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3天不吃,哆拉A夢就會心情低落:「銅鑼燒」的皮其實是鬆餅嗎?

Yummy Buns

3天不吃,哆拉A夢就會心情低落:「銅鑼燒」的皮其實是鬆餅嗎?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為什麼哆拉A夢這麼愛吃銅鑼燒?甚至對銅鑼燒的口味極度堅持,還曾因為內餡太甜向店家抗議。有人針對《哆啦A夢》動畫做了詳細調查,在〈錄經驗機〉一集中,他一口氣就吃掉了30個銅鑼燒。不過你知道嗎,現代的銅鑼燒,因為受到西方鬆餅的影響,和早期長相有很大差距:

文字整理:蔡曉萱

哆拉A夢為何這麼愛銅鑼燒?這個深受日本人喜愛的和菓子因為這部漫畫的關係,也傳遍了全世界,關於它,還有什麼有趣的故事,能讓全日本,和一隻來自未來的機器貓都愛不釋手。

延伸閱讀:最樸素的和菓子:哆啦A夢最愛的銅鑼燒,起初根本不是圓的?

安平時代已經出現銅鑼燒

銅鑼燒(どら焼き)因為兩片圓形餅中裹著豆沙餡,形狀像是兩片合在一起的銅鑼,同時也是漫畫《哆啦A夢》中,主角哆啦A夢最愛吃的食物,在美國版的漫畫被翻譯成「Yummy-Buns」。

shutterstock_2317672213.jpg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據說在安平時代末期,僧兵武藏坊弁慶因傷接受治療,離開時為了感謝治好他的人,就用小麥粉和水攪拌成糊,並在銅鑼上烙印出兩片園麵皮,在其中夾著紅豆內餡製成點心回饋,這是歷史記載中,第一次出現銅鑼燒。

後來江戶時代的銅鑼燒,則是僅用一張麵皮包裹著豆沙餡,邊緣折起成四角狀,長得比較像「金鍔餅」(金鍔焼き)。而現在我們普遍看到的銅鑼燒因為受到西方鬆餅的影響,和早期有很大差距,因為和鬆餅太過相似,還時常被混為一談,除了經典的紅豆餡之外,也多了很多改良版本,像是抹茶、巧克力、櫻花、草莓等口味。

4月4日銅鑼燒之日

日本知名的和菓子製造商丸京製菓以「希望大家都在4月4日這天吃著銅鑼燒並獲得幸福」為由,並受日本紀念日協會認定後,將每年的4月4日定為「銅鑼燒之日」。

這是一個由4和4組成的節日,在日文中叫做「4合わせの日」,正好與幸福「幸せ(しあわせ)」同音,因此除了是兒童節之外,這一天也被稱作是「幸福之日」。而且在日本,3月3日和5月5日分別是女兒節男孩節,4月4日剛好在兩者之間,就像是被銅鑼燒的兩片餅皮夾著的紅豆餡一樣。

為什麼哆拉A夢這麼愛吃銅鑼燒?

Screen Shot 2023-11-17 at 11.35.54 AM.png

Photo Credit:Doraemon Wiki

銅鑼燒的日文發音是「Dorayaki」,起初我以為哆拉A夢吃銅鑼燒這樣的配置是來自於他名字的諧音「Doraemon」,但其實這兩者完全無關,藤子·F·不二雄之所以會幫他取名作哆拉A夢是因為結合了野貓(Noraneko)和不倒翁這兩種概念。

那為什麼哆拉A夢這麼愛吃銅鑼燒?他甚至對銅鑼燒的口味極度堅持,還曾因為內餡太甜向店家抗議,只有3天不吃銅鑼燒,哆拉A夢就會非常難過,像是已經上癮一般,還有人針對《哆啦A夢》動畫做了詳細調查,在〈錄經驗機〉一集中,他一口氣就吃掉了30個銅鑼燒。

關於哆拉A夢對銅鑼燒的喜愛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它的皮和餡熱量高,非常適合作為補充能量的一種食物,二是哆拉A夢喜歡的哆啦咪子在1995年〈2112年哆啦A夢的誕生〉中,請他吃了這款點心,讓他從此愛上銅鑼燒而無法自拔。

而時常在《哆啦A夢》裡出現的銅鑼燒,就是以新宿一間創立於1948年的喫茶店中的點心為原型創作,同時也是作者的愛店之一。因為前身是鐘錶店,所以這間老喫茶店名為「時屋」,雖然座落在時髦的地段,但是店面還是維持昭和時代的風格,其中最有名的套餐就是銅鑼燒加搭配日式綠茶,簡單而經典的口味。

客製化你的人臉銅鑼燒

39b59fba0cbf036e1d4059e1d76a7bd9.jpeg

Photo Credit:いいなSTORES

在疫情期間親朋好友無法見面,因此日本的知名和菓子店發明了一款人臉銅鑼燒「顔どら焼き」,讓大家在不能相見的時期,依舊可以為身邊的人送上一些驚喜,即使不能碰面,還是能看見對方的臉,這款銅鑼燒還榮登了日本敬老節最高人氣的禮物。

只要提供給店家五官清晰的人臉照片,就能客製化出人臉圖案的銅鑼燒,寄送給親朋好友,店家還公布了最多訂做臉排行榜,第一名則是自己孫子的臉。

這款人臉的銅鑼燒除了是選用100%北海羊蹄山煌紅豆熬煮餡料,還可以享受親友收到禮物時的笑容,只要提前2週在網路預訂,就可以擁有這個獨一無二的手信。

參考資料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林君玶

eld editor avatar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