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美的手工地毯

來自英國的The Rug Company以「製作全世界最好的純手工地毯」為品牌宗旨,遵循青藏高原純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對製作工法的講究也吸引了一票超強設計師爭相合作。
文字:Chienwei Wang
來自青藏高原上的羊毛,透過當地職人一針一線手工編織,成為了一張張「全世界最美麗地毯」。英國品牌The Rug Company成立至今不到20年,便以其高品質在世界打響名號,更吸引眾多王牌設計師與其合作,打造出有著不可取代特色的地毯,用以增添居家生活的美感。
不過,每位設計師都各自有其堅持的地方,到底該如何說服他們一同合作?The Rug Company創辦人Christopher Sharp,在訪談過程中,不藏私地分享了與各設計師合作的眾多經驗與秘訣,像是Alexander McQueen對於手工技法最感興趣,而Tom Dixon則是希望設計出人人都想使用的地毯。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Christopher與設計師們的合作之旅。
不管合作對象是誰,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幫 The Rug Company的產品加分,我們要的是好設計,而不是收集大設計師的名字,作品夠好才是關鍵。—— Christopher Sharp
成立於1997年,來自英國的The Rug Company以「製作全世界最好的純手工地毯」為品牌宗旨,遵循青藏高原純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在製作工法與品質拿捏上,無一不做到細膩講究,這也是吸引著Tom Dixon、Jaime Hayon、Paul Smith、Vivienne Westwood,甚至是已故的Alexander McQueen……等一票天王天后設計師爭相與他們合作的最大原因。

即便與眾家大牌設計師合作,The Rug Company並不以收集名牌設計師為傲,相反地,他們與設計師互相切磋討論,找出能夠滿足設計者創意,以及兼顧商業大眾的平衡點。這也是這家成立近20年的頂級手工地毯品牌,之所以能抓住許多人眼光並立足不敗的最大原因!
Christopher和Suzanne Sharp這對夫妻正是The Rug Company的創辦人,他們年輕時周遊各國,在中東和印度旅居一段時間,只要有空就去市集看地毯、找地毯、買地毯,也因此培養出鑑識好地毯的品味,甚而埋下創辦 The Rug Company 的種子。
Q:The Rug Company(以下簡稱TRC)創業近20年,發展的非常成功,並與許多知名的設計師合作,請談談這一切的緣起?
A:成立TRC以前,我曾在電視圈發展,然後跟著Suzanne到處旅遊。我們在中東和印度住了一段時間,並在印度度蜜月時,買了生平第一件地毯。從那時候我們開始拼命收集各種地毯,只要有機會就會到市集尋找地毯,看多了,買多了,也逐漸培養出識別好地毯的品味。
直到1997年創辦TRC,一開始我們只賣地毯,客人雖然喜歡我們推出的產品,但因為大多是熟悉的圖騰,他們不會對此感到興奮,一直到我們跟設計師合作,推出一系列聯名地毯,才逐漸受到各界矚目。

Q:請談談TRC地毯的特色?
A:TRC的地毯全都是純天然手工製造,使用產自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帶的羊毛,它們富含珍貴的天然羊毛脂,從洗滌、染色、編織每一道程序,我們都小心翼翼的處理,只要能顧好每個環節,這些羊毛地毯至少可以使用200年。相較市面上廉價製作的產品,每當設計師聽到我們的生產過程,他們都感到相當驚訝。

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編織地毯的技法,不同於伊朗或土耳其,我們採用藏族編織手法,這個技法相較來說快速得多,一張3x2公尺的地毯大約需要花上4個月的時間,但如果用伊朗的編織手法得要9個月。再來,伊朗或土耳其很堅持自己傳統的圖樣,如果你帶著Paul Smith的設計要他們編織,他們絕對不會答應。但西藏人會說:「欸!這圖樣好醜,但我會接這筆生意。」

