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二三事|黑膠聽到的,不只音樂

近年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許多有趣的黑膠唱片行......聽黑膠彷彿成了一種流行風潮。為何黑膠至今日仍然深受歡迎?這篇專題,我們來到了先行一車黑膠倉庫,請老闆王啟光與我聊聊黑膠這種老派又不甚便利的音樂播放形式的迷人之處。
文字:Jill Liu、C.L 設計:Loso 攝影:Han Cheng Yeh
今日的誠品音樂館悄悄地把大區域的CD換成了黑膠唱片,三創也開起了海納八萬片黑膠唱片的音樂館,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許多有趣的黑膠唱片行......聽黑膠彷彿成了一種流行風潮。
然而,若回顧聲音紀錄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形式從留聲機到黑膠唱機,到卡帶、CD,演變到現今最流行的數位串流。關於類比音訊(黑膠、卡帶)與數位音訊(CD)優劣的比較,各方皆有自己的擁護者。
從美國與英國兩地的音樂產業過去3年的變化來看,兩大呈現上升態勢的,除了眾多人在使用的數位串流,另外一個就是擁有實體存在感的「黑膠」,2015年在美國創造出28年來的最高銷售金額紀錄,2016年在英國,則是自1991年以來的銷量最多的一年。
那,到底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聽黑膠?
為何黑膠從盛行的30年代至今日仍然深受歡迎,過人之處在哪?為了探究人們為何在選擇聽音樂形式時紛紛投入了黑膠唱片懷抱之緣由,這篇專題,我們來到了先行一車黑膠倉庫,請老闆王啟光與我聊聊黑膠這種老派又不甚便利的音樂播放形式的迷人之處。

黑膠唱片是一種對於過往年代音樂紀錄方式的忠實呈現。但這樣形容黑膠的理由為何?或許從各種音樂載體的形式演變開始說起會比較好梳理這之中的脈絡,也能解釋黑膠唱片在漫長的聲音歷史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Detail 01 淺談音樂載體的歷史演進

從音樂載體的演化我們能得知,黑膠唱片從被發明起到80年代之間,都扮演著唯一音樂載體的角色,也因此記錄了多元而漫長的音樂樣貌。
那發燒客為何喜歡追求初版的黑膠唱片呢?
初版唱片之所以被眾人趨之若鶩的原因,得從黑膠的製程開始講起,黑膠唱片是用刻片機刻在空白的唱片上面製成母片,刻完之後的母片再經過電鍍、翻模變成母板(分成上下兩片),再注入聚氯乙烯壓制夾成黑膠唱片。因為母片需要一邊播放盤帶一邊刻片,磁帶播放久了音質也會越差,刻出來的唱片音質也就不會如初回那樣好,而母板用久了也會逐漸損毀,也就是為什麼原廠的初版唱片總是被爭相收藏的原因了。(但有也會因刻片師技術的落差,而有第二版的黑膠品質較佳的情況發生)
而在數位音訊被發明之前,所有的聲音都是用類比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的,但每次的轉錄再製,都會造成母帶細節上的損失,原始聲音的細節也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少。
後來即使人們再把80年以前的音樂拿出來做成CD,往往也會因母帶狀況不好,而製作出來相對較差的CD音質,後來所開發的數位修復技術,就是為了要彌補母帶狀況的不足而產生。甚至,有些老專輯會再找不到母帶的情況下,直接用黑膠唱片複製成CD,其音質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喜歡聽一些1980年以前的音樂,黑膠唱片或許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接著,我們以英國廠牌LINN自1972年推出至今仍持續在販售的經典軟盤Sondek LP12為例,來認識黑膠唱機的各個構造與功能,有了基礎的構造概念,對於往後想入門黑膠唱機時,也會有一些除了外型挑選之外,較為客觀的選購依據。
Detail 02 黑膠唱機的構造圖解

入手黑膠唱機需要注意哪些功能?我們整理出下列的重點功能設計,之後有興趣入門黑膠的人而言,可以從這些部分去認識每台機器的差異。
驅動方式:目前黑膠較主流的驅動方式為直接驅動與皮帶驅動兩種。
- 直接驅動是將驅動馬達直接置入唱盤座下方,通過軸心直接帶動唱盤座,令啟動較敏捷及穩定。(許多DJ型號的唱機還加入了磁力驅動,使手動操縱或停止唱片時不會損壞驅動馬達)
- 皮帶驅動則是以馬達驅動轉輪,轉輪帶動橡皮帶使唱盤座轉動的驅動方式,可以部分抵銷馬達帶來的晃動,進而穩定音源來達到更好的聲音品質,這類驅動方式相當受到發燒友的歡迎,缺點是皮帶會老化。
唱頭:唱機的播放原理是由唱針摩擦唱片刻紋的兩側來讀取播放。唱頭指的是整個唱頭座加唱針,唱針可隨意更換。
- MM唱頭(動磁式,Moving Magnet):簡單的說就是唱針帶動磁鐵發電(動的是磁鐵),優點是輸出較大,但因為是帶動磁鐵發電,有些人認為屬間接發聲,所以音質較不如MC唱頭。
- MC唱頭(動圈式,Moving-Coil):唱針帶動線圈(動的是線圈),而磁鐵因受感應而發電,不同於MM唱頭,MC唱頭的信號相對較小。由於線圈連結在唱針尾,所以唱針損壞後必須整組維修或更換,這也是MC唱頭的最大缺點。
一般來說會建議入門玩家選擇MM唱頭,造價昂貴又易損壞的MC唱頭則較適合進階級玩家。此外,適當的調校唱臂能減少唱片及唱針的耗損,亦有助於播放。
先行一車老闆推薦的一萬元以下預算唱機:
- 中古 Technics SL-1200MK2 (需外加唱頭放大器)
- 全新 Musichall USB-1 (內建唱頭放大器)
- 全新 audio-technica AT-LP60 RD黑膠唱盤 (內建唱頭放大器)

