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hinkali現在是喬治亞人國民小吃之一,常見的前菜,大小如同我們的水煎包,外型像是有「握把」的湯包。

阿給這個名稱,是參考油炸豆腐的日語發音「阿不拉給」(あぶらあげ)為名,而後為了好唸才又改成現在的「阿給」。

有些人會將除了麵包以外的食材搭配米飯一起燉煮,像是燉湯一樣,有些人則主張各食材分開吃,但無論吃法如何,都是為了能為新的一年代還好運和財富,南方人更有一句說法:「第一天吃的像窮人,這一年餘日可以吃的像富人。」

披薩之於義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家鄉料理,香噴噴、熱騰騰的起司麵包船對喬治亞人來說也是如此,不只填飽肚子、還撫慰人心。

現在的甘草糖裡還真的有甘草嗎?好奇心作祟,我立馬跟先生打起了賭,而在跟各位揭曉賭盤前,先來看看甘草在西方到底有多厲害。

無論是在中文還是西方命名上,「三王節」都有很大的誤區,因為接下來的故事裡你會發現,根本就沒有國王。

把低溫看得雲淡風輕的北歐人,對於應付寒冬其實也各有技巧,除了有廣為人知的熱紅酒、暖呼呼的愛爾蘭咖啡和起司鍋,這個冬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歐洲還有什麼冬日必吃的禦寒料理,以及背後的有趣故事:

Panettone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多人食用的聖誕節慶糕點,除了聖誕節歐洲家家戶戶都在吃之外,10個美國人中有7個會在聖誕季節購買,因為起源在米蘭,又稱為米蘭大麵包。

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害怕棉花糖的人,這一類狀稱為Althaiophobia(害怕棉花糖症),因為軟綿的口感讓他們覺得很噁心,所以可是一口都碰不得的唷。

身為扎實的肉食性動物,「西班牙扁豆湯」這種高鈉、高蛋白、高熱量的口味正中我心,算是我冬季喜歡的食物之一。

當我們提到台灣夜市和小吃時,台灣豬血糕一出,全班鼓譟聲四起,大家都急著想介紹他們家鄉也有米血,原來這道美食,多國同學都有類似家鄉料理。

據說,首度亮相的運動飲料喝起來像馬桶清潔劑,除了試飲者,連凱德醫師也吐出來,後來經過不斷改良,加了糖和檸檬汁,真正適口的版本才終於出現了雛形。

豬米花在西班牙境外和境內的安塔露西亞區稱為「Chicharron」,僅為豬皮和剩餘肥油,品質較差,西班牙境內則可見另一名稱為「Torrezno de soria」的產品,是油炸優質的三層肥肉,對原料豬的品種也相當講究。

晚上和朋友在餐桌上閒聊時,他們也極力推薦我們嘗試當地的「蝸牛麵包」,他們對這糕點的情感就如同我們對鳳梨酥的驕傲一樣,激起了我對這麵包的好奇心。

那天去托雷多散步看到的杏仁糕,讓我回想起第一次在西班牙過聖誕節時,餐桌旁擺放一隻手工自製的可愛小熊,這是我第一次嘗試,甜到有點不知所措,後來才知道,這是西班牙聖誕節的必備甜點。

在西班牙的日子,除了有琳瑯滿目的葡萄酒外,我還學到不同的啤酒調酒,扣除品牌還有我覺得很詭異的啤酒加可樂不說,「Cerveza con limón」(啤酒加檸檬汁)是我上酒吧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