne Chung
而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特地又跑去了我自己很喜歡的一間酒吧:Jumi Tavern,去之前還先跟老闆打招呼,說今日是否有小黃瓜(迷之音:又不是小吃店)。
那天去的時候我的第一杯酒就是小黃瓜琴湯尼,用了Hendrick's的琴酒加上新鮮小黃瓜和通寧水。而第二杯我則是要求用小黃瓜做的調酒,一樣是Hendrick's的琴酒,加上蘋果汁、蛋白、檸檬汁、小黃瓜糖漿然後用小黃瓜當裝飾,味道很有養樂多的酸甜滋味,加上蛋白Shake之後的綿密口感,清爽舒服又解渴。問了酒名,結果得到一個答案是,還沒取名,所以一般客人來都說:給我來個「綠色那一杯」⋯⋯

Photo Credit: Mario Yang

Photo Credit: Mario Yang
Jumi Tavern我們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第二季中介紹過一次,然後後來在第三季訪談周品均的時候也在那邊。那是一間在仁愛路四段巷子裡面的酒吧,裡面的調酒非常棒,然後還有很不錯的下酒小點,最愛的是老闆自製的咖哩,不過因為做工費時費力,就變成需要事先預定加上老闆心情才會有得吃。而去多了,裡面工作的調酒師也都熟悉了,每次在附近想喝酒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往那邊走去,然後一不小心,連常去的酒客也都彼此認識了不少。
其實硬要我選的話,我並不會特別喜歡把小黃瓜加到Gin & Tonic裡面,並不是不好喝,而是總覺得太過濃郁的鮮味,會跟很棒的琴酒有點互別苗頭的感覺。或許下次我們應該試試看弄個涼拌小黃瓜,然後一邊吃一邊純飲琴酒,口感的複雜度嘛,我想至少會比邱吉爾馬丁尼(Churchill Martini)複雜一點。
後記
前陣子我們去了23 Public做podcast(因為還沒上線,訪談對象就先不說了),那是一個精釀啤酒吧,裡面有很多自製的啤酒,老闆弄了一款很有趣的酒給我,是他們的小黃瓜sour加上琴酒的一款調酒,味道沒什麼甜味,但是口感頗酸,喜歡酸味的人應該會很愛,目前還沒正式推出,據說原因是他們這款酒的海報還沒做好(他們每一款啤酒都有自己的海報)……。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