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olk

「當你最自由、沒有想去對抗什麼的時候,做出來的音樂才是最有創造性的」專訪中國老搖滾——張楚

01 Oct, 2017
「當你最自由、沒有想去對抗什麼的時候,做出來的音樂才是最有創造性的」專訪中國老搖滾——張楚 Photo Credit: 吹音樂

與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搖滾歌手、魔岩三傑之一的張楚近身訪談,奇哥與以身為音樂製作人與創作者的角色,觀察與談者的人生價值觀。

訪問:奇哥/文字整理:阿哼

1994 年,奇哥還只是剛開始玩團的大學生,張楚已經唱了〈姐姐〉,並在魔岩(中國火)發行了代表作《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聲勢正高。可隨著魔岩撤出中國,奇哥和多數的台灣聽眾一樣,好長一段時間沒了張楚的消息。

沒問不知道,2000年後的張楚回到西安,開始接觸電腦軟體,對電子音樂產生興趣,後來在紀念早逝的唐朝樂隊貝斯手張炬的專輯《禮物》裡,那首名為〈變形記〉的電子樂就是他這段時間的成果。

奇哥認為,張楚的作品跟他印象中的中台搖滾樂都不太不一樣:台灣的搖滾樂比較激情、煽情,但中國的是熱血,用奔放的,我想用奔放來講,但張楚不是,他是隔著一層東西在打,我不知道我形容的對不對,張楚就是比較「靜」,但其實,裡面的力量反而是,在燒,在滾,好像熱水在滾的感覺。

接受訪問的這天,張楚戴著一頂黑帽,兩鬢露出幾縷灰白;笑的時候眼角紋深了,眼神卻一如當年澄澈、憂慮,像暴風雨後復歸平靜的湖面。奇哥的快問快答有一題問了張楚,若給你一扇任意門,最想去哪裡或見什麼人,張楚答道:「最想去,幼兒園吧。」

「看到小朋友?」

「對。」

1D2A3084
Photo Credit: 吹音樂

向上看的張楚

澄澈的眼睛最想見到的是小孩子,最常看的卻是天空。

訪問前一天,張楚才受「簡單生活節 A Simple Day」之邀,首次到台灣表演。週日晚上天氣好,曲與曲間,他放鬆,但沒有多說話,串場「慰勞」底下的文藝青中年;唱歌時,眼睛焦點多半飄在上空。

像是在呼應他「向上看」的習慣,奇哥談到新作《不在繩子上的珍珠》發現:「你(在創作中)開始有一種,怎麼說呢?你開始想要融合你環境當中的感覺,因為你的歌裡面都會提到天,很多,上蒼、太陽、藍天,always在往上看,是嗎?所以你的思考還是某一種程度上的向上。」張楚邊聽邊笑:「其實人怎麼活,像我的性格還是想尋求一個向上的精神,向上的精神也碰到過向上的時候那種(撞到)壁壘的痛苦。」

人眼向上看,身體仍被地心引力挾持。張楚說,給他最大痛苦的壁壘來自體制:「體制的局限在中國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他的教育,就是他的門,他的窗戶就這麼一扇。」張楚向奇哥坦言,做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曾經想要離開音樂圈:「就是很成功,還算紅吧,但是我自己內心就是冥冥之中會覺得,中國沒有一個音樂的工業體系,沒有一種行業的匹配。」

他認為中國的版權概念並不完整,唱片工業體系並不完善,感覺自己做音樂不像在「上班」,連填身份表格上的職業欄都沒安全感:「當你填這個東西的時候就覺得,哎呀……文藝工作者。」

1D2A3231
Photo Credit: 吹音樂

沒在工作時,張楚喜歡旅行,去過義大利和法國,有感於國內外環境的差異,他說:「我覺得吧,比如說從他們跟中國的衝撞中,你能看出來,他們的體制和某個東西相對來說,比我們(中國)有的時候,顯得更保守一些。」

他口中的保守是個褒義詞,語意更接近「保障」,讓人能安生立命的保障。相反地,中國沒有這個東西,每個日子都得戰戰兢兢。「那你所謂的不保守是要像野獸一樣地生存嗎?Like animal(宛如野獸)?」他用拳擊手上場前的口氣回答:「對,叢林法則,隨時撞。」

衝突不一定自由

除了外在體制,人的內在也有壁壘要打破,這幾年,張楚會從許多音樂人的生命故事尋找典範,他舉得出Leonard Cohen、Lou Reed、John Lennon各自往佛教、太極拳、印度等宗教領域,企圖獲得精神解放的例子。在義大利,熟習中國文化的在地搖滾客曾對他說,現在中國的內在管理是儒教。君臣父子藏內心,張楚試問,在這種壓抑的狀態下,「音樂可以做一個自己激情的工具對吧?我可以去衝破這個(內在的)壁壘。音樂可以做為自己最自然喜悅的表達。」

可音樂不一定都要是衝撞的,張楚說:「當你最自由的時候,沒有想去對抗什麼的時候,做出來的音樂,其實是最有價值的,最有創造性的。」他喜歡的台灣音樂人是陳建年和邱比,因為他們的創作聽起來並沒被政治束縛,把人還原成人,擁有單純的美學追求。

2016年新編曲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和舊版相較,聽來正面明亮,儼然應証他近期的心靈狀態。在錄音室裡,他曾對鼓手說:「你怎麼獲得自由呢?是一定要去征服一個外在的世界獲得自由?還是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我就獲得自由了?你選哪一個?」用以提示他新版本的鼓該怎麼打,鼓手照著做後,覺得自己像全能的上帝。

擁有製作人身份的奇哥,自認會把製作跟創作要分開。奇哥問張楚,自己做自己的製作人時,會不會擔心創作面上的單純爛漫,在商業上不符大家的聆聽習慣?張楚皺眉思考,眼神往上飄了一下答道:「我的路徑是這樣的,我不知道外在給我的回饋,給我製造了哪些錯覺。」

「經常成不成功,我沒有判斷標準。不知道一個商業大成功的人,是怎麼獲得這個成功的。就是我不知道這個外在的成功是怎麼建立的。」張楚寫的歌,有的叫好又叫座,有的評價兩極;有的當下知音少,隔幾年又突然冒出一群人說喜歡。這狀況令他困惑:「我都有很長時間不工作了,很多人還來買門票看你,就不是因為我成功了他們冒出來,或者我不成功了,我也不知道這個機制是什麼構成的。」

向上看的雙眼平視人間,突然失了焦。關於成功的定義,張楚不知道,似乎也不想知道。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

Blow 吹音樂

給獨立音樂輕度愛好者: 所有新鮮有趣、光怪陸離、你應該知道或意想不到的消息都在這裡。 給獨立音樂重度研究生: 那些冷僻的專業知識、產業觀察、流行趨勢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