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包浩斯的設計中,不論是「形隨機能」還是「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其終極目的都在鼓吹設計師以機械達到大量生產的經濟效益。而所謂的大量生產也意味著標準化,把環肥燕瘦拿捏成一個「最大公約數」,例如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瓦西里椅。

從各城市的牆面到屋頂,一個從街頭塗鴉客到雙年展的塗鴉藝術家──Stephen Powers,他以藝術行為介入地方,讓社區產生質變,讓居民被看見。

如果說平面設計是走入故事最好的呈述,那麼菊地敦己的作品,絕對是極度精彩又充滿哲思的激盪;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賣弄艱澀或食之無味的表象設計,本來2D的平面,也在巧妙的佈局之下,形成3D式的結構。

許多台灣人往往都誤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許多在地出品的優質設計都是從國外紅回來後,才被大家另眼相看,爭先恐後地換上一副讚賞的新眼鏡,彷彿設計瞬間鍍上了一層金,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用世界第一本英文台灣設計圖鑑《Taiwan By Design》告訴你,台灣其實擁有超級出色的設計力。

SANAA的作品時是一種流動、穿透、輕盈的視感,而這間擅長將風與光收束在建築中的設計事務所,在家具中設計中,同樣保留了清美的語彙。

這位曾經在進口家飾零售店面擔任陳列工作的日本陶藝職人,他的作品打破了「只有白色器皿能夠襯托出料理最美麗的顏色」的傳統印象。

既要持續開闢實驗性創作舞台,又得在過去的時間洪流中,定位自身存在,如此變與不變中拉鋸的成長過程,正是新樂園藝術空間透過紀念特展所欲探尋的本土文化核心。

你知道荷蘭設計週嗎?在這個歐陸最大設計盛典之中,你能夠看到眾多創作者不受媒材既定形式限制的天馬行空創作與想像。

以創意為名成為一種流行,文創儼然已成為一種陳腔濫調,這讓人不由地思考,到底真正有趣的藝術市集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