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印象中的地下社會,聚集的也都是1976、濁水溪公社、四分衛這樣的音樂人,還有當時最生猛的獨立樂團,生命力豐沛的表演,與摩肩擦踵的聽團現場。要誤以為地社是個硬邦邦的搖滾誕生地,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不過,你或許不知道,草創時期的地下社會是一間女同志吧。

在電影《本日公休》裡,悠然自得的貓咪頻頻出現,令人不禁好奇,在劇組工作人員眾多、環境複雜的拍攝現場,是怎麼做到的?為此,我們特地詢問了導演傅天余,讓其實是位「狗派人」的她,告訴我們這一切到底如何發生。

2001年,夏天倫和哥哥夏天浩在台北開了2nd FLOOR,試著改變DJ的「BGM負責人」角色,將他們拉出裝滿播放設備的小包廂,培養成主宰現場氣氛的夜店偶像,也讓舞客漸漸從圍圈變成面向舞台,舉起雙手朝聖。

撕開自黏塑膠包裝的之後,Shauba立刻把書湊到鼻子前,用力吸了口氣,然後興奮地笑著說:「哇!有東京味!」只要遇見喜歡的書,他都會拿起來嗅嗅聞聞,彷彿書本的氣味,也是用來判斷喜不喜歡一本書的重要標準之一。

發行量少、有彈性、成本低,也有一點像名片,用很快速的方式讓人了解內容,是一種很容易交流的工具。認真研究起來,發現Zine已有近百年歷史。

「我常在思考,書的好與壞基準到底是什麼。」像是看酒標挑酒,封面看對眼,就先買單吧。「作品很真、很善、很美的話,就是一個好書——我媽說的。」兒子笑著說,「雖然講起來很好笑,但真善美就是很好的判斷基準。」

典禮前三天,我又再次確認了金音獎入圍名單,發現旺福入圍了五項,突然有種預感——今年他們該不會得獎吧。

「在台灣,雖然草率季有種雜亂的感覺,但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去Don Don Donki買東西,琳瑯滿目、眼花撩亂,卻非常有趣。」

作為訪問者的我,明明已經讀了展覽簡介,還是很難不掉進這個滿是問號的洞。

國國說:「我覺得樂器最好的狀態,就是一直在被用著的時候欸。」的確,放在隨手可以拿取之處,總比恭恭敬敬地供起來保存地好,樂器自己也會哭吧。

這次我拉著《菜場搜神記》的作者蘇凌,一起逛逛六張犁安居街的白蘭市場,美其名要做採訪,其實要偷偷來場「菜市場觀察的觀察」。

怡安不愧為美食作家,許多在我眼裡像是奇珍異草般的蔬菜,對她來說卻像是蘋果香蕉一般熟悉。

數大便是美嘛,平時亂糟糟的傳統市場,在這段「疊疊樂」時間裡可是很極簡、很整齊的,不起眼的塑膠籃、不鏽鋼容器,也因為數量一多,排列起來變得很好拍,殺了不少記憶卡空間。

為了一吐去年不得不缺席的怨氣,今年已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南下參戰,當然包括手上這隻9個月大的男嬰。

許多來到台灣品嚐美食的日本人,也找到了他們心目中的最愛,進一步把這些台灣小吃心頭好帶回日本,這次,我們帶著好奇心,訪問了3家「日本人在東京開的台灣小吃店」,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家鄉美食,若是有機會到東京,一定要和這些店主們聊聊:

除了調整好心情、抱著電腦工作之外,還能做些什麼讓持續遠距工作的日子,過得更愜意自在呢?以下,是我的幾個建議:

牆上出現了一台公廁門口常見的面紙販賣機,這是章芷珩的#taipeidoremi,投入零錢,你可以獲得3-5包不等、作為觀光紀念品的台北風景面紙,據說總共有9款,若有機會來,一定要玩玩這個很有扭蛋驚喜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