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潮汕地區的「牛肉火鍋」,與台灣常見的「沙茶爐」有何不同?

Beef Hot Pot

潮汕地區的「牛肉火鍋」,與台灣常見的「沙茶爐」有何不同?

Shutterstock

重慶火鍋、酸菜白肉鍋、涮羊肉這些華夏名鍋,或因氣候、或因物產或因習慣,而開展出各自勢力,卻又彼此共存共榮。而身為粵菜三大菜系之一,以烹飪海鮮見長的潮汕菜,竟以「牛肉火鍋」打出了名號,甚至席捲神州各大城市,這其中的緣由與發展究竟是什麼?與台灣常見的「沙茶爐」又有什麼不一樣?

重慶火鍋、酸菜白肉鍋、涮羊肉這些華夏名鍋,或因氣候、或因物產或因習慣,而開展出各自勢力,卻又彼此共存共榮。想要麻辣一下,涮個毛肚鵝腸過過癮,就選重慶火鍋;想和朋友圍爐,把酒言歡,大口吃肉,就來個酸菜白肉鍋;想享受鮮美嫩滑的草原羔羊的原味,豪邁地配上幾杯二鍋頭,就吃涮羊肉。

只是,身為粵菜三大菜系之一(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以烹飪海鮮見長的潮汕菜,竟以「牛肉火鍋」打出了名號,甚至席捲神州各大城市,這其中的緣由與發展究竟是什麼?

潮汕人吃牛肉史

shutterstock_616501079.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前文提過,粵菜又分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個菜系,相互獨立之下也相互影響著。潮汕地方沒有興盛的牛隻養殖,不過潮汕人和客家人這兩個族群住的很近,客家人在山上,耕作和運輸都會使用牛。而潮汕火鍋最重要的知名的品項「牛肉丸」,正是這些客家人發明的。由於是以老得被淘汰的耕牛為原料,這些牛肉丸肉質乾軔,只好粗剁之後蒸來吃,稱之為「肉餅」。

不過,雖然客家人和潮汕人都居住在粵東,但由於大多數客家人都居住在山區,自給自足,因此並沒有發生大融合的情況,常常是在講潮汕方言的村落,在相隔不到幾里的丘陵地上,就成了完全說著客家話的村落。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在天津條約中,增開汕頭為新的通商口岸之一後,經濟的發展才吸引了客家人前來,也帶了他們的牛肉丸。

到了1922年前後,客家人會在白天的時候,在汕頭市的街頭,挨街串巷地叫賣牛肉丸。到了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則是常有船頭掛著一盞小燈的穿梭小舟,專為停泊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賣的也是牛肉丸湯。

由於潮汕地區地少人多,只能精耕細作,牛一向不是用來耕地的,對吃牛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加上開埠後,西方人吃牛排的習慣也早以被潮汕人所接受,因此吃牛肉丸很快就在潮汕地區流行了起來。不過,就在1949年,也就是民國38年之後,潮汕牛肉鍋出現了一個分水嶺。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潮汕火鍋

4-2.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首先是在民國34年,台灣光復之後,由於潮汕地區是蔗糖產地而對製糖事業非常熟悉的潮汕人,被國民政府指派來台灣接管日本人所留下的製糖會社。而1949年大陸失守後,更有著大量潮汕人隨國軍來到台灣。他們不但帶來了汕頭沙茶牛肉爐,也帶了了沙茶醬和各種沙茶菜餚。

雖然傳統上台灣人也不吃牛肉,但在日本統治之後,由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鼓勵民眾學習西方人吃牛肉,因此也在台灣鼓勵牛隻的養殖和食用。雖然潮汕沙茶牛肉飲食在1949年後的消費者仍以潮汕人等外省人為主,但隨著台灣在1970年代由轉型為工商社會,食用牛肉的習慣也更加普遍。

