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除了防水外套,記得多帶兩罐可樂:山型者Marc給「登山門外漢」的幾個建議

每次爬上四樓朋友家,喘氣之餘總會納悶「到底誰沒事會去爬山?」日常活動範圍僅限住所方圓10公里最多,足不出家門可長達五日的戶內人,光拿手把爬上對馬裡的神社都感覺費力。某日,神社參拜以後,用R環視螢幕裡的景象,讚嘆畫面精緻的同時,心想,真的站在上面腳到底會不會抖?
不曉得是年紀關係,還是因為揮之不去的疫情,身邊朋友一個、兩個開始往山裡跑,通常他們會選一座山,一邊爬,一邊露,暫別城市。很多人說一旦踏入大自然,便很難忘卻它給你的無形能量,不過那能量沒有親自感受,似乎很難去聽信「很多人說」。
今年年初,限時動態上一堆平時不跑戶外的友人,接連打卡在一場名為「WILDER LAND」的活動,地點位在宜蘭靠近花蓮的南澳鄉山上,那是由山型者WILDER團隊於那山那谷露營地所舉辦的年度祭典,據悉票券開售是完全直接秒掉。
那裡頭以探索為題,開啟了各式與戶外攸關的體驗,正因如此,亦讓許多戶內人對戶外提起興趣,卸下戒心。
而成功建構出這座橋樑的幕後推手是WILDER的主理人Marc,據悉曾經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戶內派」,於是,戶內到不行的我,決心向Marc討教我一直不明白的身心靈洗禮,以及平常問不出口的門外漢問題。

從舞廳到戶外,逃離體制的渴望
「我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夜店文化,還做了田野質化研究。」Marc笑笑說。
曾經在舞廳、夜店打滾好一段時間,他是那種沈迷一件事,一鑽進去就看不見盡頭的人。倘若用酣豢酒食來形容過去的Marc一點也不為過,從每個週末都在宿醉變作每個週末都往山裡跑,回顧過去,Marc告訴我兩者的心態根源,都是想逃離體制,逃離某個社會角色,單純去放放風而已。
然而,物質文化給予的滿足,久了多少會感到空虛疲乏,畢業前夕教授的一番話,簡言之類似「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啟發Marc另一場人生探索的形式——往山裡去。
選定一個目標,直接出發最快
大約是在7年前,毫無登山經驗的Marc,鎖定的外面世界是有著許多古老文化遺產、被群山包圍的尼泊爾。
為了尼泊爾之旅所做的行前準備,是與朋友相約去爬北大武山,我問:「為什麼第一次要選有名的山?應該不好爬吧。」他回:「因為離家近啊,那時我們兩個人都沒爬過山,沒概念對裝備也不了解,借了一頂3、4公斤的六人帳,還選了相對困難的路線⋯⋯」講起來自己都笑了。
隔年,他獨身前往尼泊爾ABC(Annapurna Base Camp)基地營健行,自此他再也離不開山徑。

爬來爬去之間,潛移默化的改變
似乎每個爬過山、登過頂的人,對山岳之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有讚嘆,不會後悔。
就在尼泊爾之旅打開了Marc對山的嚮往以後,他開始爬來爬去。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想到哪就往哪爬,不過曾因氣胸開刀的他,心肺效能是受影響的,對此他不避諱地講起自己戒煙的契機。
那是從5700m吉力馬札羅開始,他開始改抽電子煙,原以為能繼續挑戰,他跑到南美洲波利維亞挑戰HUAYNA POTOSI 6088m。
他說:「那次登頂前,一進到6000米後,我喘到無法行走,肺像是被重擊,完全吸不到氣,於是我不斷跟我的肺溫情喊話『你真的很棒,謝謝你』一邊感謝一邊激勵,真的有用!下山以後,20多年的煙癮正式戒除。」

