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 Mayer

地表最強大真人現場電子樂隊——Nerve

06 Dec, 2017
地表最強大真人現場電子樂隊——Nerve Photo Credit: Jojo Mayer / Nerve

數次被《Modern Drummer》雜誌評選為當今世界帶領節奏潮流的鼓界大師的Jojo Mayer,20 年前於紐約創立的電子樂隊Nerve則是最大化音樂想像。融合了Drum&Bass、Dubstep、Techno、Broken Beat等舞曲元素,完全用真人真樂器的方式來演奏電子樂,每年在歐洲的巡演場場爆滿,在俄羅斯最頂級Club演出,要價150美金的門票在數小時內銷售一空。12/13,Jojo Mayer & Nerve亞洲巡迴站將停留台北Legacy。

文字:白目樂隊范仲瑜、小光

Jojo Mayer,1963 年生,生於瑞士,從小隨父親工作奔走各國,現定居紐約。生於音樂世家的他,從小受到身為大提琴手的父親影響極深,很早就開始他的音樂生涯,18歲加入鋼琴大師Monty Alexander領軍的爵士樂隊,正式開始他的音樂生涯,之後陸續與Dizzy Gillespiec和Nina Simone等爵士大師合作,此外,Jojo的演奏風格深受Buddy Rich、Jack Dejohnette、Tony Williams等當代神人等級的鼓手影響,其中Buddy Rich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電影《進擊的鼓手》所取材致敬的傳奇人物。

范仲瑜:一聽到Nerve在今年推出的《Nerve》同名新專輯,第一個印象就是:「哇!這真的是樂團玩出來的音樂嗎?」

從玩樂團到開始接觸電子樂,卻又不甘心全面電腦化,不免花了大把心力跟金錢投資在各種設備上面的人,聽到這樣純粹透過人演奏出來的音樂,心想:「太好了!我還有在人類極限內,能達到另一次元的努力空間!」(不要懷疑我,我可不是那種老擔心AI總有一天取代人類;但要是可以,我絕對是第一個在身體植入晶片的人!)

不得不提的,就是組合中的鼓與Bass,仍舊是《Nerve》的音樂核心,在新專輯裡更加進化,可能Jojo Mayer表現得花俏度少了一些,但音樂的質地卻更好了!Bass不用說,各種新的音色讓我聽得很爽(又要來做功課);新的鍵盤手在音樂中的表現也是恰到好處,少了前幾張EP的實驗感,但聽起來更加容易入耳。

整張專輯聽下來,很難真正把《Nerve》歸類在哪一種風格裡,此刻不免思考:「這些元素加起來,不就正好是人類彼此互相影響,而演化出來的良性結果?」這也令我再次強化信念:「樂團,正是因為有不同的腦袋互相拉扯,才讓人著迷不已!」

再次強調,這是一個全靠人演奏的樂團,雖然音色這麼的電,但團員間(人類間)的互動,絕對是讓《Nerve》現場表演更好「看」也無可取代的原因。

小光:前陣子接到一通電話,得知「Nerve」要來台灣演出,我當然義不容辭加入這場演唱會的工作人員!

雖不敢說是頭號粉絲,但至少幾年前經由《268樂器專門店》的幫忙,我擁有了一套專為Jojo打造的「Sonor SQ2」鼓組,包含所有細項配器,當然也成為Jojo先前兩次來台灣必然的現場專屬鼓組,實在超級榮幸,說是鐵粉肯定不為過啦!

這顆小鼓已經收集到兩次簽名啦
Photo Credit: 白目樂隊 小光 提供
這顆小鼓已經收集到兩次簽名啦

今天重點不是器材狂要來介紹器材,或細細講解Moeller Stroke、Foot Technique......等偉大技巧,而是要狂推,各大樂評譽為地表最強的Band Song電子樂團。

由Jojo Mayer所領軍的「Nerve」,成員為Jojo Mayer(Drums)、John Davis(Bass and Low End Manipulation)、Jacob Bergson(Keyboards)、Aaron Nevezie(Sound and Real-time Processing)。

