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年輕設計師真的要好好試著去大公司工作看看,可能是Levi's、或是巴黎的某個品牌,或是倫敦的公司,盡可能去吸收經驗,你們必須知道如何團隊合作,如何當個趁職的配角。」

《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是一本詳盡記錄日本如何從一個「不酷也不有趣」的時尚沙漠,到接納、挪用,最後反向輸出美式風格的時尚教科書。

在這個被快速時尚以及藝人招牌環繞的世代,仍有不少堅持自我風範品牌存在,Engineered Garments就是其中之一。

2008 年,《T Magazine》在Martin Margiela專題上寫道:「儘管過了20年,Martin Margiela仍是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角色,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設計師仍透過他的經典來尋找靈感。」

從印有Celine Logo的透明PVC手袋、到Balenciaga繡上出現的德國超市塑膠袋,甚至連Burberry也推出乳膠材質的購物袋,塑膠袋之餘時尚界的顛覆性到底從何而來?

在川久保玲來到大都會之後,以及Martin Margiela、Balenciaga......等等,Rick Owens雖看似晚了一步,但也於去年底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Triennale Design Museum)舉辦他名為〈Subhuman, Inhuman, Superhuman〉的回顧展。

看似非人類模特兒緩緩走在手術室當中,2018秋冬Gucci大秀,沒有與古羅馬相關的藝術和歷史,首位模特兒身上就大大寫著紐約的縮寫,這是本場秀的活動地點,也是一個文化大鎔爐,在這個圖像即是一切的時代,Alessandro Michele似乎有話要說。

男性對於「大」的追求與憧憬幾乎是被刻寫在基因裡的設定,為滿足身材未達這般理想的男性,縫人工匠發明了剪裁技術,試圖塑造出更「雄偉」的身型。但說到Oversize剪裁背後的文化意義,從古至今未必都是一個樣。

人們常說:「漂亮的衣服就像一件藝術品」,Gucci則是想把藝術做成衣服。在2018年春夏的廣告視覺中埋藏了大量的暗號以及向過往藝術家致敬的彩蛋,如果你只是囫圇吞棗的看過,絕對無法進入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想傳遞的魔法世界。

對於品牌竭盡所能的希望用科技取代球鞋發售時的「排隊」狀況 ,Highsnobiety編輯認為:「任何複雜販售程序都顯得很沒必要,發佈已非單純的行銷手法,失望會累積成憤怒,所以為何品牌要浪費時間用日漸複雜的販售方式給予回應(而非去真正考量鞋迷的心情和需求)?」

「老實說,我好幾年沒看過Vogue了,或許是因為工作太近的關係,但我從不覺得我有著Vogue般的生活,報導中的衣服跟大部份的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貴成那樣,如今雜誌想要的是最新、最獨家的報導,很可惜它明明曾經有著這麼大的影響力,功能性卻不復存在,時尚雜誌只是在嘗試說服人們買些不需要的東西。」

相信眾人都對Harvey Weinstein的事件耳聞一二,然而針對好萊塢與時尚工作圈(女性)工作者被性騷擾的議題,時尚界(終於)開出了第一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獨家披露,情色攝影大師Terry Richardson已被《Vogue》、《GQ》所屬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給封殺。

環境味道有多重要?所謂的「香味行銷」其實早已被各大商場百貨零售店所採用,如同巴黎colette共同創辦人Sarah Andelman所說:「一家店的構成是最重要的。」其每一個元素,一磚一瓦、香味和音樂都是你的表達方式。也因為嗅覺具有影響人們心情的特性,所謂香味行銷,早在全球50個國家,超過85000個公司被採用。

過去我們都認為香水應該要噴在手腕,所謂「脈搏點」處然後左右手互相摩擦,最後沾頸動脈上讓其香氣自然發散。但你可知道這是一個會將香氣分子完全破壞掉的作法?

70年代初期, Robert Mapplethorpe開始積極探索被視為禁忌的同志議題,一腳踏進大蘋果的SM文化中,受到其陣仗所驚豔並親身參與其中,他曾說:「對我來說,S和M代表性愛和魔法,並非施虐受虐。」

人們淺移默化地從《好賭英雄》、《千王》、《哩咕哩咕新年財》、《雀聖》三部曲......等港片,見識到麻將的偉大,其文化魅力也早已渲染至精品世界。

時尚產業總是不斷求新求變,但日前發布2018春夏系列的Gucci卻想不惜一切的制衡這種產業傳統。我們用10個關鍵字,帶你了解Alessandro Michele那顆迫切想改變現狀的腦袋。

MYKITA眼鏡共需要50個單獨的基本配件,設計師先挑選、研發各種獨特創新的材料,再經過師傅打磨切割上色,每副眼鏡得花上超過13個小時的流程製作,最後再用手工的方式組裝而成,並堅持所有眼鏡皆於柏林總部內生產,一推出便在國際市場奠定下了精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