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社會階級和種族歧視問題,Brixton成了全倫敦治安最差的一區,老倫敦人們對80年代的Brixton暴動可真是記憶猶新,他們一次又一次提醒著,也無怪乎甫踏入的我那副孬樣。 但Brixton真的好,這好我得親自帶你瞧瞧。

奈良美智曾形容,爆紅的焦慮心情像是「一個獨立樂團,剎那間受到大眾歡迎、變成主流樂團」一般,原本一直都是隨性地活著,突然被社會收攏,自己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

以下這些倫敦名勝小知識,知道或不知道都無關緊要,然而當熟悉後,再回首凝望它們,心中也不免多了些......想法。

在上百年的發展下,總是有些車站會因為路線重劃或運輸量過少而關閉,但你是否曾好奇過——這些地鐵站現在都被拿來做什麼?

雖然嘴上老是抱怨著改造破壞了廢墟的美感,承認吧,我心底那份布爾喬亞的庸俗,仍舊微妙地喜歡著這些再利用,暗自讚嘆著他們如何巧妙地使城市持續蓬勃發展。

到處都是喪禮,隨時都有人走進酒吧垂頭喪氣地說著自己的陽性反應。當年,Vauxhall的男同志們老穿著黑西裝和領帶,在醫院進進出出四處募款。「如果愛滋是一場戰爭,Vauxhall就是前線。」在某次訪談中,Lily如此作結。

Brompton墓園絕佳的位置與其典雅工整的空間規劃,成為電影取景的好所在。我便是在《福爾摩斯》裡看那馬車噠噠踏過墓園中寬敞筆直的大道,黑衣偵探穿梭其中,試著尋找死者從地下墓穴復活的秘密。等等,鏡頭剛剛是不是又帶到人面獅身像?

作為一個酒空、歷史控和建築狂的集合體,龐貝藍鑽特級琴酒(Bombay Sapphire Gin)的酒廠簡直是全世界最浪漫的所在。

喝醉時我們會咬牙切齒地罵著那些英國男孩,他們是如此理所當然地活著,理所當然地在戀愛中橫徵暴斂認為整個世界都該繞著他們轉、理所當然地傷害和消失卻又故作無辜,但我直到今天,也仍學不會「約會」到底是什麼東西。

博物館的賣店除了利用既有館藏開發商品外,更與品牌聯名或者引進符合館方形象的選物,而在大大小小博物館密佈的倫敦自是競爭激烈,非得努力開發各館舍賣店特色,誘使觀眾停下腳步。

倫敦的森林親民得緊,才不是格林童話裡那種藏著大野狼或壞巫婆的黑森林,人們老愛隨意地晃進去野餐、曬曬太陽、採野莓、躺著看星星或偷偷露營。

我這才知道, 老派音樂沒有死亡,它只是變成了刻在身體裡的基因,不需要每天攝取,但樂音響起時,每個人都將歡唱。

在牛津字典將Silent Disco納入時,輿論質疑著為何現代人要在派對的場合裡戴著自己的耳機、斷絕與世界的往來,現代人的情感交流為何如此封閉呢?別鬧了——你看柏林techno club的舞池也一堆人在自己跳自己,想情感流動的到廁所或是secert room啦。

此時此刻,這座城市已經無法大聲講出自己是世界的經濟中心,好在文化之都的位置還勉勉強強維繫著,而倫敦的文化並非單純奠基於歷史悠長或是滿屋寶藏的博物館,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隨時有藝術迸出。

來到倫敦後我才知道為何聖誕節需要這般張燈結彩大肆慶祝,人們正用盡一切手段聯手趕走憂鬱。

這家200多年歷史的酒館,外觀被浮誇的藤蔓與花朵爬滿,裡面裝飾著各種運動相關的照片、報紙與球衣,典型的英式運動酒館供應的卻不是薯條不是炸魚,而是熱騰騰的茉莉香米飯、蝦仁飽滿肥美的Pad Thai和香氣馥郁的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