之前在紐約學鼓的時候,有機會看到《Nerve》的現場表演,雖然是以鼓手的身份成為鐵粉,但現場得到的震撼,絕對不只是來自於強悍又荒謬的打擊;精準的拍點以及真槍實彈的Drum set、Bass、合成器,與專屬混音師現場操刀音控,以人的演奏方式模擬出不可思議的電子聲響,更以深厚的爵士演奏技巧與頂尖的聲音工程師現場合作,讓每一個數位的聲音,在類比的世界中,找到不可以思議的位置及個性。絕對性重新詮釋以往電子樂的聽覺畫面。

我表演時的這套鼓,Jojo-Mayer訂製,完全符合他專屬的尺寸,包含系列同拔。
Photo Credit: 白目樂隊 小光 提供
我表演時的這套鼓,Jojo Mayer訂製,完全符合他專屬的尺寸,包含系列同拔。

90 年代當時的樂團音樂,主要為Grunge、Britpop的天下,實驗性樂團不如現今的接受度高。而Jojo Mayer於1996至2001年在紐約期間,以樂手的身份,常態性的舉辦Prohibited Beatz Live Electronica Party,並於1997年,在紐約成立Nerve。到了2005年的Modern Drummer Festival,Nerve驚人的樣貌開始被廣為關注。直到現在已經發行三張專輯、一張現場收錄專輯、五張 EP,世界巡迴不下百場,演出領域除了聲響藝術表演、學術性講座,也橫跨各大搖滾音樂祭、爵士音樂祭、電子派對......等。

Jojo Mayer在2011的TED音樂論壇上提到了他在編曲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Reverse Engineering」(中譯為逆向工程),這過名詞後來被廣泛的討論。這個概念在Jojo的音樂裡其實不難被解釋,所謂的Reverse Engineering是指:以過往的電子樂聲響畫面為基底,試著找出如何以真實樂器模擬出相似的音色以及排列。為了達成這樣的操作,衍生出了許多概念和技巧的應用模式;好比Liner Groove(線性律動),Jojo 的線性節奏並非強調複雜的拍點排列,反而是利用廣義線性節奏中,拍點不重疊的特性,強化了特定單一聲響在節奏裡被凸顯出來的目的。

又好比Moeller Stroke的應用,除了本身手法可以產生的速度感以外,在Jojo的應用裡,更著重於Moeller Stroke中的Up Storke的Whipping Motion,使得Drum&Bass和Jungle曲風中常聽到的小鼓節奏,可以在高速下使用單手操作出來。

另一個更棒的例子,就是Foot Moeller Technique,也就是Heel Toe Technique的延伸應用。同樣地,Jojo 並非只是利用Heel Toe Technique可以產生高速度大鼓拍點的特性,而是利用Heel Toe Technique容易製造出「連續兩顆大鼓拍點,(先重後輕;Down Stroke)」這項特性,讓低頻的生成更逼近心跳的模式(自己摸一下脈搏,就會發現心跳也是先重後輕的呦)。相對於以往搖滾樂常見的大鼓雙點模式(先輕後重;Revers Stroke),更能表達符合跳舞的呼吸特性!

除此之外,Jojo也研發了專屬於他的打擊配器,用來更精準的模擬電子聲響和操作效果,好比著名的 Sabian Hoop Crasher、Omni AAX Crash/Ride、Omni HHX Crash/Ride、Fierce Hats、Sonor Perfect Balance Pedal等。

藉由電腦0與1的運算模式,產生出我們所熟悉電子樂音色場景。但在類比樂器演奏裡,如果要辦到更逼近於電子聲響的聽覺,那就不得不提到Nerve的現場中,一位功不可沒的大將,也就是擔任Sound and Real-time Processing的Aaron Nevezie。Aaron Nevezie在音控台的操作,除了常態性的PA工作內容,還扮演了人腦代替電腦的即時效果處理,有點類似即時Remix台上樂手的演奏,讓觀眾在台下聽到的聲音,更逼近樂手創作時的原創畫面。從機器的發聲到真人即時演奏,我想這就是Nerve現場希望帶給大家對於0與1運算的另一種畫面。

event20166480

2017 Jojo Mayer/Nerve亞洲巡迴 台灣站

日期:2017.12.13(三)
地址:Legacy Taipei音樂展演空間

本文經Blow吹音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

Blow 吹音樂

給獨立音樂輕度愛好者: 所有新鮮有趣、光怪陸離、你應該知道或意想不到的消息都在這裡。 給獨立音樂重度研究生: 那些冷僻的專業知識、產業觀察、流行趨勢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