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 Snap

回頭看自己拍下的照片,有時就像來自另一個人的訊息——與石知田的街拍午後

31 Oct, 2020
回頭看自己拍下的照片,有時就像來自另一個人的訊息——與石知田的街拍午後 Photo Credit:陳志誠

在下著濛濛細雨的秋日,和喜歡拍照的石知田,一起到萬華的巷弄裡邊走邊拍,從他拍下的照片裡,我們似乎又了解他更多了一些。

攝影:陳志誠

連日滴滴答答的秋雨,起初有些擔心今天的街拍行程,不過比起明亮的大晴天,細雨濛濛的氣氛,好像更適合有著憂鬱且細膩氣質的石知田。我們約在龍山寺附近,今天的街拍路線,要從萬華的新富町市場開始,經過剝皮寮街區,一路散步到電器街所在的老松公園。

細雨中的老台北街道,不曉得為何有一種電影感,大概是看了太多王家衛電影,覺得空氣在潮濕的時候,世界就會變得有張力,連畫面都自帶配樂。

石知田的穿著非常適合今天的天氣,他沒有帶包包,穿著一件有無數個口袋的背心,空出雙手,拿著一台富士的底片機——Fujifilm Tiara,頭頂著漁夫帽,穿著一雙黑皮鞋。

交片_CCC00406
Photo Credit:陳志誠

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喜歡在街上拍照,石知田說:「拍照在每個時期代表的意義,對我來說都不一樣。」大學讀的是台大,因此在古亭的深夜咖啡廳之間遊蕩,是他學生時期的日常。

「那時有些迷惘,於是常常一把抓起相機就出門散步,看到什麼都拍。」他說,拍了一堆照片,然後回家整理重新相冊,「每天漫無目的重複著這件事,或許,當時街拍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冥想的過程吧。」

「再看一次自己拍過的照片,有時會有新發現。」石知田說,「我其實是相信宇宙會給每個人訊息。」雖然是自己拍下的東西,回頭看的時候,感覺又不一樣了,就像是來自另一個人的訊息,「所以我覺得拍照也像是對話,用自己作為媒介,與任何東西的對話。」

交片_CCC00397
Photo Credit:陳志誠

在新富町市場裡走的時候,石知田雙手空空,只拿著一台俗稱「鰻魚罐頭」的Fujifilm Tiara,我問他為什麼選用底片機來拍照。他說:「我覺得數位的影像對我來說很商業,也很像照妖鏡,亂拍會很明顯。」

他一邊把底片放進相機,一邊說:「如果要把數位的影像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一定要去加入一點自已的靈魂,而底片都自帶效果,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在『做感覺』上面。」石知田也很喜歡底片產生的意外,「有時候不小心打開了、漏光了,或是疊到了,都很棒,好喜歡這種很『有機』的感覺。」

我們走出市場,往剝皮寮街區走去,看見一群觀光的中年婦人,肩並肩擺各種姿勢合照,石知田忍不住想拍,「他們看起來好開心,好想幫他們拍照。」就追了上去。

S__106487827
Photo Credit:石知田
石知田拍下剝皮寮可愛的遊客們,與攝影師的倒影。

一樣在街上拍照,目的不同的時候,意識也會放在不同的地方。在我們即將走出剝皮寮,正往老松國小的方向走去,我問石知田,在什麼狀況下會想著「我今天想拍照」而特地帶相機出門?