另一方面,在中共建政之後的1955年,其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防止濫宰耕牛和保護發展耕牛》的規定,只有確實已經不能耕作的老牛和殘牛,才可以賣給食品公司或者屠宰商宰殺。直到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其中有一條放寬的政策是「牲畜可分到戶或作價歸戶,私有私養,允許自宰自售」。在此之後,尚未成為特區的汕頭夜市中,才開始出現了牛肉火鍋。

而在1990年代之後,隨著冷鍊運輸技術的進步,加上潮汕菜的「精細」內涵的體現:一頭牛的哪些部位適合做火鍋、哪些適合做牛丸、哪些適合燉牛雜、哪些適合做牛肉乾、各部位要用什麼刀工、何種厚薄來切涮起來做好吃,遂引爆了不管對牛肉的鮮度、還是部位分切都精準要求的潮汕牛肉鍋風潮。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與大陸的潮汕火鍋,因為人文與原料環境的不同,也逐漸走上了不同的路。台灣的潮汕火鍋在湯頭上,以扁魚、老母雞和豬大骨高湯為主,廣東的潮汕火鍋則是一般稱為清水湯底,是用牛骨加南薑熬製的湯,部分店會再配幾塊白蘿蔔或者苦瓜,或者再送幾個牛肉丸。

在吃法上,台灣的潮汕火鍋配料豐富,肉類也不限於牛肉,各種海鮮、蔬菜、餃類、菇類、魚漿類、豆腐、丸類、排骨酥等,應有盡有,而廣東潮汕牛肉鍋,則演變為講究吃在屠宰後三小時上桌的新鮮牛肉的方式,方別在鍋市打出一片天。

潮汕牛肉鍋的吃法

shutterstock_2200226985.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潮汕地區並不產牛,本身更是沒有像北方一樣水草豐美的牧場。潮汕牛肉火鍋使用的牛並非本地生產,而是來自川、貴、藏等地的黃牛,這一地區很多牛都是在山地放牧,牛每天的覓食活動都處在上坡、下坡的狀態,頭部、四肢運動的更充分,所以山地黃牛是潮汕牛肉火鍋的首選。

這些年會先被送到是3000公里外內蒙古的通遼牧場,飼養後再運至汕頭當地,絕不餵食飼料,而是以草和玉米梗育肥一段時間才宰殺。一般來講牛分為三類:公牛、母牛和閹牛。公牛的肉堅韌,適合拍打肉丸;母牛的肉柔軟,適合涮火鍋;閹牛的也比較適合涮火鍋,一些部位的口感甚至比母牛還要好。

至於為何不直接使用北方的牛呢?這是因為北方吃的是內蒙古的西門達爾牛,由於肉質較硬,且脂肪分布不均,比較適合燉煮和燒烤,不適合用來涮。

當地牛肉火鍋分為早上7點和下午1點兩個宰牛時間,一天分兩次將新鮮的當日屠宰牛肉送到店裡。因為新鮮期時間極短,需要在屠宰後2到3小時內上桌,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而潮汕地區的牛肉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當地的屠宰場的屠宰時間基本上也是配合火鍋店,早上屠宰供中午,下午屠宰供晚上。

牛肉之所以要在宰後2-3小時內上桌,是因為一但超過這個時間,牛肉就會進入僵直期,肉的延展性逐漸消失,轉為無光澤,並且呈現僵硬狀態,不但硬度大,而且不易煮熟,也毫無風味可言。

在新鮮的牛肉到貨後,十幾位師傅就要在第一時間,將牛肉的各個部位分解開來。由於牛從屠宰到現場還不到半個小時,因此還可看到肌肉在抽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神經纖維的末端部份還沒有停止運作。而也只有帶著體溫、還會跳動的牛肉,才能成為潮汕火鍋的食材。

剛解體的牛,能用來做牛肉丸的只有30%,而能直接用來做為火鍋食材的則更少,僅有20%。

汕頭人專屬的牛肉兵法

shutterstock_2302549767.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潮汕人喜歡把涮牛肉,叫做「焯」牛肉,就是「稍微放一下就拿出來」的意思。想成為吃牛肉火鍋的行家,可得記住汕頭人焯牛肉的口訣:一吊血水;二吊酸性;三吊纖維,謂之「三起三落」,做法是三浸三晾,過秒即撈。然後用筷子將牛肉展開,十秒之內必須入口。

