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華的Old Bond St. 上人來人往,絲毫不覺自己正踩在19世紀倫敦重要犯罪現場,而這個犯罪故事更在後來影響了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系列......

或許正是這些沒有興建的計畫,支撐著安藤忠雄在各種困境下持續奮鬥。而也是這種不斷與社會挑戰的強韌意志,才是他成為如今建築大師的核心資質。

德國王子在1596年周遊英格蘭時,曾在日記上記載了這張大床,爾後床聲名大噪,包括莎士比亞和拜倫勳爵都曾在作品中提及。

本來不抱任何期待前來這個冷門景點,卻又滿懷雀躍地離去,何況這裡免費入場,僅需要動動手指預約。

倫敦博物館的策展人認為,博物館內的物件應該要具備激發群眾思考和對話的能力,而Fatberg正是這個完美的案例,排泄如此私密,Fatberg比任何東西都更能反映了當代生活的狀況,但它也同時是映射著倫敦人不願面對的罪惡。

恐怖之塔聽起來一點也不恐怖,甚至還帶有邪典的時髦性感,然而70年代大樓剛落成時,誰想到會有如此風光?

據稱,許多駕駛為了迴避「幽靈七號」不得不突然轉向,甚至曾發生人身事故。然而它的故事一直到1990年5月便軋然而止,和所有怪談一樣,從此無影無蹤。

撇除我個人無關緊要的恩怨,這裡一直是個備受喜愛的聖地,無論旅客或是在地人皆眷戀此處風光。不過,海德公園中,亦隱藏著人們走過千百次,都不一定有意識到的小景色。

那些因巫術被審判的故事如今聽起來總有那麼點荒謬,例如Elizabeth Sawyer被處決,理由是她引誘一名叫做Tom的小狗來侍奉撒旦(大膽猜測撒旦是貓派不會接受這個提議)。

這份清單上的名字往往只有建築迷知曉,然而,2021的清單上卻赫然出現了倫敦地標的身影,引起軒然大波。

倫敦的恐怖故事發生在任何地方,不單是墓地、教堂和美術館這種基本款,我們日夜經過的地鐵、繁華人潮的銀行,甚至一晚要價上萬的酒店,都有著讓人難以安眠的故事。

根據Conran的回憶,當80年代他進駐Shad Thames時,連號稱洞察整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只有老鼠和瘋狂藝術家住在這裡。」

位於曼徹斯特廣場旁的華勒斯典藏館,外觀不是特別惹眼,然而內裝極其誇張,精美的裝飾藝術風格和其他倫敦的博物館截然不同,仿若從法國宮庭電影中擷取了某個場景,直接貼在倫敦的市中心。

回頭看倫敦,這座從羅馬人建城至今已走過20個世紀的城市,一層又一層歷史堆疊累積,別說是除草,公共工程時挖著挖著總是不小心又發現了什麼......

取一瓢泰晤士河河水,你可以知道全城人們的用藥習慣。根據Neflix影集《大數據時代》報導,透過能在40座奧運游泳池內找到一小湯匙藥物的質譜儀,分析倫敦人的用藥習慣。

由於社會階級和種族歧視問題,Brixton成了全倫敦治安最差的一區,老倫敦人們對80年代的Brixton暴動可真是記憶猶新,他們一次又一次提醒著,也無怪乎甫踏入的我那副孬樣。 但Brixton真的好,這好我得親自帶你瞧瞧。

奈良美智曾形容,爆紅的焦慮心情像是「一個獨立樂團,剎那間受到大眾歡迎、變成主流樂團」一般,原本一直都是隨性地活著,突然被社會收攏,自己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