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風日下,吃什麼鍋、蘸什麼醬的法則好像不存在,卻仍有幾種地味濃厚的鍋物,顯見對於醬料的獨樹品味。

有意思是,早年所指的「南北」並不是從台灣視角出發,而是站在大中國的立場去看。

本次,我們自北到南挑選了五家「特殊早餐店」,讓你不必再繼續包子、饅頭、蛋餅與豆漿的組合。

經過長時間的南風慢燉,嘉義漸漸成為阿里山下的小而美聚落,而這座城市隱藏的美感小店,更編織出不同的城市風景,展露出嘉義迷人的另一面。

從窄巷竄出到中山路,老到足以代表嘉義的「七彩冰果室」與「蓬萊食品店」,是許多嘉義孩子的青春食事處。

正如台語俗諺所謂「油湯賺、油湯食、毋賺做乞食」,誰能想到刻苦人家的大鍋菜,日後會發生這種華麗超展開,從不起眼配角晉升成為扛霸子。

提到水晶餃這項食品,似乎存在了很久,也四處滲透在台灣飲食之中,可又說不上來它究竟是何方神聖,難不成就是為了麻辣火鍋而生?「水晶餃原本不是這樣子的!」老派飲食愛好者忍不住要大聲控訴,當見著這很有古風的食物,被擺在超市冰庫與火鍋料同賣,便常常替它覺得委屈——事實上,真正的台灣水晶餃,其實應該算是肉包的一個分支。

在深夜騎樓下,駕著這樣一台滿聚人情味的餐車,硬直豪爽做著自己喜歡的菜,那畫面是在半夜飢腸轆轆、四處覓食者的人才懂得的極致浪漫。

假如時空倒退百來年,外國朋友來拜訪說想吃台灣的「點心」,那大概會是一個令他永生難忘的驚悚體驗。不知是哪裡來的誤會,很多人以為古早下午茶是糕餅、蜜餞之類,殊不知這類消遣零食叫「庶饈」(sì-siù),是大戶人家私廚做給阿舍(意指老爺、少爺)吃的,而台語叫做「點心」(tiám-sim)的,指的是正餐與正餐間的充飢小食。

最早的肉圓其實本身其實是沒滋沒味的,直到人們把地瓜糊從淺碟挖出包餡料,又想出用油炸來增加嚼勁的方法。既然要下油鍋,自然得把碗粿從碗裡請出來,而徒手動作對表面形成的重傷害,使得肉圓有了明顯的「三掐痕」——那是肉圓脫離碗的限制,正式與碗粿分道揚鑣的證明。而這個乍看很不起眼的動作,更是把肉圓推上「南蒸北炸」派系之戰的導火線。

說起來,興起於鹽埕區的樺達奶茶,可以說是高雄奶茶的始祖。他們首創了中西合璧的奶茶,用鮮奶替代奶精,並取茶性相適的無糖普洱來調整甜度。隨著老字號人氣興旺,樺達的手法也漸被摹仿學習,而高雄奶茶必定使用鮮乳的闊綽,更是從夜市到店面都上行下效,陳月枝這中西合璧、新舊融合的奶茶作法,幾乎也在高雄成為一則鐵律了。

介於酒吧與熱炒店之間的「台式居酒屋」、法國藝術家的無菜單酒館、營業至黎明的暖心溫柔鄉,餐酒館中的食物,可不能只是墊墊胃而已。

大啖炒螺肉,與友聊起螺事,沒想到卻換來驚訝:「螺肉就是非洲大蝸牛?!」不然你以為是什麼?沒料到鄉下人習以為常的熱炒小菜,卻是城市人需要心理建設才吃得下肚的恐怖料理。台灣人不似法國人把蝸牛當成珍寶,反倒把橫行於田間蝸牛當成「害蟲」對待。但你知道嗎?其實這位「農業恐怖份子」,在台灣有著一段大起大落的傳奇身世。

因為熬湯衍生的「水油」,也是平價麵店的美味法寶。水油又稱「水煮油」,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就是汆燙大量肉品時,湯面漂浮的油渣浮泡——而誰能想到這不起眼的湯渣,撈起沈澱之後竟然成了麵攤上那罐老闆不可告人的「獨家配方」?

{ 現正輸入中... }是every little d在2019年新開闢的連載專欄,邀請各行各業insider分享他們的工作靈感與日常觀察。 連載作者#01 如此表達 espres:so:一名走跳南部的編輯人,寫身邊的鄉土飲食,那可能是荒郊野外的一家簡陋的路邊攤,無名小鎮裡的一間小麵店,或是快被時代記憶淹沒的西點行…...沒什麼太傳奇的口碑,更沒有要進軍國際的意思。它只是普通台灣人從小到大在吃的東西,記憶了某些人與某些事,以及某部分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