汕頭人對牛肉的各部位有自己的一套專有名詞。牛身上的十個部位,就需要十種不同的切法,以求得最佳口感,並保證每一片肉的厚度一致。其中,「吊龍」前半部份相當於肋眼,後半則為沙朗的部份,有脂肪卻不油膩,口感滑順而甜美。

「吊龍伴」,又叫吊菱膀,是吊龍的兩條帶著肥肉的側邊,比吊龍更加香滑肥嫩,有一點肥,可以看到一層白色的厚油,但涮了之後咬起來則是脆嫩而香。這兩邊最好的部位又叫「龍蝦須」或是「伴仔」,樣子很像龍蝦的大觸角,一條只有幾兩重,是精華中的精華。

「脖仁」的「脖」就是脖子,顧名思義是頭頸上的某塊肉,而「仁」在潮汕話中是果實、中心的意思,因此脖仁指的就是牛脖子上那塊微微突起,最經常活動的肉的核心部分,一般薄切處理,有著大理石般的紋路,因此又稱為雪花,口感柔嫩多脂而鮮甜脆爽。

「匙仁」和「匙柄」相當於上肩胛肉和下肩胛肉,「匙仁」則被譽為嫩中之嫩,它位於肩胛里脊的內層,日本燒肉稱為上肩肉。切成一公釐的薄片,脂肪散布於肌肉纖維中,吃的時候可以同時感覺到油脂的柔潤與肉質的嫩滑。「匙柄」也就是板腱肉,在一頭牛裡只有兩條。大致是肩胛小排的部位,被稱為匙柄是因為將其切片後,中間會有一條明顯的肉筋紋路,像鑰匙的柄一樣,入口爽脆。

「花趾」為牛腱子芯,是牛腱子最中心的一小塊,,因為其漂亮的筋花,所以被稱為花趾。而這部位又可分為由於肉上的紋路是五條筋的「五花趾」,和肉上紋路為三條筋的「三花趾」。

要吃到出自牛的後腿的「五花趾」,就可得碰碰運氣了,這是因為其出肉率極低,一頭牛身上只能切出約700克左右。這部位的肉特別之處,在於就算是煮的時間稍長,吃起來也不會老,切成0.8公釐的薄片後,下鍋就會打捲成耳廓狀,吃起來脆彈無比。三花趾則出自牛前腿,也是牛身上的稀有部份,位於肩胛骨裡側,有粗筋,切片紋理如同樹葉,口感也是彈牙有韌勁。

「嫩肉」指的臀腰肉,肉質偏瘦,是口感比較普通的部位。「肥胼」是經過精修的牛腩,只留牛腩腹心及上面一層牛油,切開來之後每一片有著明顯的兩層,一層嫩肉與一層黃色的牛油。「胸口朥」也稱為胸口油,屬牛前胸的軟組織,切成薄片后,看上去像黃油塊,放入鍋中任煮多久都不起變化,吃起來嚼勁十足而脆爽。

廣東的潮汕火鍋將最好的食材交給了我們,但是至於好不好吃,就要看自己涮肉的功力,各憑本事了。涮牛肉的水溫以80至90度為佳,水開之後就轉小火,火不要太大。因為如果火太大的話,不但會將牛肉的血水鎖在裡面,還會使湯水裡產生過多的血沫,影響接下來涮肉的品質。

吃潮汕火鍋傲遵循三條原則:先牛肉後蔬菜、先瘦肉後肥肉、先耐煮後易熟。吃潮汕牛肉火鍋,通常先吃的是牛肉,後面再吃蔬菜。而先瘦後肥的順序,可以先從嫩肉、牛舌開始,然後是三花趾、五花趾,再涮匙柄、匙皮,然後,吊龍、脖仁,最後則是肥胼、胸口朥。

