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in London

台灣人的東倫敦藝文生態側寫

Art
08 Feb, 2017
台灣人的東倫敦藝文生態側寫 Photo Credit: super awesome CC BY 2.0

在台灣,人人都想要自由,卻總是用自己的意志去界定自由是什麼。到最後形成一個又一個山頭,互看不順眼。這並非政府或法律、甚至社會給予的限制,通常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朋友之前在倫敦工作,最近回來。約在咖啡館閒聊。

幾年不見,他的眼神隱含靈光,氣質逼人,整個人都不同了。而我又老了一些,變得臃腫俗氣。連忙問他倫敦是什麼樣子。他說英國跟台灣最大的不同,在於人與場景。

台灣的藝文界與次文化圈,人際關係比什麼都重要。不論職業或背景,分成一個又一個圈子。大小圈子會疊合,也分邊界,非常僵化。要判斷一個人的價值,不是靠那個人的本質,而是先看他的名氣與人際關係。有的人天生討人喜歡,就容易受歡迎。有沒有實力相對來說不太重要,只要東西不太爛,還過得去,就會被接受。

而沒有身份或位置,抑或名氣,又沒有外表與人際關係,就不會被視為圈子的一部分。在台灣的時候,他為此感到窒息。回來之後發現也沒什麼改變,大家都這樣苟且活著。

即使是社運,常常也是口號喊得漫天掩地,立場與情緒放到最大,思想與體悟放在最後。沒有人認真思考,不斷重複前人已經做過、說過的事。明明可以改變一切,卻只是鄉愿地相互取暖,追求爽感。然後為了事情不如意感到受傷。看得透徹的人反而會被排擠,被視為叛徒,或是白癡。也因此讓論述弱化,並扼殺先知,運動失敗。

倫敦則是另一個景象

在英國,沒人在意你的身分,大家用最直接的方式交流,你有什麼就拿出來,有人喜歡就會推廣,一切憑實力,不看身分。英國人對事業與成就的看法也不相同,那裡的人通常會有兩個身份,白天可能是工作,晚上是另一個身份:白天是工程師,晚上是詩人;白天是畫家,晚上是酒吧老闆。兩個人聚在一起就有了四種身分。小小的東倫敦,匯集了全世界的文人與藝術家,人人互不相識,盡情展現自己。個人的作品或自我,就是你的身分。

他講了幾個例子。某個吉他手只是在橋下彈吉他,路人聽了喜歡,邀到自己住處聊天。吉他手發現邀請者竟然是知名樂團,正在家中的錄音室錄專輯,立刻獲得工作機會。也有人只是拿出自己畫的幾張畫,就有陌生人邀請到自己的店畫牆壁。諸如此類。台灣不是沒有,只是很少發生。

4322239586_545bdc19c5_o拷貝
Photo Credit: Michiel Jelijs CC BY 2.0

而倫敦的人非常喜歡閱讀,所有資訊快速流動。朋友只是到希臘旅遊一個禮拜,回倫敦就有點跟不上話題。即使是最一般的聚會,聊的都是國際情勢、哲學、文學與藝術。在台灣想成為作家,除非作品好到讓人無法忽視,或受到群眾歡迎,否則便無人理會。倫敦則有很多展示的可能,即使只是幾張寫在紙上的詩,也會被眾人傳閱。因為他們都熱愛閱讀。在台灣說自己在寫詩,只要沒有名氣,通常只會被當成神經病或自大狂。

倫敦也沒有圈子的問題。文學、音樂、美術都混在一起,所以圈子沒有固定的氛圍與樣子。每個人都可以完全展現自我,沒有人會因為自己個性古怪,或行為怪異就被排擠。而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在台灣的圈子,只要有超過三個人聚在一起,談論的永遠就是圈內的八卦。誰跟誰又怎樣,誰又發生了什麼糗事。整個叫人窒息。

做為一個不管在哪個群體都被討厭的人來說,蠻可以理解他在講什麼的。當然一方面是我也沒強到可以打入哪個圈子,常常在想「為什麼一定要有點什麼」才能當人;難道就不能沒有名氣、沒有才華、沒有實力、沒有價值地活著嗎?不過這樣說又會回到一個窘境。就是又沒外表、又不討人喜歡、又沒什麼東西,那別人幹麻理你?想想好像也沒什麼好「靠背」的。

5677360160_ddbdb167bb_b
Photo Credit: Kevin Oliver CC BY 2.0

朋友另外說了他在柏林的見聞,相當誘人。他在柏林一家頗負盛名的夜店,體驗到真正的自由。在夜店裡有人赤身裸體,有人在角落玩猥褻的遊戲,都不會有人出面制止,或是給予道德譴責。而不管你是什麼樣子,進到其中都不會遭人白眼,所有的人用最純粹的方式交流。你想幹嘛就幹嘛,只要不侵犯別人,就會獲得該有的尊重。

這偏偏是台灣最難有的東西。人人都想要自由,卻總是用自己的意志去界定自由是什麼。理念相近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取暖,成為一種勢力,去取得位置,並與他者抗爭。團體內些微意見不合,就可能被冷眼、白眼、被排擠。到最後形成一個又一個山頭,互看不順眼。這並非政府或法律、甚至社會給予的限制,通常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好想再去歐洲,他說。沒事寧願呆在家裡,也懶得出去Social了,寧願多讀書。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

傅紀鋼

詩人,《前進》文學誌發行人,部落格:膠原性獨立軍總病毒的恐怖蔓延。人生觀:「我想目前我們正走在那條我們正在努力設法找出的那個我相信我們大家都不完全相信我們能找出答案的答案的路上。」──美國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市長安德森

更多此作者文章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Art
20 Feb, 2023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逛展配圖1
準備穿梭2222時空旅途的孩子們。
親子逛展配圖3
遺落方艙-守護最後的生機。巨型生態植物瓶,聯手花藝設計品牌《煙花蕨醒》打造。
親子逛展配圖2
穿越2122年,探索海洋環境議題,熱門的踩踏區體驗。
親子逛展配圖4
「這個食物可以吃嗎?」打開驚喜的多重宇宙便當盒,孩子們從藝術創作探索永續的知識。
親子逛展配圖5
親子共學的永續餐桌,透過內容互動與永續美學探索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親子逛展配圖6
永續的模樣由你決定!未來的主人翁正在規劃「拼」出永續的藍圖。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華山展場位置圖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觀展證書申請jpg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

行銷合作

TNL行銷是關鍵評論網集團行銷團隊的核心部門。聚焦於集團各品牌的獨特價值,希望以品牌力量聚集內容的愛好者,一同參與社群與實體活動,進而達到品牌的口碑效應。TNL行銷同時也是集團的聚合中心,與其他優質媒體、品牌一同合作,提供最新、有趣的資訊於市場,達到品牌與讀者雙贏的效應。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