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A Book

紐約藝術書展帶貨秘訣:nos:books表示,挑書的基準就是「真、善、美」

Art
30 Nov, 2022
紐約藝術書展帶貨秘訣:nos:books表示,挑書的基準就是「真、善、美」 Photo Credit:林特

「我常在思考,書的好與壞基準到底是什麼。」像是看酒標挑酒,封面看對眼,就先買單吧。「作品很真、很善、很美的話,就是一個好書——我媽說的。」兒子笑著說,「雖然講起來很好笑,但真善美就是很好的判斷基準。」

成立於1976年的Printed Matter紐約藝術書展是「Art Book Fair」的始祖,每年篩選展出單位與選書,並選在美術館中舉辦。已是書展老手的nos:books「兒子」倪和孜(Son Ni),今年也參與了盛會,並分享他的藝術書「帶貨秘訣」:

#01:拼眼光賭一把

紐約書展的有趣之處,是在現場有一個二手書區,販售著稀有的藝術書籍,前一年書展看到喜歡的書沒買,今年一看卻漲了十倍,變成金光閃閃的寶物,而這種事經常發生。

兒子解釋說,中小型出版社每次出書的量大約在300-500本左右,更實驗性的可能只有100本,賣完就絕版了,所以常常會翻倍。而翻倍的原因,除了書本身受到好評、詢問度很高之外,藝術家若一直不斷推出新作品或著變得出名,人們就會開始往回收集他過往的作品。

另外,有的大咖藝術家會悄悄地進行一些小的出版計劃,或是用假名、以快閃方式做side project,發行量都不多。「例如畫Sonic Youth專輯封面的藝術家Raymond Pettibon,他早期的漫畫書就都好~可愛,這時候也會激起藝術書愛好者的粉絲之力,讓追隨者前仆後繼收藏。」兒子說。

不過作品本身的好壞,才是藝術書會不會被珍藏的關鍵,就像樂團專輯,音樂的本質才最重要。若是藝術家的作品傑出,一下子就會被大型藝廊簽走,而他與大藝廊簽約前的小型企劃,價值就會跟著水漲船高。

2Y7A4914ok
Photo Credit:林特

#02:「真善美」就是判斷基準

逛書展的時候,滿坑滿谷的有趣作品,很難在有限的時間裡一本一本翻閱,要在現場了解每一件作品的論述根本不可能,所以判斷要不要帶一本書回家,有時候憑的是直覺。也有點像是看酒標挑酒,封面看對眼,就先買單吧。「作品很真、很善、很美的話,就是一個好書——我媽說的。」兒子笑著說,「雖然講起來很好笑,但真善美就是很好的判斷基準。」

「我常在思考,書的好與壞基準到底是什麼。」兒子說,他和藝術家黃海欣聊到這一題的時候,黃海欣建議,就當成看一個乍看很難懂的藝術展覽。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進入,先別慌張,也別先入為主地判斷「我看不懂」。請先看看陳列、看看空間,想想藝術家為何要這樣擺呢?作品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先別管喜不喜歡這樣作品,看看題目,冷靜思考如果你是這位藝術家,會怎麼做呢?「我覺得這三個看東西的方式,讓人在看藝術創作的時候,會覺得比較peace。」

2Y7A4918ok
Photo Credit:林特

「如果不懂作品的意義,只是喜歡外表,那其實也沒什麼關係,至少在心裡已經留下一個印象,下次再遇見這個作品時,搞不好就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他了。」兒子解釋。

「我其實有很多書,買的時候也沒有完全理解創作者的想法,只是看起來喜歡、摸起來喜歡,甚至聞起來喜歡而已,我覺得理解不一定是唯一介入這個作品的方式。」兒子認為,觀眾不需要百分之百理解藝術家的想法才能夠喜歡創作的概念,就算是誤會也ok,「喜歡就是喜歡啊。」逛書展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且獨特的購物形式。

2Y7A4916ok
Photo Credit:林特
不喜歡太完整的作品——nos:books怎麼做書

做藝術書籍的獨立出版,在台灣是不是很少呢?兒子說,其實台灣有許多人默默在做書,只是沒有想要變成出版社而已,就像Printed Matter一開始的自我介紹也是「artists who make books」而已,用書來做自己的作品,後來才開始開書店和推廣。