做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選對肉才是關鍵

shutterstock_403128895.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潮汕牛肉鍋的前身,是潮汕牛肉丸。之所以會做牛肉丸,是因為以前吃牛肉只能吃老得不能耕作的老牛。而為了得到好的口感,就得靠長時間的用力搥打,將其肉質敲散和敲鬆。敲打潮汕牛肉丸,用的是一雙後臂的力量。工具,則是長形的立方鐵棒,以整個面砸下,一秒鐘兩下。

不過,搥打牛肉丸也並未一個勁兒使勁不停的搥打。在搥打的過程之中,還有一個絕對不能省略的步驟,那就是將筋膜和血管在搥打的過程之中挑去。這是因為肉裡的血管和筋膜,就算經過長時間的手工搥打,也不會被打碎。

而這也正是手工牛丸的可貴之處,在過程中去除那那些會影響口感的雜質,也只有花時間把這些雜質一一地剔除,才能讓我們在咀嚼牛肉丸時毫無阻礙。

做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選對肉才是關鍵。一定要新鮮的黃牛後腿股肉才行,因為牛後屁股上的肉純瘦而且均勻,通過製作牛肉丸能夠最大限度地施展它的彈性。去筋後切塊,是潮汕牛肉丸與其它地方肉丸製漿手法上的最大區別,不用利刀切碎剁碎成漿,才能夠確保不過度切斷肌肉纖維,而是通過捶打使肌肉纖維不斷延展摺疊的製法,造就了的彈性如此出眾的潮汕牛肉丸。

手工的長時間搥打,不僅會讓牛肉出漿,產生黏性,還能夠保持牛肉本身的纖維,使肉丸吃起來更加緊致彈牙。而且現在所使用的牛肉,也早以不是那些已經被淘汰的老牛,而是精挑細選,肉質上乘的牛了,再加上這種嚴謹的製作方式,也讓我們現在吃的的牛肉丸的口感更上一層樓。

而煮牛肉丸要看它熟了沒有的方式,只要看它有40%是浮在水面上的就好了。

台灣的潮汕牛肉火鍋:沙茶火鍋

1a0ec362-f772-4a83-b0a5-01882366c9f1.jpg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在台灣的潮汕火鍋一般習慣直接稱之為沙茶火鍋。民國2年出生於廣東潮陽的吳元勝先生與弟弟的吳英松先生,不但是最早將沙茶醬引進台灣的人,也是最早在台灣開沙茶火鍋店的人。

抗戰爆發前,吳元勝在廈門開了「清香」沙茶火鍋。二戰後,他先是在台北天后宮附近賣沙茶牛肉,民國40時年,更在西門町的紅樓戲院旁的小巷子,開了台灣第一間沙茶火鍋店。由於口味前所未有,生意興隆。到了民國50年,更成了沙茶火鍋的全盛期,附近店家紛紛改賣沙茶火鍋,成了火鍋一條街。

而後,吳元勝的兒子吳藩俠分家另立門戶,民國55年時,在韓國料理阿里郎旁邊開了「元香」,店名元香的「元」取自父親「吳元勝」名字。之後生意越做越好,後來又在信義路現址開了分店。

隨著西門町盛況不再,元香老店黯然退場,而吳藩俠在2000年過世後,第三代的吳振豪兄妹四人也正式接班。不過,元香的湯底和清香是不一樣的。清香的鍋底有使用了扁魚,而元香的湯,則以豬、牛骨為底,基本鍋底,加上了白菜、番茄、豆腐、蔥段、冬菜和豬油提味,不加扁魚。元香最著名的沙茶醬,原料則包括了芝麻、扁魚、蝦皮,加上花生粉、椰子粉、辣油和藥方炒製而成。

2009年,吳藩俠的老三吳鎮豪以年輕消費者為對象,在忠孝東路四段創立了「老西門沙茶火鍋」。在裝潢、菜單、服務都一反傳統。湯頭除了傳統的之外,還多了麻辣、泡菜、叻沙三種全新鍋底。並加入年輕人吃鍋所喜愛的名牌冰淇淋及蛋糕、咖啡等元素。唯一和老店元香的連結,只剩下自家招牌的沙茶醬。