完全「戶內派」的各種疑惑,一一解答
聽著Marc過去的紙醉金迷,再到現在四處爬,瞬間有種大家都可以爬山的感覺,接下來,我展開了一連串關於戶內派對攀山越嶺擔心受怕的種種疑惑,想透過曾經輕狂過的Marc來告訴大家:走出去,免擔心。
#01:想先看看會不會喜歡山該怎麼開始?
單天來回3小時可以完成的步道,是不錯的開始。
#02:有沒有步道名單,適合初次嘗試走看看的小廢物?
山海景色、初級攀爬感——無耳茶壺山、桃源谷;靜謐森林感——淡蘭古道坪溪段;夏天泡水——闊瀨古道+北勢溪。
#03:沒在運動,走幾步就喘,爬山前可以訓練什麼又不會太累?
可以走路到就走路,可以爬樓梯就爬樓梯,甚至試著負重爬樓梯,對心肺會有一定的幫助。再進階即是跑步,或是到健身房訓練臀部與大腿。
#04:走一走腳會痛是姿勢不對嗎?下山不會傷膝蓋嗎?
步伐進行小一些,並盡量全腳掌著地,減輕腳踝的壓力。
走路主要施力是大腿,每一步踏出後,原先支撐身體的另一隻腳記得打直,讓大腿重新成為你支撐重心最主要的來源。下山可盡量讓膝蓋跟腳尖同方向,不要讓膝蓋扭曲,受力位置不對,膝蓋才會磨損。

#05:爬到一半爬不動了怎麼辦?
哭啊、喊啊,叫你的腳帶你下山休息啊。記得每次出門都要攜帶頭燈,才可以哭喊久一點沒有後顧之憂。
#06:登山該怎麼穿才好,基本配備是哪些?
三層式穿搭:內層排汗快乾,中層保暖,外層防曬防風防雨,在三層衣著之間,取得體溫的平衡。
#07:沒有錢買裝備,真的必要的裝備要先買什麼?
登山最怕就是失溫,要選足夠防水效能的防水外套,再來是頭燈,不確定會不會迷路的話,天色變暗起碼有個防護。
近期Marc關注的戶外品牌是DV(District Vision),一個結合靈性與冒險提倡的新興美國戶外品牌,許多商品都在歐洲或日本製造,做工精緻又超帥;再來單品的話則是Merrell 1TRL,美國經典戶外鞋履品牌Merrell開啟的全新支線,兼具功能性與美感的設計。

#08:如果登山要過夜哪些東西非帶不可?
睡眠裝備像是睡袋、睡墊、天幕或帳篷等遮雨設備缺一不可,若擔心,都可以先用租的來確認自己到底會不會喜歡,比較不會亂花錢。
#09:野營是哪裡都可以嗎?
某些地方受保護就不行,政府會有規定。沒規定的地方要看腹地夠不夠大,盡量平坦,最好離水源近,以及地形有無穿刺物等等。
#10:露營跟登山的裝備有什麼挑選依據?
登山是輕、耐用、好收納,露營就很寬了,作為客廳的延伸,品味的多樣化會因人而異,但使用上的方便性與舒適度還是很必要的。
Marc推薦的登山入門者購入5個帥度爆表又實用的隨身小物件:Julbo Sherpa太陽眼鏡、RawLow Mountain Works Nuts Pack、Verne Trekking Pad、WILDER防水小包、WILDER Rain Coat。

