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0年起連續7年佔據《Monocle》的10大最適合居住城市排行榜,哥本哈根在城市發展、飲食、文化和設計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表現力」,我們精選了11個咖啡館、餐廳和旅店,值得一一到訪。
大都市密集忙碌生活、一式一樣的工廠商業模式實在過於沉悶,而平實簡單的北歐文化近年卻越來越受歡迎。設計品牌如HAY、平價家具品牌IKEA到「FIKA」咖啡小休文化和Fine Dining餐廳如NOMA等,都受著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所追捧。北歐最近十分流行的單詞「Hygge」,意指「珍惜與友人家人共享的溫馨時光」,是北歐生活的精準總結。
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集中了最多生活品牌,是體驗北歐文化的最佳場所。在Copenhagen City Guide中,我們以「地膽」的身份,為你介紹一系列值得一遊的地方和飲食好去處。
Where to FIKA?

Photo Credit: HYPEBEAST
2016年初在Meatpacking District開業,前身是書店Nibble,曾是全球擁有最多獨立飲食雜誌的地方,後來Prolog主理人Jonas和Sebastian把店改裝成咖啡店,保留少許位置繼續售賣雜誌和書。
Jonas以前是咖啡店Democratic Coffee的烘焙師,現負責烘焙Prolog自家咖啡豆 ,他偏向淺度烘焙,果酸和甘甜味道會較明顯。咖啡以外,Prolog與I am a KOMBO合作設計,製作不同口味的三明治和餅乾。Prolog室內設計由前Wallpaper室內設計編輯Thomas Lykke領導的日系混丹麥風的設計團隊OEO主理,店內以木系家具為主,其上塗上不同層次深淺的藍綠色油漆。透過對咖啡質素的追求和仔細服務,Prolog已漸成Copenhagen其中一家咖啡熱點。

Photo Credit: HYPEBEAST
Oliver Oxfeldt機緣巧合下,得知Copenhagen中心圖書館內難喝的咖啡店快將結業,遂投標開設新咖啡店Democratic Coffee。位處圖書館範圍,Democratic Coffee客人以學者、學生、退休人士為主,店內的空間窄而長,坐在落地窗的長吧台,能觀看街外人群的流動,加上附近舊建築物林立,令咖啡店充滿文化氣息。除了咖啡烘焙外,店內的食物都是自家廚房由零製作,牛角包更是店內名物,牛角包與咖啡的配搭,對Oliver而言是特別的,驅使他用心學習製作最香氣四溢、鬆軟層次的麵包,加深客人在咖啡店的良好體驗。

Photo Credit: HYPEBEAST
2007年4名咖啡師共同創立的Coffee Collective,其中二人均曾奪得世界咖啡賽事冠軍,令咖啡店甫開業就備受注目。他們現在共有三家分店,這次介紹的是空間最大的一家Godthåbsvej分店。這家店位處一幢古舊美麗的大樓內,空間寬闊,裡面有著Coffee Collective總辦公室、咖啡店和烘焙空間。其中他們最重視咖啡豆烘焙部分,因為沒有好的生豆原料,就不可能做岀好喝的咖啡,所以他們直接與咖啡農溝通、交易,一方面維持品質,其能確保農民有穩定收入和生活。他們以表現產地風味為首要條件,故咖啡味道偏向酸甜度較高。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Godthåbsvej店會舉辦杯測會和導賞團,為客人帶來最完整的Coffee Collective經驗。
Where to Live?
#1 Hotel SP34

Photo Credit: HYPEBEAST
位處於古老拉丁區的SP34,鄰近Copenhagen大學以及市政廳的主要街道,四周都被設計選物店、餐廳和小型烘焙店包圍,很適合喜歡感受當地文化又有要求的旅人居住。隸屬於Brøchner Hotels酒店集團的SP34,特地找來丹麥建築設計師Morten Hedegaard把原本色彩繽紛的大樓改裝成北歐簡約設計風,但同時不失精緻,酒店起用現代和經典復古設計交錯的用具,感覺年輕又富設計感。酒店內有充裕的公共空間,供旅人休憩。
除了提供有機早餐外,SP34設有3間不同類型餐廳,滿足旅人胃口,其中一家VÄKST更有室內溫室,廚師配一系列有機食材,製作新鮮美味的北歐美食。旅館同時設有單車租用服務,讓旅客能更方便的探索城市。
Where to Eat?