台北市早期在紅樓周遭的沙茶火鍋店,除了清香系列,還有小樂沙茶火鍋,以及已搬到西藏路的民國36年開業,以扁魚與大骨美味湯頭和自製排骨酥聞名的「東家沙茶火鍋」

位於新北市永和,以炸雞翅和炸旗魚聞名的「麒麟閣沙茶火鍋」的第一代老闆趙木棍,就曾在東家沙茶火鍋當過學徒。不過,15歲就身從彰化來到台北闖蕩的趙木棍,當完兵後在當時台北縣永和路二段一帶,其實是從海產攤做起,兼賣沙茶火鍋,但隨著火鍋越賣越好,也就從小攤變成了火鍋店。

此外,幾乎每個到麒麟閣吃火鍋的客人,都會在等湯滾的時候,點一盤炸雞翅或炸旗魚。因而有了「炸雞翅以前是員工餐,客人吃後讚不絕口,才正式登上菜單」的江湖傳聞。但事實上,則是因為這間店一開始是海產店兼賣火鍋,有客人來攤子要點卜肉,因為手邊剛好有旗魚生魚片,老闆就用卜肉作法來炸旗魚,結果客人吃吃得讚不絕口,炸雞翅也是因為這樣而大受歡迎,意外成為了它們的招牌。

潮汕牛肉鍋蘸料

一般潮汕牛肉搭配的醬料主流的為兩種,一個是沙茶,一個是普寧豆醬。這兩種醬料都是潮汕獨有的醬料,而且很多店會再進行二次調配。 

#01:潮州型沙茶

圖層 1.png

Photo Credit: 汕頭皇牌

在潮汕牛肉火鍋大紅大紫前,沙茶醬一直是小而美的存在:當地普遍,而外地不知。從19世紀末期開始,潮汕地區的民間沙茶醬作坊,便如雨後春筍般地一家接著一家地開,像是「淘香」、「益香」、「萬香」、「橋香」、「集香」、「瑞園」、「源益」等。

1909年,汕頭的《圖畫新報》曾刊登一則沙茶廣廣告。廣告中的「裕榮號」即是置鋪以經營潮式自製醬料起家。1956年,沙茶醬私營作坊改為公私合營,成了國營的沙茶醬生產廠。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汕頭入選為經濟特區後,沙茶醬也順勢而為,註冊商標,並且開始對外輸出。「迎春樓牌」和「紅星牌」沙茶醬便是汕頭市食品廠在1980年代所推出的名牌產品。

1988年,汕頭市金園區調味食品廠改制重組而成的皇牌食品有限公司,所出產的「沙茶王」,更是讓潮汕沙茶醬飛入尋常百姓家,有著「潮汕人的老乾媽」之稱。

#02:牛頭牌沙茶醬

1633480547952476190.png

Photo Credit: 牛頭牌

台灣光復前,島內很少見到沙茶醬的蹤跡。但在光復之後,先是來台灣管理糖廠的潮汕人,後是國共內戰後來的,都將這種家鄉調味料帶來了台灣,並運用於各式烹調之中。而其中,1949年隨國軍來台的廣東潮安人劉來欽,則在台灣創立了「牛頭牌」。

劉來欽原本在台南仁德的糖廠當警衛。後來,他辭去了糖廠的工作,原先賣雜貨,後來改為賣麵。他改良了清淡口味的陽春麵,以自製的家鄉沙茶粉做成沙茶拌麵,結果名氣越來越大。34歲那年,劉來欽以開始以小包裝在他所經營的麵攤賣起了沙茶粉。不過,由於沙茶粉的生意要比麵攤還要好,於是劉來欽後來乾脆把麵攤收了,專心賣起了沙茶粉。

在民眾閱聽習慣是聽廣播的民國4、50年代,吃過劉來欽沙茶麵的中國廣播公司台南台台長趙森海,在其節目《點心攤》中大力推薦劉來欽的沙茶粉,因而在南台灣逐漸打出了知名度。

