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到底是什麼?做出「世界最美的書」,獨立出版單位nos:books為你解惑

發行量少、有彈性、成本低,也有一點像名片,用很快速的方式讓人了解內容,是一種很容易交流的工具。認真研究起來,發現Zine已有近百年歷史。
許多人的學生時代或許和我一樣,說不上是什麼文藝青年,但老愛往書店跑,嗅著那個空間裡才有的、各種紙張與印刷物混合而成的氣味,翻著一本又一本的外國雜誌:日本雜誌愛用霧面的紙、歐美雜誌愛用有重量感的銅版紙、《Brutus》用的是騎馬釘而《Studio Voice》用的是膠裝。還有那些厚薄開本不一、大大小小總是把讓書櫃看起來坑坑疤疤的藝術書與攝影書,每一本都要價不斐,卻每一本都想帶回家。
我腦中對紙本書的知識量雖然少得可憐,不過都是那段時期摸索學會的,後來雖然持續地到處翻翻看看,卻一直沒機會學習更多,就連ISBN是什麼,也是模模糊糊的。

後來,身邊開始有些朋友做起自己的書,自己排版、自己盯印、申請書碼,自己發行,我才知道這叫「獨立出版」。然後,漸漸地開始聽到「小誌」、「Zine」這類名詞;再來,除了「國際書展」這種會在世貿舉辦的大展覽以外,專門展示各類「小刊物」的活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於是我開始覺得疑惑:獨立出版是什麼?Zine是什麼?自己做書就是獨立出版嗎?怎樣的形式才叫做Zine?那小誌又是什麼?為什麼藝術書展裡會有Zine?到底要怎樣才能做一本自己的書呢?帶著滿頭問號,我去拜訪了nos:books,請主理的兩位藝術家——「兒子」倪和孜(Son Ni)與智海為我解惑。

Zine到底算什麼
由創作者自行處理,而非經由第三方出版的方式,稱為「自出版」(self-publishing)。而長年被藝術書籍所包圍、研究此領域的專家Clive Philpott,在《Booktrek》的著作中畫了一張分類圖表,展示什麼叫做「Artist's Book」,這張圖表經常被國外藝術書展拿來做書籍分類,或是根據這個圖來做變形。而所有的書籍,又有「稀少、無限、手作、機器製造」的四個象限,於是從這些分類中,就能清楚地知道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出版品,到底該如何分類。
Zine則是相對於雜誌Magazine的詞,去掉了Mega,就不雜了,通常用來表現單一想法或小型論述的媒介,當然也包含了學術性的論文,算是一種刊物的「形式」。發行量少、有彈性、成本低,也有一點像名片,用很快速的方式讓人了解內容,是一種很容易交流的工具。認真研究起來,發現Zine已有近百年歷史。

Zine的出版精神,其實就是獨立。在英國的龐克時代,有許多地下刊物流通,若想出書,不一定要透過出版社,可以用最基本且便宜的方法包括影印機、Riso機來製作。除此之外,這樣的精神也包含了對「通路」的對抗。
販售刊物的通路,通常與刊物的陳列方式有關,而大型書店不喜歡立著時看不到書名的書,也就是騎馬釘的書籍,當然書店也不會特地為此改為平面展示。Zine於是持著對抗此種通路體制的精神,另闢一個通路,到小的書店或是其他方式流通,刊物不需要做到多厚,只要做到單純的出版和發行即可。
至於台灣自行翻譯的「小誌」一詞,其定義為何並不是非常清楚,有些藝術家作品也一概被列入小誌的範圍,並不是非常妥當。對此,兒子表示,「小誌」一詞究竟能不能完全代表Zine,其實仍有存疑的空間。
而藝術書Art book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形式,就像繪畫是將創作限制在畫布、紙張的條件之下,而Art book則是將創作限制在裝訂、印刷、出版與發行之中。Art book不一定要大本,也不一定獨立出版,依研究的深度而定,當然,藝術家也可以把作品做成Zine的形式。
獨立出版則是個相對的概念,並非完全能以出版規模來區分,兒子說:「若是以德國著名的出版社steidl為例,他們連印刷廠都是自己的,也沒人能左右他們的思想,應該也能算獨立出版吧。」或許就像獨立樂團,兩個樂團之間或許有誰更獨立一點,但「獨立」本身的定義,其實已經越來越模糊了。
同場加映
- 專門製作令人愛不釋手的紙本藝術品:經常被誤認為書店的獨立出版社——nos:books
- 專訪日本獨立出版界一位「腦袋不太正常」的厲害人物——相島大地
- 讓路邊攤、鐵皮、亂加東西的台灣街景,成為藝術書展的重要元素:專訪草率季Frank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