Photo Credit: HYPEBEAST
Warpigs在Meatpacking District一開幕已經人氣高企,除了是丹麥第一家德州式BBQ烤肉店外,它還是當地著名啤酒釀造商Mikkeller和美國釀酒商Three Floyds Brewing共同合作的餐廳。由大廚ANDREW HROZA主理的地道德州烤肋排,先以乾式醃料醃製,再用柴火慢煮煙燻,烤好的肋排,吃起來肉味和煙燻味都十分濃郁,肉質鮮嫩多汁,相當值得一試。
另外,他們的啤酒酒單當然十分豐富,長期有20款啤酒任君選擇,除了6款House Beer外,其餘都會定期更新,隨時為客人帶來驚喜。在Warpigs內,客人都能輕鬆的大快朵頤,大口的喝酒吃肉,和朋友歡聚。
#2 HÖST

Photo Credit: HYPEBEAST
曾被英國Restaurant & Bar Awards選為「全球最佳餐廳設計空間」的HÖST,屬COFOCO旗下餐廳之一,由丹麥建築師團隊NORM所主理,空間上希望能表現都市和農莊之間的共生,所以他們在餐廳內大量使用來自丹麥西海岸的回收舊木材來造餐桌等傢俱,營造户外用餐體驗,同時與丹麥餐具品牌MENU合作,設計岀一系列與北歐季節性食材有所關聯的食具,以襯托岀餐桌上食材的不同面貌。
新北歐料理講求即採集食材和品嚐食材原味精神,HÖST結合傳統與創新北歐料理,主廚Jonas Christensen透過創新手法和配搭,讓食客感受到在地食材的美味,簡單一道鹽醃帶子,已能直接體會食材原味。

Photo Credit: HYPEBEAST
亞洲菜近年在國際食壇嶄露頭角,尤其拉麵在大城市中四處可見,湯料、麵質以至配料變化多端,加上熱氣騰騰的溫度,十分適合Copenhagen這樣長年寒冷的地區開店,而Slurp Ramen Joint則是其中一家拉麵熱店。主廚Philipp除了師承日本著名米其林三星餐廳「天空龍吟」,更在Noma和Relæ工作,廚技備受肯定。他在Slurp Ramen Joint中都是採用在當地和日本直送食材原料,由麵條到高湯都是店內自製,相當有心思,同時亦見到他們對制作完美拉麵味道的追求。餐單上有傳統日本醬油拉麵等,亦有用菇菌類煮成的素食拉麵,以及一系列小吃,很適合一人的日子輕鬆享受。
#4 108

Photo Credit: HYPEBEAST
Noma也許暫時停業,但Noma Alumni仍然活躍於Copenhagen不同餐廳,其中一家值得拜訪的,一定是108。由Noma主廚René Redzépi與廚師Kristian Baumann共同開設的Noma第一家姐妹餐廳108,崇尚相像的飲食哲學,同樣會在夏天採集野生植物,再利用風乾、發酵等技術來保存,以備整年使用,並堅持使用在地食材設計餐單。但相較於Noma,108的用餐氛圍就顯得活潑輕鬆得多,客人都是自助取水和倒酒,餐單亦是以單點為主,同時有較大份量,可與友人分享,讓不同組合的客人都可以在這好好享受。
除了正餐以外,108也與北歐著名咖啡烘焙師Tim Wendelboe特設The Corner,提供早餐與下午茶。

Photo Credit: HYPEBEAST
亞洲美食在世界遍地開花,所以在哥本哈根找到餃子店也不足為奇,甚至成為當地潮食。由獨立創意團隊Constant和我們一起合作的Gao Dumpling Bar,在室內設計上利用了一系列的港式元素如霓虹招牌和茶餐廳餐具,再配搭北歐傢俱,展現玩味的文化交融。餐單上有不同款式的煎餃子配合時令當地食材所製成,如利用不同類型菇菌所做成的素餃子,亦有好一些中式小食作配搭,為當地帶來另一股新穎的亞洲小吃風潮。
Where to Drink?

Photo Credit: Melting Butter
啤酒品牌Mikkeller憑著玩味酒標設計和豐富味道選擇,深受啤酒人所追捧,除了它自家品牌的酒吧外,Mikkeller亦樂於與其他品牌進行合作,例如Mikkeller & Friends就是和另一家北歐啤酒品牌TO ØL合作開設的酒吧,當中TO ØL的創辦人甚至曾是Mikkeller創辦人Mikkel Borg Bjergsø的舊學生。在Mikkeller & Friends裡,可以找到超過40款的啤酒,豐富的飲品選擇都讓人眼花繚亂。參考德式啤酒屋設計的Mikkeller & Friends,設計簡潔明亮,傢具以實用為主,希望客人在酒吧內有良好的空間體驗,可以有好心情品嚐更多啤酒。
除了生啤外,他們還有Bottle shop售賣單支啤酒,款式多達數百款,不論挑味道還是挑酒標,都能花上好幾小時。
#2 Manfreds

Photo Credit: HYPEBEAST
曾於Noma和elBulli工作的Christian F. Puglisi,繼2010年開設米其林一星餐廳Relæ後,再度與Kim Rossen合作,開設小酒館Manfreds。Manfreds是Copenhagen第一家專賣Natural Wine的酒館,所選的酒都沒有加入額外發酵物,或涉及過多人力去控制品質,配合新北歐料理精神,希望展現食材原味和支持可持續發展。味道上,Natural Wine比傳統葡萄酒變化更多和有趣,吸引不少客人追捧。Manfreds亦建議客人不要過於執著產地來選酒,應該以自己所喜歡或是追求的味道來選。
另外,他們的餐單當然也是一時之選,用料上絕大部分採用在地且有機的食材來創作。雖說他們是以素食為主的餐廳,但肉類處理和選擇上,亦是保持高水準。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