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一次雙年展舉行後,疫情影響了全世界,封城、空污等議題浮現,由此便衍生出了今年第13屆台北雙年展的主題《小世界》。邀請獨立策展人周安曼、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和紐約資深編輯穆柏安共同策劃,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文字整理:蔡曉萱
「雙年展」顧名思義是指兩年一期的重要藝術展覽,目前世界上最重要、歷史也最悠久的雙年展是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雙年展的起源是為了慶祝皇室婚禮
義大利身為開啟文藝復興的國度,孕育了古典藝術,本就是各國藝術家朝拜的聖地,而威尼斯雙年展的起源是在1893年,當時的市長卡爾多·賽爾瓦蒂柯(Riccardo Selvatico)為慶祝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與皇后瑪格麗塔的銀婚,便建議威尼斯市政府籌辦一場全國性的藝術雙年展。
這一場雙年場計畫於1895年舉行,然而在1894年,展覽籌辦進行到一半,威尼斯市政府決定擴大展覽規模,額外邀請外國藝術家作品參展,於是首次的威尼斯雙年展就從國內的藝術雙年展,轉變成國際型的藝術雙年展。
1895年的第一次威尼斯雙年展取得極大的成功,從此以後就成了常態性舉辦的活動,至今已經有百年歷史,與德國的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和巴西的聖保羅藝術雙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合稱為全世界最重要的三大藝術展覽會。

Photo Credit:La Biennale di Venezia
從宇宙和星球探討到「小世界」
在台灣進行的第一屆「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於1998年6月13日開幕,這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一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展覽,是目前台灣最大也最著名的當代藝術活動,展出的作品除了能夠代表台灣當代藝術的最新趨勢,也可以投射出外籍策展人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再次詮釋的觀察。
還記得上一次第12屆台北雙年展的命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欲討論的是環境議題,呼籲大眾以星球的角度去評估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差異,同時也對日漸緊繃的地緣政治局勢和生態危機提出疑問。
因展覽主題牽扯到宇宙和行星,探討的範疇極大,觀展體驗像是穿著太空衣,飄忽在無重力空間裡,以宏觀的視角看向腳下這顆渺小的星球,我們又是如何糟蹋、抑或是破壞它,慚愧之情油然而生。
延伸閱讀:在展館中模擬星球之間的萬有引力:2020「台北雙年展」即將登場
自從上一次雙年展舉行後,疫情影響了全世界,封城、空污等議題浮現,由此便衍生出了今年第13屆台北雙年展的主題《小世界》。
我想所有人都能夠感同深受,因為COVID-19給個體帶來的影響層面極廣,除了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人也經歷了生老病死的過程,此次雙年展便圍繞著這個因生存模式轉換而帶來「更小的世界」為主軸,產生的多重議題。

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
本次《小世界》雙年展邀請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展覽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本屆還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以下也整理了本次展出3個亮點作品:
#01: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

李俊陽出生於台東,是個十分樸實的台灣男孩,這次雙年展他本人還在現場顧展,笑稱自己把所有家當都搬了過來,大多數人會叫他「工俊陽」,因為他使用的媒材從木雕、鐵線雕塑、現成物改裝、拾得物重現、現場行為演出、偶戲編製、手繪電影看板都有,甚至還親自蓋過廟宇,他的創作實踐可以說是台灣庶民文化的縮影。
《七彩迷魂妙靈儀》一作是李俊陽過去幾十年的創作軌跡,展間內擺置著多年來個人的收藏物,展間中央還有一條螢光隧道,裡面滿是描繪傳統民俗意象的繪畫,以及以鐵絲編成的各式面具。
這些創作反映的都是他在疫情期間面對世界感到無力時的情緒出口,在展覽期間,他也不定期地會在現場彈奏自行改造的樂器,或是進行水墨的速寫。
#02:赤瀨川原平——《無題》

赤瀨川原平是日本前衛藝術家、評論家和作家,筆名尾辻克彥,曾獲第84屆芥川龍之介獎。他是1960年代日本前衛藝術、藝術團體高赤中(Hi-Red Center)和新達達組織者(Neo-Dada Organizers)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大師白南準的眼中,赤瀨川是屬於那種「難以輸出的日本天才」。
他因「千元紙鈔審判事件」聞名於世,當時與日本重要的藝術家和文化人在東京地方裁判所進行了一場談及創作自由的論戰,反而鞏固了他作為一位概念藝術家的地位。
1986年,赤瀨川與朋友們成立了「路上觀察學會」,開始對日本日常生活和物質文化,認真地以科學的方法,調查大眾認為毫無觀察價值的事物,他們也稱這樣的事物為「托馬森」(トマソン)。
#03:伊.古斯提.阿育. 卡德可.穆妮阿緒——《與兒嬉戲》

Photo Credit:北美館提供
1966年出生於峇里島的「穆妮」,在10歲時就離開了原生家庭,到雅加達一個華裔印尼家庭裡過著幫傭的生活,一直到1987年才回到峇里島,並開始在珠寶工廠做工,在那裡,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卻在婚後慘遭家暴,她很快地結束這段婚姻並搬到烏布,從此以藝術家身分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穆妮的創作主題以己身為出發點,除了回溯童年的創傷經驗,還有自己對暴力和性的反思,許多作品是她在半夢半醒時腦袋裡出現的畫面,還有她曾經歷生死關頭時浮現在眼前的景象。她的風格融合了彭戈瑟坎畫派簡潔自然的線條,以及超現實形式與鮮豔色彩,表達出創傷後留下的深刻印記與影響。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3.24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