#11:真的遇到危險該怎麼辦?
停留原地,保持冷靜,若能把身體的能量耗損降到最低程度,就能夠將等待的時間拉到最長。
「333原則」:失溫3小時,沒水3天,沒有食物3週,這些都可能會死亡。失溫是最大可能的危險,迷路讓自己冷靜,停留在原地做記號,把自己身體體溫保護好,謹慎用水與食物,並留下記號。iPhone指南針可以分享座標,然後,真的遇到熊請緩慢離開。
#12:山上的都市傳說是真的嗎?
上山前最好不要看太多鬼故事像是不眠山、黑色奇萊或是嘉明湖外星人。
#13:有沒有登山絕對不能做的事?
千萬不要亂丟垃圾,就像拜訪朋友家也不會亂丟垃圾,記得用過的廁紙也要帶走!
#14:爬山可以喝酒嗎?
在確認自己身體正常,足以適應高山氣候,酒量許可,且不過量飲酒的狀況下,只要到宿營地把背包卸下了,當然可以!不管到哪個山莊,跟協作也好,跟山友也好,各類酒水都是行走天下打交關的神器。
#15:山上行情最好的飲品是什麼?
可樂或沙士吧,在山上的氣泡飲料就像初戀情人一樣,心曠神怡啊,可樂再重也一定要背起來!

#16:登山前要做什麼行前準備?
行前計畫,安排未同行但了解計畫的緊急聯絡人,同時評估隊員程度,規劃A點到B點花費的時間,再來看水源,沒地方取水要自己背水,帶濾水器。
通常會由團隊一、兩人做規劃,最好團隊是大家都了解彼此狀態,同步分享氣候、物品清單。
#17:山岳難易度是看高度嗎?
用地形跟路程長短來判斷難易度,有點難界定,不一定是多高就多難,如果路徑很難走要攀繩、走山壁,或是穿越一些難辨識的路線,都會提升難度。國家系統有界定難易程度,可以看網路上的「百岳分級表」,或是「健行筆記」,有很多資料。
#18:沒有朋友,又想去爬山怎麼辦?
初學者不要一個人去,建議拖朋友下水。參加戶外野營活動像是WILDER LAND認識新朋友!接下來WILDER將會不定期開立初階者社群小聚,敬請報名期待。
景象開闊以後,心也會跟著打開
一連串解惑後,不禁好奇,當工作與興趣重疊之時,是否多少會有衝突?我問他:「在山裡面會不會想工作?」
他說:「會。尤其山等同於工作,從來沒有不想到過,這也是目前上山的一個負擔,但好處是算計少了,景開闊了心也會打開,比較容易更有覺察地做決定,沒有價值觀的綁架,沒有羈絆。生命最重要的都是當下的那些事,感受這個世界,看到不同文化,真的走出去探索不同的世界角度,會讓我覺得生活跟工作平衡還是很重要的事。」
大部分的人都無法逃離體制吧,除非走一個《阿拉斯加之死》路線,只不過,多少會嚮往,去到一個什麼也不需要想的地方,哪怕只是短短一天,3小時都好,就這麼被原始療癒著。我想對於Marc而言,爬山最終不只是高度的追求,反倒是去到世界每一個地方,他所遇到的人事物,深植在他記憶裡的精采。

走出室內,哪裡都是戶外
「在山裡,就是一個在野外遊玩的小孩,腦袋轉速慢下來,少了大腦的介入,回到身體真實的感受與吸收世界,顧著吃飯、走路、睡覺、觀察就好,反而獲得更多養分。戶內跟戶外沒有那麼遙遠,走出室內就是戶外的一部分,暫時放下手機,到河堤野餐曬曬太陽,也是戶外派的快樂啊。」最後Marc說。
過程中不免聊到至今爬過最困難的山,Marc回答我——人生這座山,他感受是,以前的人在山上打獵,現在的人文明、發展了,野外文化反而盛行,所以原始純粹的東西,到頭來感覺還是讓人嚮往一些。
這又讓我想起《阿拉斯加之死》那句——在最古老的人類情境中尋找自己,當然這前提得學會貝爾的生存技能,總之,找自己前我會先去找個步道走走。
同場加映
- 這輩子來到地球,就是來觀光的:跟LINION一起在山中打滾冥想的午後
- 戶外派追求的可不只有帥度:日本職人之都「燕三条」打造的5樣戶外生活道具
- 他們爬山為了攻頂,而我只是為了帥氣:這6個Outdoor品牌讓我半途而廢也很有型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