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特別企劃」由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展出他們近期買下的爭議收藏:被拆除的羅賓漢花園社區的部分建築,並邀請南韓藝術家Do Ho Suh為社區創作錄像作品。

從誕生到逝去,生命與時間的流變都表現在人體的表象之下,而每個個體交織著不同的故事與人生經歷,都化為澳洲的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手中一件件超擬真的雕塑作品,栩栩如生的細緻皮膚、肌肉線條、毛孔、血管與毛髮,讓人忍不住細探其中奧妙。

世界最高樓的名單年年變動著,但一說起摩天大樓,腦海首先浮現的還是發源地紐約的迷人樣貌吧!漫步摩天大樓林立的曼哈頓市中心,人在其中感覺分外渺小……

今年的倫敦夏天很熱鬧!除了備受建築界矚目的蛇形藝廊夏季展亭外,九曲湖(Serpentine Lake)上的超大型水上雕塑作品也準備要讓人大開眼界!

2018年米蘭設計週中,Bottega Veneta創意總監Tomas Maier在古典巴洛克式宮殿空間中展示Bottega Veneta的絕美新作,宛如一幕又一幕的電影場景。

當代藝術的面貌千千萬萬種,不過英國藝術家Wolfgang Buttress的作品肯定會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說到比利時的根特(Gent),它的名氣可能比不上布魯塞爾、安特衛普,但根特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Gent)卻是非常值得設計迷造訪的所在!這裡不只可以看到比利時設計的歷史,也收藏了許多世界級的設計經典之作。

Vitra Design Museum於今年三月推出的Hans J. Wegner特展,讓我們一窺丹麥建築大師一生創作不輟的精彩設計旅程。

丹麥年輕家具品牌Mater與選秀節目主持人Eva Harlou聯手推出設計家具,不只造型美觀,同時還兼顧最IN的綠色經濟與環境永續。

來自芬蘭的馬可.卡薩格蘭,做過地方報社記者、在軍中服役並參與過戰爭,更是生物都市主義學者,他曾在台灣參與過許多計畫,他以「零城」、「第三代城市」等理念來回應現代城市所面對的發展與問題。

看建築電影也要挑人和挑片,雖然建築與電影聽起來並無直接相關,但同樣都是將飄渺概念構築成真實的歷程。

如果和喜歡動感刺激的人一起看建築電影,《銀翼殺手》尤其推薦。無論是1982年的經典電影《銀翼殺手》還是其2017年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皆在電影中為建築美學樹立了極高的標準:

黛安阿布絲(Diane Arbus)拍攝了許多當時仍被視為是社會底層人物的扮裝癖、異常性癖好、被虐狂與受虐狂者,早期當她的作品展出時,館員甚至必須不時清理人們吐在她作品上的唾沫。

簡單的生活,咀嚼的是真滋味;簡單的設計,把玩的是用之美。在現今「形隨金錢而生」的扭曲價值觀下,已故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Sori Yanagi)所提出的「用即是美」,無不讓產品設計師重新省思「形隨機能而生」的製造本質。

法國家具大廠Tolix以優雅洗鍊的法式風格席捲全球,尤其是「Chaise A 」更是美到被全球咖啡店瘋狂抄襲。

這四尊《牡蠣人》自2013年起便佇立在出海口,不分潮漲潮退、日升日落的陪伴金門的在地蚵農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