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 Arriola

從Play Station到Facebook:你或許不認識她,但你一定用過她所設計的產品

06 Dec, 2017
從Play Station到Facebook:你或許不認識她,但你一定用過她所設計的產品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

聽聽曾帶領Apple、PlayStation、Sony、Theranos、Adobe產品設計團隊、現任Facebook產品設計總監的Ana Arriola,與我們分享她20多年來勇闖產品設計界的精采故事。

許多人生中出其不意的精彩,可能都有個不凡的開頭,Facebook現任的產品設計總監Ana Arriola也不例外,20多年來,她不只早已是國際設計與科技界的傳奇代表,如今更跨足了時尚界。

採訪當天一開始,她即以一口氣不斷的神速自我介紹完一遍她精彩的人生履歷(對一般人來說,要倒背她的經歷,一口氣可能還真的不夠)。在加入Facebook前,她曾在Apple、PlayStation、Sony、Theranos、Adobe和Samsung等企業中領導過各國產品設計團隊,跨足了工業設計、CMF、視覺、互動設計和產品管理等多重專業,同時也是品牌設計顧問公司Minimalisms Inc的創辦人。

mottimes_images_7720171103111433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不管你有沒有在去年TEDxTaipei上聽過Facebook產品設計總監Ana Arriola的精采演說,你一定曾看過她所設計、獲獎無數的科技產品。出身LA,早年成長於好萊塢,然而15歲即離鄉隻身前往日本闖蕩尋夢的Ana,對於亞洲文化一點也不陌生,當天她還逗趣地秀了一段流利日文。回顧20多年來,無論是在舊金山、京都、或東京,她馳騁在各國產品設計界的驚人資歷早已無須多提,但作為公開出櫃的跨性別女人與母親等多重身分,還是讓她面臨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挑戰。

然而,這一切並無法阻擋她的前進,在摘下了如此多人人稱羨的頭銜後,她仍不忘對於藝術、設計及建築的初衷,追逐夢想的腳步仍未曾停歇。在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 「參數化主義」(Parametricism)的設計語彙啟發下,今年她正認真準備勇闖服裝設計新領地。

mottimes_images_6820171103140518
Photo Credit: MOT TIMES
採訪當天Ana身上戴的優雅圍巾正是出自她本人之手

Q:這是你第三次來台灣,你對於台灣有什麼樣的印象?

我好愛!台灣本身也具備獨特性,擁有令人驚艷的多重文化背景,非常濃縮精華。

Q:你曾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待了很長的時間,為什麼選擇日本?

其實當初也可能是台灣啊!(笑)我會選日本是因為小學中年級時最好的朋友是日裔美國人,我因而有機會浸潤與成長在日本文化中,從食物、節日到流行文化等,後來我曾在動畫產業工作了一小段時間,曾幫卡通「辛普森家族」做了第三季和第四季,我那時就萌生想要搬到日本去做動畫的念頭。但當我 15 歲真的隻身搬去日本時,才發現動畫並不是我真正想要從事的產業,所以當時就轉換跑道,開始替我朋友開的設計公司工作,從實習開始做起,自此完全愛上設計,後來又嘗試過平面設計、資訊設計等,直到最後在終於產品設計找了歸屬。

mottimes_images_2420171103111442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多重文化的背景成為了 Ana Arriola 的設計養分,由於從小旅居日本,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深厚。

Q:請問各國文化是如何去影響你的設計呢?

在日本話中有一句話,如果就字面上直譯就是「有形和無形」。舉例來說,當你去商店買東西時,他們把商品包裝精緻,、去餐廳或寺廟時,他們提供你最極致的服務,那種服務和恩賜是無私地將你自己或你的經驗奉獻別人,除日本之外,我目前未曾在其他亞洲國家中體驗過那種精神。我常將它注入我們的故事還有產品設計當中並將其稱之為「初吻(First Kiss)」

Q:去世界各地應該皆感受到不同的靈感吧?

沒錯。例如我非常喜歡去米蘭家具展,然後完全沉浸在當今流行的建築、家具和材料等物件中,對我而言那是巨大的靈感來源,它的CMF (Color、Material & Finishing)會大大影響未來平面或商品設計走向。

mottimes_images_1120171103122616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擁有20多年的設計經驗, Ana Arriola的設計足跡曾經在眾多跨國科技品牌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創造出獲獎無數的設計產品。

Q:你在與不同設計團隊和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曾遇過什麼挑戰?

基於我擁有跨性別的女人和母親等多重身分,我遇過的挑戰或許比一般人想像更多。有些人對同性戀的思想還未必這麼開放,他們需要了解的是,我的需求和其他人一模一樣,無論在能力和技術上皆無不同。

我覺得工作中最大的挑戰在於一種不可見的期望,在日文中即是形容一種內心深處的動力,例如我認為Sony就是典型的日本企業,他們總會不斷奮鬥以達到完美,但所謂的完美,意味著你必須要加長工時……;另外像Samsung更極致!Samsung之所以可以有如今的地位,是因為他們無論在製造、設計、和整個流程設計都有驚人的才能,但我認為他們依然有需向矽谷軟體業學習的地方,因為就算設計出最完美的軀殼外表,若沒有腦袋和靈魂,那麼一切就毫無意義。做設計時,你必須具備整合一切包含工業、軟體設備,使用者體驗等,才能賦予商品生命。

Q:你近日有觀察到使用者的需求上,有發現什麼樣的趨勢嗎?