1958年,劉來欽在台南市衛民街成立「好來一食品廠」,製作須加湯攪拌的沙茶粉,以及改良的可直接拌用的沙茶醬。1963年,「好來一食品廠」改名為「好帝一食品廠」,並將衛民街製造沙茶醬設備遷回東成街,並以「牛頭牌」及「五瓣梅花」為註冊商標,開始了公司發展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牛頭牌的名字起源,據說是因為劉來欽和大兒子都屬牛,且牛最能吃苦耐勞,所以取「牛頭牌」為註冊商標。不過根據曾齡儀的《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一書所述,劉來欽的大女兒表示,「靈感一方面來自劉來欽小時候幫忙務農,對牛隻備感親切,另一方面他想到日本著名的『森永乳業』以一隻可愛小牛為標誌,遂以『牛』做為商標圖像,搭配五瓣梅花」。

如今,牛頭牌沙茶醬早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劉來欽先生也被譽為「台灣沙茶醬之父」。晚年,他回大陸潮州老家常居,於2007年過世。

#03:普寧豆醬

614e4d5d858f6e2ec58ad5d4cdbe833f.png

Photo Credit: 林瑞興

中菜中所使用的發酵型醬料,按發酵原料分主要可分成豆醬、麵醬與蠶豆醬三種。北方流行的甜麵醬和黃醬分別為麵醬和豆醬;西南流行的豆瓣醬,屬於蠶豆醬;而潮汕流行的,則是以大豆發酵為主的豆醬。

很早以前,當地各家各戶就會將黃豆泡蒸(煮)後,經天然發酵製成豆醬,作為做菜調味之用。到了1563年普寧置縣之後,人們便把豆醬加上「普寧」兩字,稱之為「普寧豆醬」。明未清初,開始漸漸發展成專門生產普寧豆醬的醬園和銷售作坊。

不過並非所有的潮汕火鍋店都會以普寧豆醬為蘸料,因為普寧豆醬主要是吃海鮮的時候搭配食用。若是做為牛肉鍋的蘸醬,則會在普寧豆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調配,加入芝麻、花生與一些油爆過的蒜末和蔥末,以增加醬料的濃郁風味和鮮香,製作成鹹鮮微甜的蘸醬。

參考資料

  • 《各個朝代對於牛肉的食用情況:中國古代不吃牛肉嗎?》
  • 《中国古代如何吃“肉”?》
  • 《連潮汕人都不知道的牛肉丸簡史》
  • 《潮汕牛史:潮汕不是產牛聖地,為什麼潮汕人那麼喜歡吃牛肉?》
  • 《国务院关于防止滥宰耕牛和保护发展耕牛的指示》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 《美食圈|對於吃牛,潮汕人是認真的。》
  • 《从饲养到上桌,带你全面了解潮汕牛肉火锅》
  • 《你知道嗎,吃潮汕牛肉火鍋,要三起三落!》
  • 《只有潮汕人才能吃到這麼「牛」的火鍋》
  • 《牛頭牌家的美味︱好帝一食品有限公司》
  • 《台灣‧清香號》
  • 《吃好的 麒麟閣 沙茶火鍋》
  • 《潮汕萬能醮醬之普寧豆醬》
  • 《味道 中國“豐”味-潮汕牛肉火鍋 廣東汕頭 會跳的牛肉能成就什麽美味?》
  • 《潮汕牛肉火锅,蘸上沙茶酱吃,绝对让你停不下来|【1080P】老广的味道第3季 ep2 东西》
  • 焦桐。《暴食江湖》。新北市:二魚文化,2009。
  • 朱振藩。《循循膳誘》。台北市: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4。
  • 羅威爾。《知中:關於火鍋的一切》。北京市:中信出版社,2019。
  • 周松芳。《嶺南飲食文化》。香港:開明書店,2020。
  • 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20。

本文經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
 


 

 

