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成長經歷、性格和喜好,牽連著生命發展的格局,這些歷練不僅幫助音樂人形塑風格,產出的音樂也可能成為改變聽者一生的轉淚點,而其中的關鍵便是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故事。以下是一篇關於柏林龐克音樂愛好者Daniel Schmidt的故事。

說到Richie Hawtin(以下簡稱里奇)大可洋洋灑灑為他寫下一堆履歷,他是知名DJ、是廠牌Plus 8的創始人之一、也是Techno先驅,用一句話簡單形容就是:他很有影響力。

無論是繁華的摩天大樓還是稍顯凌亂的街景,台北這座城市充滿著文化變遷的痕跡。而在音樂上,從1990年代的林強到2010世代的蘇打綠,都用歌聲與MV畫面,記錄下了人們在此生活的種種苦樂。

通常一旦打開Ambient、Space Rock、實驗電子,我們與月亮的距離就跟書桌一樣近。

雖然許多聲響藝術家也會錄下周遭生活,探索「聲景」的意義。但李化迪(Howie Lee)玩的是另一種「躲貓貓」遊戲,他把掏出來的聲音,當蛋花打散 ,碎微到你認不出後, 再巧妙藏於西方電子架構的低音環境裡。

很愛做各式排名的Ranker網站曾排名了「對電子音樂最有影響力的人」,名單裡有David Manucuso、Afrika Bambaataa、Depeche Mode、Daft Punk、New Order、The Prodigy、Brain Eno等人,要上這份榜單很簡單,關鍵就是:你是「第一個發現」並且去做的人。下面我選了個人覺得三個最關鍵的「拔頭香」之人,因為有了他們,電子音樂的歷史被大大轉彎:

臺北的夜晚:你可能三四個月前提前搶到了門票,發揮最大的耐心等待渴望已久的演場會,卻到當天發現忘了把事排開。苦等了一個禮拜終於來到週末,吃完晚餐再喝個小酒,就來到Korner或Pipe晃晃,偶爾真的沒局再去信義區夜店轉轉,作為工作或課後的放鬆娛樂,你滿足著這樣聽音樂的頻率,「久旱逢甘霖」使你珍惜每一場音樂盛事。

一直以來不斷思索著人類這樣的物種,究竟找尋的是什麼。那個答案,能用哲學,宗教,藝術等做出各種解答;我選擇收集真實的人生故事,由生命本身,作為另一個生命的鏡子,映照出不同文化下的價值選擇,希望有天,由那份灰色地帶給予的自由,我們都能找到,心中真正的安身之處。

消費時代的人們,不止音樂與派對,大大小小都能幻化為被金錢淺薄定義的商品,越消費,越空虛。該如何從這場無止盡的惡性循環解脫?本文從音樂與派對的角度切入,綜合柏林與台北兩地派對場景的觀察,試圖提供新的觀點與未來想像。

這不是一篇吃素的勸導文,而是在討論人生的選擇與思考。由4個小章節,道出從吃肉到開始實驗的心路歷程。

電子音樂=搖頭音樂=嗑藥派對?當你相信了危險的單一故事,就再也看不到客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