其實並不在於觀察趨勢,我的設計方面主要是從「使用者導向」(User- Center Design)作為出發點,我們深入去了解顧客的需求與慾望,並嘗試用他們的方式去過生活,所以事前會做各種研究調查,甚至深入他們的家中、辦公室等,以便了解整個生態系統;甚至在有所謂的「使用者導向設計」這個詞出現前,我們每季就都會到世界各地去拜訪,以深入了解在地文化。在Facebook這工作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們設計的東西是要給 「20億人」使用的,這非常有趣,但同時極具挑戰。

mottimes_images_3520171103115411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Ana Arriola曾擔任過三星UX視覺和數位家電設計全球副總裁,贏得2017 CES設計大獎的 「The Frame 」三星電視也是由她所領導的團隊所設計。

Q:你是否也會有欠缺設計靈感的時刻呢?

完全沒有!有趣的是,設計如同時尚一樣都會不斷循環,我有個自己堅信的準則,不只是應用在人生中,也運用在創作生涯中,那就是要從人本去思考設計,設計不只必須非常符合人們實用需求,還要像給嬰兒的玩具一樣容易理解和親民。

從一個簡單的觀點來看,創造一個物品就應回歸使用者價值,整個流程從設計一個美麗的物件開始、接著去除多餘的累贅、直到可以滿足形式與功能時,再稍作修飾,讓它成為一種美麗、超乎預期且富有意涵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去抄襲他人、要擁有自己的價值與觀點,然後照實的去傳遞。我相信若能維持設計的主導權、方向與方法,你就不太可能會失去靈感,雖然如今已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存在,但無論是什麼產品,都有改良和重新設計的空間。

Q:你在一個社群媒體公司工作,請分享你對當今社群媒體的觀察,有發現什麼有趣的現象?你個人是如何去使用社群媒體,為什麼?

我認為人們會需要擁有一個網路形象,這可被視為一種視覺門面,做為內容經營者,你必須去思考你個人公開的形象與品牌是如何?將會如何被解讀?你也必須思考該如何去傳遞這些訊息?和它們將會如何被媒體報導?可以說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呈現。我認為社群媒體在當今社會非常重要,在過去可能僅是用來分享一些文字或影像,但如今,你必需注意的是任何微小的短訊或是視頻等所帶來的可能影響。

mottimes_images_5720171103115430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全球第一台懷表型智慧型手機「Runcible Heirloom Electronic」,就是由Ana Arriola過去創辦的Monohm工作室所設計,是介於手機與穿戴式的創新裝置。
mottimes_images_8920171103115418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Ana Arriola替zeroº 所設計的「Glance 01」手環,可以看見她簡約中融合中西方設計的設計語彙。

Q:這次來台灣擔任2017光寶創新獎的評審,看到許多台灣設計師的工業設計作品,有什麼心得和建議給台灣的設計師?

看到了台灣設計師們滿載的熱情,他們具備了所有設計師以使用者導向設計所需的條件,但同時也考量到了機械、電子、軟體和製成等方面的問題。

但如果未來他們要再次送件參賽時,可以試著加入更多視覺化且令人讚嘆的故事,闡述他們是如何成就最終的成果,包含他們最初的手稿與雛形、以及中間不斷調整的過程與細節,我堅信那些中間故事如同寶石般珍貴。

Q:簡而言之,你認為設計團隊們必須去思索他們真正想要什麼,並去訴說一個故事?

完全正確,因到頭來,設計就等同在講故事。他們必需具備這樣的藍圖,每個人皆需將自己思考為一個企業體,然後端出各自的觀點,因為這些是投資人所在意的點,你可能可以創造出驚人的新產品,但有時投資人最想投資的卻是「人」,因為人,往往才是不斷創新的關鍵。

Q:你最近有其他的一些新嗜好與熱衷的事物嗎?

我現正努力嘗試打造一個女性服飾的品牌,理想中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價格親民如MUJI般,但是卻非常美麗而現代的手工服飾品牌。目前第一個階段的作品集在今年有望完成,希望2018年的聖誕節能上市。也因為深受建築師Zaha Hadid的影響,我是一個參數化主義的信徒,希望能像她一樣師法和複製自然,並將其參數融入設計中,例如先前的PS4的背景流就是由幾何參數構成的。

mottimes_images_5220171103115424
Photo Credit: Ana Arriola:MOT TIMES
Ana Arriola在設計Sony的介面時也以Zaha Hadid的建築作為靈感來源。

Q:請分享一下你的人生哲學

我的人生其實不脫離人本、簡單和真誠等準則,此外,我還一直嘗試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我現有兩女一男三個小孩,我在教養上沒有任何特定準則,也無法參考他人的經驗,因為我的家庭比較特殊,我覺得同時身為同性戀與一位母親,還有許多需去學習。我希望能教育出平衡發展的孩子,像我的大女兒就是個藝術家,二女兒極具運動天分,而我小兒子也對手作非常有興趣,我和我的設計師前任大概有讓他們繼承到我們的DNA吧?(玩笑)

本文經MOT TIMES明日誌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楊之瑜

MOT TIMES

MOT TIMES明日誌,以設計洞見未來。華文區最有態度的線上設計媒體,每日定量供應維他命A (Architecture) 與維他命D (Design),建議定期服用,不只醒腦還常保耳聰目明。MOT TIMES明日誌致力發掘全球設計趣聞、觀察國際設計趨勢,且深度專訪全球創意人物、設計品牌經營者,每月並配合活動與講座,推出多元的深度專題。 本專欄由MOT TIMES明日誌編輯群與特約作者輪流執筆,讓讀者隨時掌握全球與台灣設計的趨勢脈動。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