「如果我帶相機出門,就是『我不知道今天要幹嘛』的時候。有點像抽菸的人,你說他們抽菸在幹嘛,也沒在幹嘛,但是得做著一件事的同時才能繼續下去的感覺。所以,帶著相機出門就是我的儀式,會讓我『有一件事在做』,而同時又歡迎其他的事情進來。我不是在放空,也不是在發呆,我在『和生命對話』,可能抽菸的人也會這麼說吧。」

這時我們在老松國小門口過馬路,正要走進桂林路電器街。10月,說要拆除的57巷還在,眼前的景物似乎吸引了石知田的目光,他拿起相機不斷按下快門。

S__106487826
Photo Credit:石知田
S__106487823
Photo Credit:石知田
石知田眼中的萬華電器街

我們一邊在電器街裡探索,我問石知田,在街上拍過最難忘的一張照片是怎樣的?他說,那是一張在鬧區的照片,有個老人蹲在地上,雙手捂著耳朵。

「我覺得這張照片每次看都給我不同的訊息,有一次是我很迷惘的時候,覺得自己很抽離,這照片告訴我「你還存在著」;另一次則是提醒我要「安靜一點」,在不同時間點,這些照片給我的訊息都不一樣,有點像自己翻塔羅牌的感覺。」

這樣一直不斷去解讀照片,石知田開玩笑說,搞不好可以自成一個占卜的流派,「給我你拍的照片,告訴我你想知道什麼,我可以用你拍的照片來解讀宇宙的奧秘。」他一邊說一邊笑著。

石知田第一次與影像相遇,是在大學時期。「那時看學長拍的影像,覺得很吸引人,加上大學在咖啡廳混的那段時間,幾乎每一家咖啡廳裡都有羅蘭巴特蘇珊桑塔格,這些攝影人必讀的書,漸漸開始有興趣。真正買了相機、開始拍照以後,慢慢的,拍照就開始出現自己獨一無二的意義,後來也就成為一個與世界對話的過程。」

交片_CCC00480
Photo Credit:陳志誠

在石知田的社群帳號上,經常看見他分享自己拍的照片、彈吉他的影片,也會分享自己看過的書,於是我問他,他的生活調劑之必須是什麼。果不其然,就是音樂、文字與影像。

從高中社團時期開始跳舞,石知田也對音樂很有感覺,尤其今年開始學的吉他。「去年買了一把Baby Taylor,雖然直接買也可以,但分期買就有一種『這個熱情可以延續』的感覺。今年剛好空著的時間比較多,心情多少也受影響,想透過彈吉他維持生活的平衡,結果就在這個2020年裡,讓我克服了初學者的瓶頸,也找到了彈吉他的意義。」

雖然如此喜愛音樂,但拍照時的石知田,是不聽音樂的。

「以前在路上拍照會聽音樂,搭配氣氛,但現在更喜歡聽當下的聲音。」石知田說,如果ㄧ邊聽音樂,好像就不夠參與在拍照這件事上了。「現在人們好像都習慣要多軌進行,難得可以單軌的話,就會覺得單軌很好。」

現代人或許真的很缺乏一個安靜的空隙,我們變得太容易想找事情來做,變得飢渴、一直想抓東西把自己充滿,「所以偶爾還是要找一段時間來做純粹的事。」把五官都投入在當下,認真感受世界。

交片_CCC00378
Photo Credit:陳志誠

石知田的另一個生活調劑,即是文字,包括寫作與閱讀。「我會寫日記,但是這日記是很發散的,有時只是一個單字、有時候也會是一句話、一件事。我不想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固定格式之下,記下生活這件事,還是要有一些空間感比較好。我喜歡讓圍繞自己的東西是寬敞的。」石知田說。

提到閱讀,石知田說他的書單其實很雜,但彼此又是連結在一起的。「有一陣子我在看王家衛,想當然爾的就看起了劉以鬯的書,然後連到百大華文小說,郁達夫、朱天心、朱天文、張愛玲等等,再連到吳明益,然後把他的整個系列看完。」

「加上從前就看過的村上春樹,與吉本芭那那連在一起,然後,同一個出版社的米蘭昆德拉與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這種讀建築必看的書,又因此連到原研哉,再到裝禎設計的王志弘選書;又因為拍電影,也看了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與黑澤明的《蝦蟆的油》。」