Q:你與妻子工作時是否會出現意見歧異的時候?
A:不,我們不會,我們一起工作很多年了。Suzanne的品味很好,她對色彩很敏感。我通常負責談生意和接洽設計師,當進入設計階段,Suzanne就會接手,我們配合的很好。不過當你同事剛好是你老婆時,你們就不要做同一件事,要在事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Q:你們曾和許多知名設計師合作,像是Alexander McQueen、Jaime Hayon、Paul Smith、Vivienne Westwood、Diane von Furstenberg等人,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目前共合作過多少設計師?
A:40位。我不確定我最喜歡的是誰,每當我們找新的設計師合作,都希望他能幫我們的Collection注入新生命。但,當你一旦跟Paul Smith合作,為的就是他那眾所皆知的條紋設計,也就不會再想跟其他類似風格的設計師合作。
不管合作對象是誰,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幫TRC的產品加分,我們要的是好設計,而不是收集大設計師的名字,作品夠好才是關鍵。我也發現很多人來我們店裡,他不會說想買Alexander McQueen或Vivienne Westwood的地毯,反而是先看到喜歡的花紋,才問設計者是誰。
Q:每每挑選合作的設計師,心中是否曾有過他的設計夠夯夠潮的考量?
A:我們唯一忠於的潮流是對地毯的熱愛。我們看見好設計,愛上那個設計,無論設計者知名與否,重要的是他的設計能讓我們的產品更好,補足我們某部分的缺口,這才是最有趣的。我們也經常收到新銳設計師、學生的投稿,我們願意把機會開放給每一位有興趣的設計師。
像是有一天,我收到一疊設計稿,打開一看驚為天人,就立刻拿去給Suzanne看。原本我們以為這位設計師是個學生,拿出名片才赫然發現她是當時已年屆百歲的工業設計師Eva Zeisel,她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陶瓷工藝家。原來,有人將TRC型錄放在她紐約的工作室,無意中她翻了一下,便說:「啊!我也來設計地毯看看好了。」

一切的合作就是這麼不經意地發生了,就如同我們與Paul Smith的合作,其實是某次我到他店裡買衣服,剛好他走進來,我和他閒聊一番後,接著邀請他合作,他也欣然答應。
而想跟Alexander McQueen合作,則需要讓他對TRC感興趣,他很喜歡傳統工藝,因此跟他詳細解釋地毯生產的過程後,他對這種純手作的生產過程可說無法抗拒,也就開啟了這段合作。


Q:TRC如何與設計師激盪出設計靈感?你們如何溝通?
A:通常我們合作的設計師都沒設計過地毯,這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挑戰,而設計師們也都非常樂於學習新事物。因此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向設計師們解釋地毯製作過程,告訴他們可以用什麼材質製作。若設計師設計的圖騰複雜,地毯的編織綑綁就要很緊,反之若圖騰相對簡單則不必。
有些設計師,像是Tom Dixon,希望設計出人人都可購買的地毯,那麼這樣的設計就不該太過複雜。有些設計師則喜歡推出限量產品,像是Alexander McQueen,這時可能就要使用大量絲綢,或是設計複雜的圖騰。又或者像是跟Paul Smith合作,他可能會給我們20款提案,我們會一項一項討論,他很Open,能夠接受我們調整的建議。當然,我們也都給彼此很大的合作空間,這之間必須經過大量的溝通。


Q:TRC的設計秘訣為何?
A:設計秘訣就是要做出連你自己都愛不釋手的產品,如果我們不喜歡就不會生產。而能與這麼多設計師合作,也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的品質。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設計師的人生相談室:插畫家微疼 X 設計師顏伯駿:靈感怎麼找?動畫也可以用Photoshop做?不只是工具而是溝通語言!設計麻瓜也能用的Photoshop

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怎麼應用 Photoshop 來創作?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在節目中分享他們各自入行以來的甘苦,從自學修圖軟體到得心應手地使用,做出二十六萬粉絲追蹤的圖文與動畫,以及讓業主很有感覺的設計提案。
收聽管道如下:
- Apple Podcast | https://apple.co/2ZCn2je
- Spotify | https://spoti.fi/32dSc27
- KKBOX|http://bit.ly/36PKdgZ
- Castbox| http://bit.ly/mariodrink
- Stitcher | http://bit.ly/2mmA46t
- Omny | https://omny.fm/shows/drinkwithmario/pplep06
這集節目邀請到插畫家微疼與設計師顏伯駿,兩位創意人來聊聊他們使用Adobe Photoshop的心得,與他們一路堅持在創意產業的工作的動力。微疼在10多年前自己慢慢摸索PS繪圖,透過Photoshop自學從無名小站發跡,走上全職插畫家之路;顏伯駿是三頁文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大學時期就開始接案做MV,從五月天演唱會的動畫設計開始踏入唱片產業,而後又從音樂產業拓展到許多大型活動的視覺統籌,包括多屆金曲獎、文博會、全運會、白晝之夜等。
沒有靈感的時候就睡一覺吧!(01:05)
兩位的平時的工作都是產量高、創意強度密集,讓人非常好奇他們平時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是怎麼紀錄與整理這些靈感,最後轉化成廣受歡迎的動畫作品與視覺規劃,沒想到兩人竟不約而同地在睡夢中找到答案!
微疼以白色兔子為主角創作插畫,他分享自己一開始都是從生活周遭親友的經驗,延伸發展出創作主題與角色,「但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容易被消磨殆盡,就像切蛋糕一樣,有一天會被切完。」對他來說找到更多靈感的方式之一就是走上街去,多多接觸人、觀察人。
顏伯駿則反問:「大家是不是對靈感太執著了?」他在帶領設計團隊時會透過幾種不同的路徑找到「靈感」或所謂的解法。顏伯駿認為找到靈感的前提是「先對生活有感覺」,接著按照主題分析每件事情,把累積的資料放進對應的資料夾,需要時把它們調出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內容。
相較於這樣井然有序的整理方式,微疼形容自己屬於感覺派,「找不到的時候就睡一覺,靈感就來了。」聽到這個回應,顏伯駿直呼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笑說大家以後會不會要發想題目之前,都會跑來說「老闆,我要睡一覺」!而有趣的是,微疼也分享,現在工作室裡面還真的就有放一張床!