Detail 03 黑膠播放系統建置
要搭配一套完整的音響系統,外加的器材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擴大機這一塊。當然也有很多機型是有內建擴大機的(但以黑膠而言,獨立出來的擴大機在音質表現上會比內建的更為顯真、細膩),主要還是得看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聲音搭配,當然,還有預算的多寡。
要對黑膠唱機的播放系統有點概念,首先可能需要先知道什麼是前級擴大機、什麼是後級擴大機?簡單來話,前級負責聲音訊號的處理與優化(電流放大),後級則是負責輸出到喇叭(功率放大)。喇叭則可分為內建功率放大功能、可調整音量的主動式喇叭與無內建功率放大功能的被動式喇叭。
常見的播放系統搭配可分成下列幾種方式

在綜合預算與需求考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播放系統搭配時,別忘記先親耳聆聽看看各台機器的播放效果,體驗不同的播放系統組合所帶來音場與空間感。
或許喜歡黑膠的人們會這麼形容:黑膠的聲音比較沒有那麼生硬、也比數位音訊豐厚溫潤一點。但你知道,在完善的音響系統建立下,大部分的人們其實無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嗎?1993年時就有兩位心理學家Klaus-Ernst Behne和Johannes Barkowsky針對了160位重度音響迷進行實驗,請他們同時聆聽這兩種技術所播出來的音樂,雖然許多人都可說出黑膠唱片的溫暖及人性,但卻僅僅只有4個人能分辨出他們聽的是哪種系統播出來的音樂。老闆說,數位還是有數位音訊的好處,音場如果聽起來比較有空間感,這倒不是跟黑膠有關。問他那黑膠是否用來聽什麼最好?老闆回道:拿來聽喜歡的音樂最重要。
總結上述重點,我們可以歸納出黑膠唱片的「優勢」如下:
- 能真實還原80年代以前的歌曲原貌
- 保存期限較CD長
- 封面很大張
- 播放起來有一種聽歌的儀式感
- 聽完A面一定要自己去翻B面
- 唱針落下時會發出浪漫的讀取雜聲


因為友川誕生的先行一車黑膠倉庫
一問之下,才知道先行一車這名字是老闆以自己非常喜歡的日本前衛民謠歌手友川カズキ(Kazuki Tomokawa)的一首歌曲命名。我好奇問了老闆一開始怎麼會發現友川這位歌手,他說因為十幾年前喜歡聽迷幻噪音,一直很關注日本一間很重要的迷幻噪音廠牌P.S.F.,後來發現P.S.F.竟然幫這個叫做友川的歌手發了13片裝CD BOX,就開始去找友川的歌,聽到他的歌後強烈地感覺到「啊, 這就對了。就是這個味道。」此後,便結下了老闆與友川之間的不解之緣,不僅開了一間以友川歌曲為名的唱片行,後來更成為了彼此的好友,在2015年把友川邀請到台灣來表演,而數小時的採訪過程中,店內也不時地播送著友川一首首的歌曲,那歌聲是一種發自靈魂深處、充滿對人生感念的嗓音,既滄桑又真實。
採訪尾聲,我請老闆推薦3張只有黑膠才聽得到的唱片,而老闆推薦的唱片如下,每張都有其迷人的小故事。
1.友川かずき 《海静か、魂は病み》

2.Youra Guller 《Beethoven – Les Deux Dernières Sonates Pour Piano》

3.High Rise《Psychedelic Speed Freaks》

先行一車是一間很奇妙的唱片行,踏入時你會有誤入人家客廳的錯覺,這裡幾乎天天都會有常客光顧找老闆聊天串門子,彷彿是眾人下課後的聚會場所一般;好聽又不常見的音樂從喇叭流瀉,每個人都會自動在此空間裡面找個最舒服的角落待著。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遇到樂手在樓下的小型表演空間裡面玩著實驗音樂,或在與老闆相談甚歡過後,被邀請留下來吃他親手料理、只加米酒不加水的燒酒雞。下次路過師大,記得來逛逛老闆珍藏嚴選的黑膠唱片,聽他說說樂團與歌手的故事,探索你從沒發現過的音樂類型。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