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喜愛威士忌的品酩人士,即便家中小酌,盛裝酒飲的杯器乃至增添爽順口感的冰塊,皆須一一講究,品酒的真正要領在於由細節堆砌而成的有質氛圍。鍾情威士忌的褚玉龍研發出「極地冰盒」系列,讓眾人透過簡易步驟便可自製彷若透明玻璃珠般、晶瑩剔透的純粹冰球,其中不含雜質、維持一定速度漸融的優點,不僅降低威士忌的刺激口感,同時柔和地帶出濃醇美酒迷人的風味。

先行一車,師大巷弄裡一間有在賣黑膠的唱片行。那裡有著自成一格的迷人魅力,讓你沒事來坐一下,路過來聊個天,有空來喝一杯。至於那個迷人之處,多少總會有個緣由,二手黑膠挖寶好去處?地下室發出的即興音樂?大夥手上的那杯酒?似是,而非絕對。

眼鏡,是形塑第一印象的關鍵,說是個人品味展現的決勝點也毫不為過,這樣重要的配件,一般人對它的了解卻不若其他時尚產品。關於眼鏡的種種細節,我們似乎還有許多可探索的空間。而為了填補這個差距,我們找來對眼鏡產業與古董鏡框都有深入了解的HOT ICE眼鏡店老闆-林大哥(林煒程),細究何謂「復古眼鏡」。

湘南雖距離東京不遠,選擇在這裡住宿的人卻不太多,但遊人若想感受入夜後的濱海小鎮氣息,就可以選擇在這裡住上一晚。

亞特蘭提斯的傳說至今仍是探險家們難解的謎題,在此之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歐洲的第一間海底博物館「Museo Atlántico」想像這個地方。

空間除了包含想像與好奇,要撐起一座地標,也需要紮實的內在,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所言:「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每一刻歷史,都是光陰的紋理,每一種生活,都是記憶的層次。

搖滾樂永遠不缺大麻抽到茫的傻歌迷。但到了現在,光靠手機螢幕那一小格專輯封面就要編造出「驚天祕密」,想像力和視力都得比古時候的樂迷強大許多倍才行。

隨著網路書店的蓬勃發展,原以為也將隨之式微的獨立書店卻逆勢而起。台中的「佔空間」以空間引導來者對於文化產生需求,以嶄新的營業模式與生活風格,賦予獨立書店全新的定義。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 EYE 」電影博物館成立之初的目的為保存電影資源,但在空間的配合與規劃下達到了地區復甦的效果,真正走進當地居民的生活。而充滿未來感的建築設計,不僅如電影般由外而內引起民眾的好奇,也成為阿姆斯特丹吸睛的新地標。

禾餘麥酒的核心理念是「用台灣的穀物,釀台灣的酒」,終極目標是期望藉由精釀啤酒這項高經濟商品,回頭提高農產原料價值,以期翻轉台灣農業現況。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承接打造「新富町文化市場U-mkt 」,將日治時期的老市場空間,轉型為結合展覽、課程、講堂、工作室、團隊進駐,餐飲等多元機能的複合式文化基地,把傳統市場的空間脈絡轉化為飲食教育和社會議題的討論基地。

TSUTAYA BOOKSTORE與蔦屋書店同為CCC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旗下的生活風格書店,兩者從DNA、風格到經營模式究竟有何異同?

向來以調酒和餐點聞名的東區名店Wootp窩台北開啟了店中店Woo Life Barber Shop。只有一個座位的Barber Shop採預約方式營運,除了可以同時享受店內氣氛與餐點外,理髮客人身影也成為了一道有趣的店景。

搖滾初興的年代,流行單曲長度很少超過2分半鐘,這是因為直徑7吋的單曲小唱片單面容量只有3分鐘。歌者要告訴你的一切峰迴路轉、愛恨情仇,都得在150秒內解決。1960年代中期,直徑12吋的LP唱片成為流行市場主流,單面23分鐘的容量讓音樂人有了大肆揮灑的空間,排行榜也出現愈來愈多5分鐘以上的單曲。

小廢墟烘焙工作室由廢棄建築改建,創辦人洪璽開認為,舊材不夠完美的痕跡,記錄了隨著時間自然生成的粗糙質地,反倒造就無法取代、難以複製的獨特手感。

「我不是一個這麼有深度的人啦。」雖然先行一車的老闆王啟光這麼說,卻能滔滔不絕聊著喜愛多年的音樂故事,再拿出一個自製的高階CD播放器來解釋它的原理。

近年台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許多有趣的黑膠唱片行......聽黑膠彷彿成了一種流行風潮。為何黑膠至今日仍然深受歡迎?這篇專題,我們來到了先行一車黑膠倉庫,請老闆王啟光與我聊聊黑膠這種老派又不甚便利的音樂播放形式的迷人之處。

Pantone於日前公布2017的年度色草木綠後便與出租公寓網站Airbnb合作,在倫敦街區的出租公寓裡打造一處都會中的叢林秘境,推開街角的大門就彷彿通過任意門一般,來到綠意盎然的雨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