從 0 開始的 PS 之路(09:00)
要成就好作品當然不能只是睡個覺,而是要動手將這些絕佳的靈感實現,這時候設計師和插畫家使用的工具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顏伯駿分享他除了就讀設計系因為課堂考試而學習使用Photoshop之外,早期使用PS創作的前輩像是藝術家李小鏡,以及言情小說封面繪者平凡、陳淑芳,都是促使他探索 PS 強大功能的榜樣,「我從PS 10一路到現在的Adobe CC,每年看著這個軟體,你本來想某個功能怎麼沒有,有一天突然間就蹦出來,到最後有一些讓你覺得『這是黑魔法嗎?』的功能。」顏伯駿感觸很深地說道。

微疼接觸Photoshop的路徑比較特別。大學時期因為一場車禍讓他必須長期在家休養,從未受過美術訓練但熱愛畫畫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Photoshop,「那時候無名小站很風靡,有些前輩創作者像我是馬克、彎彎都在上面做自己的圖文創作。」微疼心想自己也許也能試試看,而當年Photoshop自學的他已經進化成PS老手,從PS畫圖到影片製作,拓展出更多創作上的應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驚訝,我Youtube上的動畫影片都是在PS完成的。」

儘管有不少人推薦過他用其他軟體,但微疼始終認為Photoshop是最直觀也最好調整細節的,工作室的所有夥伴也都非常熟悉這套軟體,在溝通過程中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只要打開PS示範就能讓大家馬上理解,「我覺得PS已經不是工具,而是一個語言了。」
提案雙神器:Photoshop與Illustrator(13:31)

顏伯駿接著分析 Adobe 兩套重要的軟體:Illustrator跟Photoshop,許多學習設計的人在初初接觸繪圖軟體時,「就像戴上分類帽一樣分成Illustrator派跟Photoshop派,這兩種人是截然不同的思考路徑。」 前者是向量繪圖軟體,像工程圖一樣非常理性;後者則接近畫畫的原理,有PS筆刷、圖層和色調等功能可搭配使用。雖然設計師們對於習慣使用的軟體各有鍾愛,但Adobe在跨軟體、跨平台的高度整合性,現在不論是PS轉AI,或是反之,都能輕鬆跨軟體操作,是他認為非常優異又親民的特點。

「我做所有的簡報一定都是從Photoshop和Illustrator開始。」顏博駿分享他與團隊在向客戶提案時會做PS mockup,讓客戶看到Logo在不同介面上的呈現,除了提供客戶意想不到的創意,更要透過圖面證明你怎麼實現它。「下一個世代,應該是人人都會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不只是設計系,而是所有的企劃、專案都會用。」
保持初衷?不!別再說那些熱血的話(28:18)

節目的尾聲談到兩位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多年,除了有一路陪伴他們創作、成長的Adobe,他們持續投入的動力是什麼呢?微疼坦承他過去在演講中常用熱血的話鼓勵其他人,「可是我後來發現什麼初衷都是屁啦,」他笑說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別的擅長的技能,「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這輩子我可以做好的就是這件事了。」
顏伯駿也提到自己不想再對人說「保持初衷」,設計產業裡的每個崗位都有不同的挑戰,到處都會遇到挫折,但要思考那個挫折是否有跟成就感達成平衡,「如果沒有的話,你就要換個路走。」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不斷突破難關、維持品質,如同他們多年來的累積都是最好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