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繁華攏是夢?Vogue前時尚總監:「時尚雜誌只是在說服人們買不需要的東西」

Will I Get a Ticket?

繁華攏是夢?Vogue前時尚總監:「時尚雜誌只是在說服人們買不需要的東西」

「老實說,我好幾年沒看過Vogue了,或許是因為工作太近的關係,但我從不覺得我有著Vogue般的生活,報導中的衣服跟大部份的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貴成那樣,如今雜誌想要的是最新、最獨家的報導,很可惜它明明曾經有著這麼大的影響力,功能性卻不復存在,時尚雜誌只是在嘗試說服人們買些不需要的東西。」

這篇告白是來自《Vestoj》對已擔任過過英國版《Vogue》時尚總監25年的Lucinda Chambers,標題為〈Will I Get a Ticket?〉。

為英國版《Vogue》付出的30多年青春歲月當中,朋友曾勸過她別一直告訴別人自己被解僱了,應該要讓世人記得你在《Vogue》的輝煌,但她強調:「當每個人知道你被開除時,業界會有許多誤導和反應,反正,我不是自願離職,我是被解僱的。」而且矛頭指向一個人,就是新任總編輯Edward Enninful(但這句話已經被認為不實並修正刪除)。

這樣的話題很妙,為了能夠穩固權利,贏得資源,現在的時尚很少有人在說真話,200%的絕對讚美,如電影廣告每一次都將會是影史最佳般,青出於藍更甚於藍的論點層出不窮,可何謂真?何謂假?究竟又有誰能知?旁觀者看這是一個光鮮亮麗的泡沫,可真想進時尚產業嗎?未必它是你想得這般美好。

關於 Marni

Lucinda Chambers表示與Marni的合作是她覺得最真實的工作經驗,在這七年的關係當中,「我們沒做廣告,我們伸展台設計什麼,系列上就賣什麼。我們從不跟隨流行,即便是 20 年前買的裙子,你現在穿依舊不違和。」

Marni是在1994年由Castiglioni夫婦所創立的義大利品牌,推估Lucinda Chambers在2000年左右時曾和當時還是Marni設計團隊之一的Paulo Melim Andersson共事。她表示,品牌CEO曾詢問關於Paulo Melim Andersson的看法,「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並讓給他合適的工作夥伴,他就能做得很好。」儘管CEO點頭如搗蒜表示極度認同,但三季過後他依舊被開除(2006年他被任職為Chole創意總監),當然,Paulo Melim Andersson並沒有獲得所謂足夠的時間和合適的工作夥伴。

04791b862e563aa0ac6c7fb5f6b49d7f

Photo Credit: MARNI

MARNI 2017S/S Stylist by Lucinda Chambers

「可Castiglionis夫妻太天真了,他們把60%公司的股份賣給Diesel集團(Maison Margiela與Viktor&Rolf所屬集團),認為他們會尊重品牌所建立的一切,我從不了解為什麼他們倆要賣給Renzo Rosso。他與Marni所代表的一切是全然的相反。當Consuelo Castiglioni離開後,我曾想過為何不直接從舊團隊中提拔人選讓品牌延續下去,如同Alessandro Michele從Gucci晉升創意總監一樣,我告訴過Renzo這點,他也同意,但最後他似乎改變主意了。Marni迎來的新創意總監是Francesco Risso,在Marni之前,他在Prada的工作是替明星置裝,且一場秀也沒做過,也沒管理過團隊,為何他能來?因為他認識Anna Wintour,Renzo Rosso要聽誰的話?當然就是Anna Wintour。上一場Marni的秀可以說是糟透了,劣評如潮,我聽說成本花費是我們當初的2.5倍,銷售額卻少掉一半,很多美國的買家根本沒出席,Marni的不復從前讓我覺得非常難過,但我提醒我自己,至少在死灰中會有新事物誕生。」

產業不看內涵和工作能力,而是外貌

「在時尚,人們會依你自己給的分數來打量你,這是既定的事實,你可以走進一間房間然後覺得與眾不同自信滿滿,業界所相信的是你所散發的。如果,你讓人感覺很脆弱,別人也不會把你當作勝利組看待。」

via GIPHY

Lucinda Chambers舉了一個例子:「我記得很久以前,當我請產假的時候,《Vogue》請了一個新的時尚編輯,我的編輯在我產後來探望時說:『噢,我僱用了一個新人,她看起來很不錯,她穿著紅色天鵝絨洋裝和威靈頓雨靴來面試。雖然她沒做過任何拍攝專題,但她看起來真的很美而且超有自信,我還是對她的打扮念念不忘。』我只回她說:『那就給她一個機會試試吧。』然而,結論是對方是個非常糟糕的造型師,非常糟糕,但在時尚產業假如你看起來很有自信且光鮮亮麗,沒人會走出來指責批評她做得東西很爛,光靠外表這點就可以讓人走很久,這個行業充滿著焦慮的人們,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引人注目,沒人想要默默無名。」