說到這裡,我問為什麼今天拍的照片,都是直的。石知田回答說,他想把2張照片拼接在一起,變成一張橫的照片。又問是怎麼選的,他說:「其實仔細想每一張拼接的原因不同,有些是因為主題、有些是因為人的狀態、有些是有互文感、有些就是構圖。整體來說應該就是憑直覺。」

S__106487820
Photo Credit:石知田
市場裡的人們
S__106487825
Photo Credit:石知田
路上的機車

作為演員,石知田對於這個職業也很有想法。他說,演員是一個得做很多事情的職業,要有好奇心,也要有容納東西的身體和心靈。有人說每個人形塑出來的角色,都是由某些階段的自己拼湊出來的。「演員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某個我碰到的角色,其實就是某個時期的我,加上另個時期的我,如果還差一點,我就會再加上去,有點像拼貼。」

「假設今天要演的是一個很執著的廚師,除了要補上廚師的工作技能以外,我也會把那個曾經很迷coding、很執著的我加進來,加在一起揉一揉。」石知田發現,自己的個性其實滿適合當演員,與當初想當的建築師某方面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想要的素材,和原本用有的混在一起,「就因為這樣,每個人去詮釋同一個角色都會不一樣。」

交片_CCC00428
Photo Credit:陳志誠

最後問起最想挑戰的角色為何,石知田說,這是他每次都會被問,也每次都會猶豫一下的問題。「我以前會說是『能夠讓人感動的、能發出一些聲音的角色』,後來自己也在思考,有沒有新的挑戰目標。有一度很想演演看大俠,你看我的型就很難演喬峰,不過喬峰真的很帥,仁義兼具。或是王家衛電影裡面的角色,可以很呢喃、可以很自溺,但是很有味道。」

石知田說,有時候看完一部好電影,會產生「好想演這個角色」的感覺,想要演讓人很熟悉卻又很陌生的角色。「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回答。那我想改答案,我想要演偶像。」

我們笑了。最後在老松公園附近咖啡廳裡,我們一邊聽著磨豆機的聲音,結束了今天的行程。石知田是一個你可能還不認識的年輕演員,不過可以從他對世界的看法裡感覺到很多熱情,接下來你可能會在許多戲劇作品裡找到他,也或許,你會在街上遇見正在拍照的他。

石知田

1990年生,台灣演員。因短片《Project10》的演出而受到關注,近年來參與多部電視劇及電影拍攝,代表作品包括《五月一号》、《極樂宿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失路人》等。師大附中、台大土木系畢業,平時喜歡彈吉他、攝影、寫作,大學時期開始演員生涯。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士範

林特

自從十年前被稱讚有攝影眼後就一直進行著各種用眼過度的工作,同時試著把過盛的觀察力用在說故事上頭。2020年2月始任every little d主編。

更多此作者文章
Feature.
捕捉日常風景
Daily Snap

捕捉日常風景

收起手機、關掉音樂,抓起最喜歡的那台相機出門散步。現在就開始,傾聽街上的聲音,發現與昨日不同的街景,用最緩慢的方式,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日常風景。

Medium Format

格物筆記|從如何換底片學起:讓你拍每一張照片都充滿儀式感——中片幅底片相機

在市集裡遇見各個年代的老相機,一字排開,看著這些散發著濃濃年代感的美麗老物件,你是不是也常常站在攤前發呆,不要說選擇障礙了,可能拿在手上把玩半天,連快門在哪都不知道呢?

Read Details
Film Developing

給總是站在櫃檯前發呆的底片菜鳥:攝影師推薦的5家台北「沖印店」

一直到好不容易拍完人生中的第一卷底片,站在沖印店的櫃檯前,看著價目表上密密麻麻的沖印格式——什麼正片負片、正沖負沖、什麼底掃、什麼印樣......這才發現,除了按按快門之外,那些關於照片的事,我還真的什麼都不懂。

Read Details

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