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生活區域周遭,常見以腳踏車、檔車為主體的機動性香腸攤,仔細一看,除了吊掛的香腸和其他方便的烤物們,爐子旁邊經常備有一個碗公,碗公裡有四顆骰子,每當人群聚集,有機會能聽到氣勢很強的三個字——「十八啦!」
攝影|浦芝眞史 Mashi
舉凡逢年過節的香腸禮盒、活動路邊的民主香腸、夜市標配的烤香腸、家常菜的煎香腸⋯⋯,自福建、廣東傳入台灣的香腸,儼然已成為台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品項之一。
且依據台灣各地食材,香腸有著地方性的配方,好比說高梁香腸、紹興香腸、馬告香腸、飛魚卵香腸等等,好吃的秘訣,除了必需新鮮的內餡外,其中肥瘦比例的拿捏與耐心煎、烤功力也不容馬虎。
拿烤香腸為例,小火慢烤,悉心靜候香腸微焦上色的完美一刻,說來容易做來難,懂香腸的都知道這是門需要耐心的或煎或烤學問。
在台灣,香腸出沒在地多是廟口、夜市、活動現場或者是中秋烤肉必備,而備有碗公的機動性香腸攤,就我所知僅存於夜生活區域周遭,白天甚少見到,以台北地區來說,曾在夜店、條通、釣蝦場、KTV門口見過也玩過,當又想起了那個碗公、骰子的香腸攤時,發現要找到一攤來骰一下,似乎沒那麼容易。

Photo Credit:浦芝眞史 Mashi
骰子、彈珠、輪盤賭香腸的娛樂時代
使用香腸為賭注的這種小賭怡情,據了解是興起在台灣經濟起飛之時的六零年代左右,那時候,娛樂是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戲院前、廟口前的腳踏車香腸攤,幾乎都可以打彈珠、擲骰子,玩法猜測跟現在大同小異。忽然想起以前還有射芋冰(叭噗)的遊戲,玩法是用一個木製小圓盤,用類似飛鏢的尖銳物射中自己猜的數字即可獲得芋冰,現在似乎已經很難看見。
話說《賭神2》裡有一幕是高進、小喇叭及「這不是公安隊長郝精忠嗎?」踏上台南漁港時,在岸邊賭香腸,大隊長拿了台幣一百塊出來賭,而電影中攤主是用標記顏色的大型指針輪盤來轉,不過我的年代裡沒有真正見過。
再者,也有人稱賭香腸叫做「打」香腸,意思即是跟打彈珠一樣,目前只知道全台有間連鎖店叫做「阿土伯廟口10元打香腸」位處各大夜市裡,那裡有不同玩法的機台像是彈珠台、妞妞、推筒子等,你可以用10元賭看看,幸運的話,10元最多可以獲得五條香腸,想試手氣不妨先查詢臉書專頁看看哪裡的夜市有。

Photo Credit:浦芝眞史 Mashi
「十八啦!」喊出來不一定會中,但有氣勢
「十八啦!」到底什麼意思?正確寫法「十八仔(si̍p-pat-á)」一方說法是來自平埔族語的四(Sepat);一方說法是傳字魏晉南北朝《世說新語》將骰子稱做樗蒲;一方說法是以前是三顆骰子加總最大是十八點⋯⋯眾說紛紜的說詞裡,個人是偏向加總的說法,瞧《賭博默示錄》裡地下骰子賭局的碗公裡,也是三顆骰子。
「十八啦!」的玩法很單純,若是三顆,骰出一個對子,另一顆就比點大,估計因為太單純,所以增加了一顆,變成四顆。四顆的話,一樣是骰出對子,剩下的兩顆加總算點數,假如骰到四顆同一數字,直接成為贏家。如果不幸骰到點數一、二,則會聽到「BG啦!」即是最小,輸的意思,BG正確寫法稱為「扁膣(píⁿ-chi)」,這一詞也很常被人用來當作嘲諷別人的字眼。
回到香腸本身,先不管有沒有碗公,香腸攤的標配絕對是蒜頭,一顆顆撥好的蒜頭任香腸客取用,咬一口如果好吃會噴汁的香腸,啃一口新鮮生蒜頭,個人建議配啤酒,會得到一個「爽」字。對了,觀察過部分玩「十八啦!」的老手,他們往往會敲一下碗邊或吹口氣,我猜是一個幸運手勢。

Photo Credit:浦芝眞史 Mashi
一百塊不會贏到爆,看各攤主自訂的規則
事實上,香腸攤的賭法,各家不一卻大同小異,看過新聞贏到幾百條的,雖說沒遇過,但相信不無可能。近期實測結果是條通一帶,基本上是用一百塊為賭注,贏了是四條香腸,輸了就「nőo-sut」,直接一百塊賭有無,溫馨提示,玩之前可先問問老闆的規則比較保險。
邊寫邊搜尋到八年前一則關於一百塊賭贏四根香腸,被依現行犯移送的新聞,其實賭香腸到底有沒有違法呢?這件事,可能還是要讓專業人士來評斷才行。
「不要拍、不要訪」,拜訪過有碗公的攤主們都直接謝絕地說,確實很可能讓他們被找碴,畢竟到處都有正義魔人,只是這種街邊娛樂,就別太正義了,再正義下去真的是吃飽太閒。

Photo Credit:浦芝眞史 Mashi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歡迎光臨最狂野的街頭博物館:百元就能換得歡樂的5個台北跳蚤市場
- 帶我去遠得要命的城市盡頭:花30元玩一下午,最理想的「城市公車搭乘指南」
- 正在經歷吃土月底的你,也能有愉快的週末體驗:5個適合躺躺喝一杯的「草地」推薦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