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食物考|供桌上的山珍海味,鬼魂真的會吃下肚嗎?

從古時候的大魚大肉到現代人拜的零食餅乾,每年的中元普渡總少不了滿桌招待好兄弟們吃喝的食物供品,但鬼魂真的吃這些東西嗎?
文字:謝金魚
我小時候的農曆七月不像現在那麼歡樂,總帶著點肅穆詭異的氣氛,很多現在不當一回事的禁忌,在1980年代的台灣曾經被認真執行過,比如晚上不可以曬衣服、不可以開窗睡覺、不可以說「鬼」、不要在外面逗留等等,悶熱的夏夜裡隱隱漂浮著一絲寒意,一片掉落的樹葉都讓人疑心是某個粗心的鬼剛從你家陽台擦身而過。
到了中元普渡就更有趣了,現在普渡大多用現成的罐頭餅乾泡麵,雞鴨魚肉通常只在寺廟才會出現,但我還記得,雖然小時候就已經有人搬出整箱的保久乳來拜,不過多數人還是會端出實際的菜餚作為供品。每到中元,我媽跟阿嬤揮汗如雨地在熱烘烘的廚房裡煮著全雞、燒著全魚,香噴噴的滋味讓人垂涎欲滴,只是在普渡之後,那些菜餚在外面曬了一個多小時,還沾了一些香灰,讓人食慾全無。
鬼魂真的吃這些東西嗎?我那時候問我爺爺,他說:「吃啊,而且不能拜素的,要葷的。」但我爸卻說:「都是以前人自己想吃才弄出普渡,根本就是普自己的肚子。」然後他們兩個就會自己吵起來,搞得我好亂啊~~
鬼到底都吃什麼?我們現在拜的零食飲料真的符合他們的需求嗎?雖然我不是通靈少女也不是宗教學家,但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鬼到底都吃些什麼好了!所謂千年傳統、全新感受,跟著大家吃總是沒錯。
生前吃得好,死後才有資格作亂
首先,我們先說說「鬼」到底是什麼,在中國上古時期,為什麼會把死掉的人叫作「鬼」呢?《爾雅》的說法是,鬼就是「歸」的意思,就像我們現在比較含蓄的說「走了」、「回去了」,換言之,鬼並不是一個名詞,而是某一個狀態的形容詞。
總之,我們後來就把死掉的人叫做鬼,只要是人,就會變成鬼。但是並不是每一個鬼都可以現出鬼形來、也不是每個鬼都可以作祟,這跟他們生前吃的東西有關。當時,公共知識界領袖跟名政治家子產的理論是:人類有魂與魄,如果出身貴胄之家,吃得好、穿得好,魂魄就強壯,死去之後,意志仍然很明確,甚至可以現出明確的身形。一般人橫死之後,就需要附在活人身上才能作亂。也就是說,在子產的理論中,「鬼」是可以現出身形的,不能現出身形的就只是魂魄。生前吃的東西,竟然可以影響到死後的靈魂狀態,可說是某種程度上的「靈肉合一」啊!
吃素的鬼=無人紀念的亡靈?
那麼,在人真正死掉之後,他們到底要吃什麼呢?其實我爺爺說的才是正確的,至少從商代以來,「血食」(宰殺後的牲畜)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祭品。可以享用血食對於亡者而言極其重要,小至個人、大至皇室,沒有「血食」的鬼魂表示血脈斷絕或者無人紀念,從此飄蕩於世上無所歸依。這樣的想法從上古到如今,至少存在了數千年之久。
所以如果追溯所謂「中國文化優良傳統」,要祭拜鬼魂似乎還是以牲禮為主,香火與鮮花素果並不是用來祭拜鬼魂的,至少在宋代以前,道教與佛教的神仙與佛菩薩才會使用香火與花果,用「血食」來祭拜的神明主要是國家冊封的山川河海之神或者一些民間信仰、不受國家管轄的地方小神。
「血食」似乎能帶給鬼魂或者神靈某些能量,在明清的文獻曾經提到,原本祭祀二郎神都是用牲禮,所以二郎神可以獵捕鬼神,但後來引入道教儀禮之後改封二郎神為「真君」,並以素食來祭拜他,結果導致二郎神神威不給力,不得不託夢要求信徒改回血食。對此,儒學大師朱子認為,這種祭拜是神靈取得了動物的靈氣來強化自己,這或許可以解釋「血食」之所以對古代的鬼魂這麼重要的原因,他們透過取得葷食中的靈氣來延續自己的鬼命。
鬼才不吃紙錢呢
至於我們現代常見的紙錢,其實並不是鬼魂的食物,而是一種陰間的貨幣,在道教中的仙人完全不需要使用這種東西。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南北朝時,大約距今1500年前,一開始是代替布帛作為陪葬品,後來就拿來燒爽燒開心了,到了唐代的時候,有錢人只要死去,紙錢燒得跟山一樣也是常見的事了。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地作個非常不宗教學的結論,就是牲禮在古代中國的陰間文化中,可能才是真正的主食,透過某種神秘的能量轉換公式,讓動物的靈氣成為鬼魂的助力。如果照這理論,拜餅乾點心零食能否獲得一樣的效力,這可能我們得去觀落陰才能得到解答了。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