PS. 這點在台灣「某些」Select Shop的辦公室工作環境中也成立,喝過洋墨水的與穿著名牌的人,總更能討老闆歡心些。

1

Photo Credit:The Devil Wears Prada 來源: HEAVEN RAVEN

欲求不滿的商人世界

「創造力是一個很難量化和控制的東西,高街時尚的崛起讓大集團有了期待,商人想要把設計師的創意用商業的方式來展現,每個人都想要賺更多,想要新的設計(製作)越多越快越好。」

「大公司要設計師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已看過多少受害者,飽受酗酒藥物問題,還要經歷情緒崩潰,要設計師一年生產8季有些甚至16季太超過了,他們被世人和數字以公開的方式拉下台,又怎麼期待他們能充滿自信的再度站上舞台?」

2

Photo Credit:截圖自BoF 來源: HEAVEN RAVEN提供

Raf Simons接受訪問時表達關於時尚界的問題

我們需要時尚雜誌嗎?

「(對編輯來說)時尚秀一切就是關於期待和焦慮,我們都是公司的展示品,就像看電影一樣,我已經57歲,每當一旦9月到來我就變得很脆弱。我會拿到秀票嗎?我會被安排坐哪?25年前這些事我從來沒想過,很多人離開《Vogue》後感覺不這麼受到重視,因為你永遠無法大過你所工作的公司。」

「老實說,我好幾年沒看過《Vogue》了,或許是因為工作太近的關係,但我從不覺得我有著Vogue般的生活,報導中的衣服跟大部份的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貴成那樣,如今雜誌想要的是最新、最獨家的報導,很可惜它明明曾經有著這麼大的影響力,功能性卻不復存在,時尚雜誌只是在嘗試說服人們買些不需要的東西,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包包、衣服或鞋子,所以我們連哄帶騙、威嚇或是鼓勵人們持續性購物。我知道雜誌的浮誇是有意賦予人們希望,呈現美好的事物,但為何無法兼具實用和可用呢?這才是我會想閱讀的時尚雜誌。」(在2016年她受訪時曾說:Vogue是有關故事、讓人了解價值和啟發他人的事物。(Vogue is information, evaluation and inspiration.))

405

Photo Credit: Vogue

Lucinda Chambers表示,這件6月號封面Michael Kors的上衣她也知道大家不喜歡,但Michael Kors是廣告大宗,她又能如何改變?

她給老闆們的誠心建議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留住好的人才,要盡你最大的努力讓他們有安全感,但最終,企業對待別人的方式就是控制,他們以為對人施壓,你就等於控制他們了。但就我看來,你只是用錯的方式在控制別人,你把它們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篇文章在7月初刊登,可之後便隨即下架,根據《Dazed & Confused》和《The Fashion Law》的求證,《Vestoj》官方對外表示:「眾所周知,時尚雜誌很少能夠獨立,因為它們的存在取決於雜誌與集團機構和個人的公關關係,無論是秀票,還是是否能夠得到採訪機會或廣告收入。《Vestoj》創刊的初衷就是為了抵抗這些壓力,但我們並無法長期對業界壓力免疫。我們希望Lucinda的採訪會再次引發一場討論,引用她的話,這樣的討論可能會讓時尚媒體更加『有能力和作用性』。」後續的上架,文中當初對Edward Enninful的「指責」消失了,並在第一句話坦明:「我們收到Conde Nast集團和Edward Enninful代表律師的關切,並允予修正。」

3

Photo Credit:Vestoj 來源: HEAVEN RAVEN提供

這篇文章讓人聯想到當初前法國版《Vogue》總編輯Carine Roitfeld(現為《CR fashion book》創辦人與《Harpers Bazaar》全球創意總監,在當初紀錄片中《巴黎時尚女魔頭》,講述《CR fashion book》的創刊號過程也是受到集團壓迫,部分攝影大師、模特兒、編輯或是設計師縱使有心,卻也因為與《Vogue》的利害關係愛莫能助。

還有Azzedine Alaïa,毫無疑問他的成就眾所皆知(甚至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是好友),可為何暌違6年的重回高級定製服伸展台,Vogue卻不聞不問?原因不外乎就是他與Anna Wintour的關係極差,引用2011年他接受《Virgine Magazine》訪問時表示:「Anna Wintour把《Vogue》經營的很好,但不是時尚面。可當我看到她的穿著,我從未相信過她的品味,這點我可以大聲說出來,縱使我的牌子在美國的銷售是數一數二的好,但好多年她都沒讓我的作品登上雜誌過,美國女性超愛我,我完全不需要她的支持。

Anna Wintour也沒在碰照片啊,她就只是在做商業和公關面,每個人都很怕她,但當她看到我,她則是害怕的那一個。即便有人像我一樣也不會大聲說出來,因為他們擔心Vogue不幫忙曝光,Anyway,時尚史上誰會記得Anna Wintour呢?一個人都不會,Diana Vreeland(前Vogue總編)才是會被記得的,因為她太有型了,她為雜誌所做的一切美翻了。」

可看到最後也不要太擔心,因為Lucinda Chambers依舊有著自己的打算,「We’ll have to wait and see.」有著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經Heaven Raven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Heaven Raven avatar

Heaven Raven

2012年,致力於時尚和潮流背後的故事。

更多此作者文章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