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p editions

做這一份刊物,是為了把桌面上的「雜」資料夾清空:專訪獨立出版單位dmp editions

14 Dec, 2022
做這一份刊物,是為了把桌面上的「雜」資料夾清空:專訪獨立出版單位dmp editions Photo Credit:林特

撕開自黏塑膠包裝的之後,Shauba立刻把書湊到鼻子前,用力吸了口氣,然後興奮地笑著說:「哇!有東京味!」只要遇見喜歡的書,他都會拿起來嗅嗅聞聞,彷彿書本的氣味,也是用來判斷喜不喜歡一本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有一種朋友是這樣:你們曾經一起住在一個小房間,常常相約吃甜點,一起追同一部又臭又長的冷門影集;可以一起去旅行,在同一個空間裡彼此不交談也不奇怪;知道他的本名,知道他家大概的人口組成,也知道他的脾氣和一些可愛的小怪僻,卻對他的工作細節一知半解。

Shauba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像這樣的朋友。

2Y7A5134ok
Photo Credit:林特

認識Shauba的最初,他已是瀑布的主持人之一。

著眼於藝術文化與生活的瀑布,在經歷三年的網路平台生涯之後,2009年出版了第一本實體刊物《What's Your Function in Life?》,而後陸續參加國際的藝術書展,也獲得許多刊物製作的合作邀請。

2013年末,瀑布開始進行了季刊《NOT TODAY》的計畫。當時國外聚焦於藝術文化的生活誌,如《KINFOLK》等等,開始吸引台灣讀者的目光,而《Waterfall》和《NOT TODAY》就如同這類刊物的台灣代表,讓許多深愛美麗紙本刊物的人們愛不釋手。出一本收一本,開封後將紙張與墨水的氣味嗅好嗅滿,小心翼翼地翻閱之後,就馬上用書套包起來,放進有門的書櫃,層層保護,只差沒上密碼鎖——或許你們不會這麼誇張,但是我會。

之後,Shauba以過往的網誌「我親愛的黨 dear my party」為名,與一起生活的藝術家(貓)didi,開始了「dmp editions」的工作組織,以承接出版、藝術策展、設計等等的合作,就像dmp editions網站上描述的那樣,Shauba與didi一起居住並且工作,在台北與網路之間。

生活與夥伴didi

dmp editions的基地位於台電大樓站巷弄的老公寓裡,在約莫25坪的空間裡,作為主要工作空間的客廳,倚著採光的窗邊擺著一張巨大的辦公桌,桌上有電腦、文具、工作用的資料、一隻陶瓷的胖小鳥、didi的水杯,還有很、多、書。一起生活的didi,是一隻具有「在空間裡找到最爽姿態」才能的貓咪,didi作為藝術家,以這項才能持續創作著。

身為做書的人,Shauba也收藏了許許多多的心頭好。工作空間的一側,靠牆豎立的大鐵架上,放滿的大大小小的書本,算一算放了三層,而真正喜歡的「寶物」們,則是收在另一面牆邊、有門的書櫃裡。角落的地上,則是還堆著剛從東京書展帶回的書。

問起這次到東京書展出攤的收穫,Shauba從書堆下拿出一疊泡泡紙包著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一開,掉出了一些紙片和幾本包著的書。撕開自黏塑膠包裝的之後,Shauba立刻把書湊到鼻子前,用力吸了口氣,然後興奮地笑著說:「哇!有東京味!」每次與Shauba一起逛書店,只要遇見喜歡的書,也是像這樣拿起來嗅嗅聞聞,彷彿書本的氣味,也是用來判斷喜不喜歡一本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2Y7A5182ok
Photo Credit:林特
2Y7A5139ok
Photo Credit:林特
2Y7A5156ok
Photo Credit:林特

真!善!美!