不過像是nos:books和dmp editions這樣的獨立出版社,首領除了做自己的書,也幫人做書。這邊說的做書,並不只是單純把素材放進電腦排圖而已,同時也以創作者的身份,放了許多「自己」在製作過程中,「有點像是專輯製作人,雖然這張專輯是屬於創作人的,但是製作人掌握了許多專輯的走向。」

兒子說,最近幾年,國外的出版也專注在這樣的形式,藝術家同時身為出版社,幫其他藝術家出書,介入的情況又不太一樣。有些藝術家心目中有喜愛的出版手法和方向,卻並不適合自己的作品,「但是當有另一個藝術家適合這樣的手法時,我可能就會主動跑去跟藝術家說『你要不要讓我這樣做你的書』,我們是比較主動型的,已經想好要怎麼做了,才去提案出版的方式。」

像是黃海欣和陳向榮的書,幾乎都是nos:books用近乎「搭訕」的方式來做的,nos:books喜歡製作藝術家還沒有發展到太明確的作品。

「最近在IG上看到滿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都已經想的很完整,那就沒有什麼我可以介入的部分。若以音樂來說,就像是他們已經把歌做好、編曲編好、定位也定好,人設都做完了,那麼製作人就沒有什麼好插手的了。」現在少數還活著的線上相簿Flickr,在早期是展示攝影、插畫等作品的平台,「因為是相簿形式,所以比較不像IG會注重排版、順序等框架,Flickr上的作品許多都還滿生猛,可以看到許多初期想法。」

314037266_525347532940559_25379919829780
Photo Credit:nos:book

「若是發現生猛有趣、未經雕琢的作品,我就會去問創作者要不要延伸想法。通常會提出突如其來的快閃小計畫,以職涯比重來說或許是比較賺不到錢的,或者是連創作者都沒有發現發展方向的。」兒子舉例說,智海的《夢的書》就是如此誕生的,他當時在幫香港雜誌畫推薦書的專欄,於是兒子建議他畫一些想像中的書。

另外,兒子對於許多年輕創作者將作品發在Instagram上,也發表了自己的想法:「作品的呈現方式,在一開始就設定成為了這個格式而生,我覺得對創作者來說滿不健康的。一開始就有框框,少了一個『創作者孤獨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很客觀的看自己的作品,不需要取悅所有人。但是在Instagram上只要一按下發出鍵,馬上就由別人來評斷作品的好壞,如果不小心爆紅了,創作就有可能被鎖在這個框框裡。」在創作初期可塑性高時,將想法捏來捏去的這段時間其實很重要。

nos:books出版的《Steamy Buns》一書,在2022年3月獲得德國萊比錫「2022世界最美麗的書」提名,同年也獲得了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士範








林特

every little d主編、一子之母。時常用眼過度,雜事都能換成酒就好了。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做一本自己的書
How to Make A Book

做一本自己的書

每次逛獨立書店,嗅著空氣中迷人的墨水與紙張氣味,手裡摸著一本本可愛的紙本書,每一本都好喜歡、每一本都想帶回家——但是每一本都看不懂。什麼是Zine?什麼是小誌?art book有哪些?獨立出版如何做出一本書?逛書展怎麼挑書?這次,我們為你一一解惑。

Zine

Zine到底是什麼?做出「世界最美的書」,獨立出版單位nos:books為你解惑

發行量少、有彈性、成本低,也有一點像名片,用很快速的方式讓人了解內容,是一種很容易交流的工具。認真研究起來,發現Zine已有近百年歷史。

Read Details
dmp editions

做這一份刊物,是為了把桌面上的「雜」資料夾清空:專訪獨立出版單位dmp editions

撕開自黏塑膠包裝的之後,Shauba立刻把書湊到鼻子前,用力吸了口氣,然後興奮地笑著說:「哇!有東京味!」只要遇見喜歡的書,他都會拿起來嗅嗅聞聞,彷彿書本的氣味,也是用來判斷喜不喜歡一本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