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Warhol毫不避諱地承認,「錢」之於他是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他不造作,不假裝清高,他說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而他的每項作品,無一不是一門好藝術/好生意。
喧鬧奔騰的60年代,各種人物、故事以他為中心發展,相繼寫下傳奇經典。縱然The Factory不復存在,他也於30年前逝世,然而那些康寶濃湯、可口可樂卻不曾褪色,夢露的臉孔依舊美好,Velvet Undergound的旋律也持續播送著,而那個屬於他的60年代,依舊鮮明動人。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出生於工人階級家庭,從小受疾病所苦,Andy Warhol毫不避諱地承認,「錢」之於他是最為重要的人生追求。他不造作,不假裝清高,他喜歡商業,也十分懂得如何擺弄商業。他說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而他的每項作品,無一不是好藝術/好生意。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他說他喜歡無聊的東西,喜歡可以不斷被重複的東西,他渴望「量產」。
「我想發明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懷念的東西,某種可以大量生產的東西。」
於是,他重複絹印出一張張Marilyn Monroe的臉孔、貓王的身影、康寶濃湯罐以及可口可樂,大量地釋出他對消費主義崇拜,以及對於「超級巨星 」概念的喜愛。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如果你想了解我,不必想太多,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沒有別的東西了。」
有人說他膚淺,但他卻將「膚淺」發揮到了淋漓盡致。他的藝術不需要分析太多,只是很簡單的討人喜歡。
起初,Warhol是個商業插畫家,他剛入門時就踏入Harper's Bazaar工作,為雜誌提供鞋履、產品的彩色插畫,他的畫風細膩輕快,筆觸精緻而用色繽紛,也常常使用媽媽古怪而可愛的字體來搭配自己的作品。雖然他自嘲是因為面試時作品集裡爬出了一隻蟑螂,Carmel Snow看他可憐才給他一份工作,但毫無疑問地,他的成就證明了一切不是僥倖,他成為了50年代最成功的商業插畫家。當時間來到60年代,他晉身為最為人知的商業藝術家。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一百個康寶濃湯》、《一百個可口可樂瓶》、《一百張美元鈔票》,大量而重複,那是美國成長的6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與工業產量大幅增長、彩色電視逐漸普及,美國罐頭食品大亮向歐洲出口。Andy Warhol作品中傳達的消費主義精闢而平易近人,藝術在他之下也走向大眾化。而這也吻合了他對於美國「平等」概念的崇尚:
「無論總統、伊麗莎白泰勒或是街角的流浪漢都喝可口可樂,所有的可口可樂都一樣,總統知道、伊麗莎白泰勒知道、流浪漢知道,所有人都知道。」
他的作品反映出了60年代的獨特氛圍,那是反叛的年代、平等高歌的年代。種族、性別意識紛紛崛起,嬉皮上街喊著要做愛不要作戰、搖滾樂盛行、毒品猖獗,所有的美好派對也同樣濃縮在這個年代,而Warhol便是當年的派對之王。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他那座落在紐約曼哈頓的「The Factory」就是60年代的傳奇光景之一。這個The Factory如同一個開放舞台,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沒有任何偏見與批判,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是超級巨星,每個人都擁有他成名的15分鐘,有人說當年這裡就如同宇宙的中心,紐約的各界名人幾乎都跟工廠扯得上關係。
除了The Factory,Warhol也時常流連於紐約藝術家的溫床-Hotel Chelsea,以及紐約傳奇夜店Studio 54,他的派對好友每個都大有來頭,Liza Mineli、Truman Capote、Calvin Klein都在其中。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而 Warhol也在The Factory裡孕育出不少傳奇,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紅顏薄命的Edie Sedgwick。
「她是每個人私密綺想的反射物,她是一種奇妙、美好的空白。」
這是Warhol對於她的描述。Edie Sedgwick出身富裕,和家裡斷絕關係後隻身來到紐約。Warhol替她拍攝了一部電影,電影中她一邊化妝與換衣服,一邊聊著要如何用六個月的時間花光父親的遺產,這部電影被取名叫做《Poor Little Rich Girl》,可憐的小富家女,她會哭著說她一毛錢都沒有,卻同時擁有五十副胸罩,五十支睫毛膏,二十塊腮紅,每一款顏色的眼影,以及一磅安非他命。而Edie Sedgwick在他另外一部電影《Screen Test》中留下的一臉茫然,也成為了一瞬經典。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Edie Sedgwick一顰一笑中蘊含的危險、無助以及摸不透的美,讓她紅極一時,成為時尚圈的寵兒,厚重的煙燻妝、金短髮、大耳環、迷你裙都因她而風靡。然而,她也最終成為了悲劇,因吸食毒品過量而卒於28歲。為此,Warhol要求他經營的樂團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樂團)為她寫了一首歌,取名叫做《Femme Fatale 致命女人》。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Velvet Underground是從The Factory孕育出的另一則傳奇,由Lou Reed、John Cale以及Warhol另一個繆思,Nico,一起組成。這個由Warhol為經紀人的樂團,成為了60、70年代迷幻搖滾的一大代表。Nico與Lou Reed的唱腔迷幻而疏離,配合歌詞中大量的性愛、嗑藥情節,一首首都宛如感官的經驗旅程,徹底表達那個年代的放蕩與無畏。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雖然Velvet Underground當時沒有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但卻啟發了後世無數樂團。實驗音樂先鋒Brian Eno曾說,縱然他們的專輯當時只賣了三萬五千張,但三萬五千個買了這張專輯的人,後來都跑去玩音樂了。而使用Andy Warhol香蕉畫作的專輯封面,也成為日後經典。
Andy Warhol的普普精神遍及藝術、電影,更為日後的時尚圈帶來極大影響。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東京最美的東西是麥當勞;斯德哥爾摩最美的東西是麥當勞;佛羅倫斯最美的東西是麥當勞。」Warhol這番話直截了當地顯示出他對美國精神的熱愛與對消費主義的狂熱。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Warhol他在1968年曾被一名狂熱追隨者槍擊而受到重傷,他說,與死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彷彿和生命近距離接觸一樣,因為生命也是一場空。在那個瘋狂而熱鬧的60年代過去後,有人沈寂、有人死去,那些The Factory的喧鬧與風華逐一走入歷史。Warhol略帶感嘆寫下 :
「在60年代,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都感到興味盎然。在70年代,每一個人開始拋棄每一個人。60年代吵吵鬧鬧。70年代空空蕩蕩。」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對於死亡,Warhol在自傳中特別留了一個篇章,卻簡短寫了四句話:
「我不相信這件事,因為我不會在場確認它已經發生了。對於這件事我不能發言,因為我還沒準備好。」
而他在1987年悄然逝世,為豐沛一生劃下句點。三十年過去,他的康寶濃湯或可口可樂都不曾褪色,世界也因為有了他的填補與上色,少了一點空蕩,多了一些繽紛。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
部分文字引用自《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Andy Warhol
本文由Harper's BAZAAR Taiwan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更多時尚藝術資訊,盡在《Harper's BAZAAR》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