鞭神老師 avatar

鞭神老師

不是料理教學,更不是美食部落格,而是一個以文化研究的方式,以嚴謹不譁眾取寵的態度探討料理如何做、如何吃,以及食材與料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的精神的全面性料理研究。著有《百年飯桌》、《百年和食》與《尋食記》三本研究飲食文化的專書。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作伙吃鍋
A Hotpot Guide

作伙吃鍋

時序入秋,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吃火鍋和吃冰淇淋一樣,是沒有季節之分的,只是中秋節前腳一走,傍晚的涼風一吹,身體會自己告訴你,差不多要來呼朋引伴,作伙吃鍋了。 「喜歡的料通通丟下去就對了」,雖然火鍋沒有所謂正確吃法,不過對於那些常見的鍋物配料們,你真的都暸若指掌嗎?

Stone Hot Pot

深夜西門町的宵夜勝地:比鄰而居的曾德與雅香,到底誰才是「石頭火鍋」先驅?

你知道嗎?現在的自助式石頭火鍋,其實並非1960年代紅極一時的可利亞所創,而是由台北市萬華成都路的曾德自助火鍋城首創。曾德在西門國小對面開了一間「自助石頭火鍋」,以讓顧客自己挑選食材的自助取盤方式供餐。不過,雅香石頭火鍋於1976年開業於西門町中興橋頭,比曾德自助火鍋城要早了整整三年:

Read Details

火鍋道具屋|日式土鍋煮起來會更好吃嗎?5個鍋具材質解析與品牌推薦

氣溫轉涼,又到了在家吃鍋的季節。但說到煮火鍋,你是否也曾好奇,從日式鍋物常見的土鍋、麻辣鍋店愛用的不鏽鋼鍋、再到西式起司鍋時常搭配的琺瑯鍋,不同材質的鍋具各自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對火鍋本身又會有什麼影響?

Read Details
Nanmen Market

傳說中的蛋餃之國:到神廚饕客平日光顧的「南門市場」尋找最強火鍋料

雖說從小在台北長大,但我其實是隻幾乎宅不出戶的井底之蛙,若非身邊一票挑嘴懂吃的朋友大力推薦,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識,這已超過百年歷史、素有台北食材「One Piece」之稱的南門市場。這次大老遠坐車到南邊,除了要趁著十月市場搬到新大樓前夕,收集一下「最強家常火鍋料」之外,也要親眼瞧瞧傳說中最競爭的手工蛋餃製作現場:

Read Details
Hot Pot Soup

今晚想吃什麼鍋?麻辣、番茄、味噌牛奶等10款超人氣「火鍋湯底」推薦

從傳統的雞高湯、雞湯塊,到現在各大賣場隨處可見一包包可口誘人的火鍋湯底,各式各樣的火鍋湯底口味讓你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嗎?本次,我們精選了10款火鍋湯底,讓大家不再猶豫該買哪一種:

Read Details
Spicy Hot Pot

同樣是四川麻辣鍋,成都和重慶的有什麼差別?

民國68年,台北第一家麻辣鍋店「寧記」,由四川人蔣陵寧在安和路與通化街的巷子開業。,一對藍姓兄弟以父母親的祖傳密方,在和平東路開了賣宵夜的「藍記麻辣火鍋店」,也立刻得到饕客的喜愛。想到這,才醒悟到台北濕熱的環境,實在是和麻辣鍋的發源地四川太類似了,因此才需要這樣的硬傢伙來幫我們去熱解燥。然而,說到四川麻辣鍋,來自成都與來自重慶的,吃起來有什麼不一樣?

Read Details
World's Hotpot

世界火鍋地圖:滑雪要配什麼鍋?英國人吃什麼鍋?探索全世界的6個火鍋吃法

你吃過蘭開夏羊肉鍋嗎?雖然英國料理「久負盛名」,長期為人詬病,除了單調乏味的炸魚薯條,可能就是乾到不行的司康,只能靠著大量的啤酒來麻痺自己的味蕾。但實際上,這個國度擁有一道令人驚喜的傳統料理,來自英格蘭西北部,它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還贏得了許多亞洲遊客的一致讚譽: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