如果仔細翻閱dmp editions的出版品,你可以在裡面看到很多Shauba。這並不是說在做企劃或設計時,那種將自己的喜好霸道地放進去的意思,而是能在書頁中發覺來自他的思考脈絡與邏輯,同時又能感覺到他「誠實並且有自信地」將個人品味放進書裡。或許就像nos:book的兒子說的,若要以「真、善、美」的基準來看Shauba做的書,應該能連打三個勾。

舉例來說,若你打開dmp editions網站,最新出版的《a firetime story》是一個名為「南方以南」藝術計畫,邀請dmp editions合作的出版品。

在藝術計畫中,策展人想要體現原住民與「西部台灣」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兩個「世界」,無論是時間和空間上,都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與思考邏輯。因為藝術計畫涵蓋的範圍非常廣,除了展覽本身之外,也舉辦了許多工作坊,產出大量的紀錄與書寫。展覽結束後,策展人想要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來回看這個計畫,因此Shauba將所有資料重新消化,再以他的理解來編輯整理出一本書。

Shauba說,根據策展人的分享,原民的生活方式,和台灣西部平地的漢人不盡相同,信仰與思考也不一樣,所以Shauba以「編輯」的身份做書的時候,也把這些思考加進書中,並且希望這本書必須要「亂亂的」,不想要太明顯的線性架構、不想要像教科書——要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於是Shauba請dmp的「sidekick」黃正亞在書中設計一些符號,來作為書中的系統標示,這些看似沒有特殊意義的符號,代表了作品的概念,有點像是為這本書發明自己的語言系統。

2Y7A5171ok
Photo Credit:林特

做一本「讓自己任性」的書

《Shauba Log》是什麼樣的刊物?官方網站上說是「一本特別的3C雜誌」(有貓Cat 、咖啡Coffee、蛋糕Cake ),主要是Shauba近期的生活分享。

「它不算出版品,因為沒有國際書碼。」Shauba說,做這本刊物的目的,就像是定期排放一些垃圾,把很多「雜資料夾」裡的東西都印出來,有點像是「給你看看Shauba都喜歡什麼」的集結手冊,是他從忙碌的日常中逃離的小天地。

「做這本書的時候完全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可以自己控制一切。不用跟誰要資料,也不用等誰給我東西。」所以最初,《Shauba Log》沒有對外邀稿,「不過後來想要『多元展現』自己喜歡的內容,還是開始對外邀請合作對象。」

2Y7A5172ok
Photo Credit:林特

不過,做來自己爽的書,不但花時間也花錢,最近一期的小報紙在推出之前,Shauba向所有訂閱者募捐,不過最後募得的款,都還不夠在「傻瓜書日」出攤時的便當錢。

而在dmp最新的計畫《sidewalk》裡,煞有其事的中英對照內容,閱畢卻在角落發現一行字「英文翻譯 by Google Translate」,繼續往下讀,還能看到報紙裡面也有的、認真徵友的欄位。只能說,dmp的出版品們真的是「書如其人」:遠看十分有藝術感,無論是排版、紙張挑選和字型的選擇,都感覺得出獨特品味且不落俗套,不過仔細翻翻讀讀,卻能找到好好笑的可愛細節。

2Y7A5178ok
Photo Credit:林特

Shauba補充說,這次參加東京書展時,發現了一個很喜歡的插畫家作品,下一期的《Shauba Log》一定要找這位插畫家來畫封面,不曉得許願會不會成真呢。這或許要等下一次「雜」資料夾又滿了的時候,才會知道了。若對dmp editions做的書有興趣的話,歡迎對他們拍打餵食、多多抖內。

訂閱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 週五的主編手札,與週三的細節小讀本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士範




林特

自從十年前被稱讚有攝影眼後就一直進行著各種用眼過度的工作,同時試著把過盛的觀察力用在說故事上頭。2020年2月始任every little d主編。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做一本自己的書
How to Make A Book

做一本自己的書

每次逛獨立書店,嗅著空氣中迷人的墨水與紙張氣味,手裡摸著一本本可愛的紙本書,每一本都好喜歡、每一本都想帶回家——但是每一本都看不懂。什麼是Zine?什麼是小誌?art book有哪些?獨立出版如何做出一本書?逛書展怎麼挑書?這次,我們為你一一解惑。

Zine

Zine到底是什麼?做出「世界最美的書」,獨立出版單位nos:books為你解惑

發行量少、有彈性、成本低,也有一點像名片,用很快速的方式讓人了解內容,是一種很容易交流的工具。認真研究起來,發現Zine已有近百年歷史。

Read Details
About A Book

紐約藝術書展帶貨秘訣:nos:books表示,挑書的基準就是「真、善、美」

「我常在思考,書的好與壞基準到底是什麼。」像是看酒標挑酒,封面看對眼,就先買單吧。「作品很真、很善、很美的話,就是一個好書——我媽說的。」兒子笑著說,「雖然講起來很好笑,但真善美就是很好的判斷基準。」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