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漫長的等待,改建後的「南門市場」終於開幕了,不過,若親身來到新市場,可能會覺得......好像跟想像中不太一樣?明明用了明亮的白光與有著濃濃現代感的黑色天花板,為什麼這裡看起來還是舊舊的呢?
文字:Hyatt Pan
經歷漫長的等待,改建後的「南門市場」終於開幕了,如果你有去過之前的「中繼市場」,就會發現兩者的氣息、風格非常相似。據說,為了讓商家可以無縫接軌到新市場,所以中繼市場就是按照新市場的模式規劃的。
不過,若親身來到新市場,可能會覺得:「好像跟想像中不太一樣?」多數人想像中,新市場應該要有一點新新的感覺,為什麼這裡看起來還是舊舊的呢?原因是——紊亂的燈光讓空間顯得死白昏亮、地磚的材質也讓空間顯得老派陳舊。
不是選幾個元素放在一起,就會好看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你可以隨便打開你旅遊時曾拍過的日本市場、歐美市集的照片跟這裡比較看看,就會發現台灣的燈色異常的多。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其實燈色在「黃光」跟「白光」之間還能再細分成十幾種,而不同品牌的燈色不同,打光方向又會造成無數種明暗的色階,加上各家廠商、承包商又想發揮設計感,最後就是一團亂。
灰色地磚也有很多種質地,不同質地的反光量、平整度,都會直接影響你的視覺感受,而南門市場的這一款地磚「剛好」不論配什麼燈光、什麼場景,都會顯得老派。
空間好不好看其實跟人的打扮樣貌很像,不是單純幾個元素搭配在一起就會好看,就像女生只要大眼、瘦臉、挺鼻就會好看嗎?當然不是,每一個元素的細節比例、配置形狀都有影響,弄不好就會變蛇姬臉。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但對於許多老一派(請注意,這裡說的是老一派而不是老一輩)的人來說,他們依然是看看別人漂亮的元素是什麼,比方看到裕隆城是「黑天花板、很多燈、地磚」,然後就去照著買料選色,而忽略了「黑天花板也有好多種黑、天花板高度也影響黑、燈光顏色有數百種、地磚選錯就都沒救」……等等細節,最後許多空間做完後還是老老的。
只是因為這種是公家案,不能像百貨公司那樣去找設計師,也不能把老派的承包商都送去進修,所以最後只要實用功能完整、能買得到粽子湯圓就好了。
南門市場的設計,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灰色地磚、牆面花磚紋、電梯用鍍鈦鋼板、頭頂還有鏡面天花板,各種流行的元素組合起來卻沒發揮出效果。燈色的「白光」有好多種,而上圖的路標指示燈就很死白。
用手遮住天花板看一看,再換遮住地板看一看,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明明很亮、燈色也一致不是嗎?為什麼看起來還是怪怪的呢?別忘記,燈光的配置除了打燈,也包含現場的物品反射。
比較下圖左右兩邊牆面色澤就會發現,白光並不一樣,而那些不鏽鋼架、日光燈架、軌道燈、電器箱、店家招牌,通通都讓最後的光感顯得紊亂。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此外,在南門市場的一些地方,天花板的燈管顏色本身就已經跳色了,再加上指示牌燈、店家燈,跟材質的選色,就都互相影響了。
光線、字體、隔間的黑色金屬框、地板,都有影響,你會發現光線在這些材質上,反射出來的差異非常明顯,即使是黑色也變得混亂了。南門市場中的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狀態,一一去拆解會發現,現在的這番景況,真的是無數小細節交互影響而導致結果。
明明有平的牆面、新的招牌、新的建築跟地板,還有時下流行的黑色天花板,但氣氛卻是懷舊感。前陣子開幕的裕隆城,裡面也是深色天花板跟很多燈,但氣氛完全不同,請去看看,留意燈色、天花板色、地板質地。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仔細看上圖的美食區,除了吊燈配置有點複雜以外,你還會發現每一個店家招牌都有「光斑」,就是光線太強,以致於產生一個個的白色斑點。還有地板跟牆面磁磚選用、柱子上的卡通圖案及標示海報,通通都為場景增添了懷舊氣氛。幾排角度不同的軌道燈,以及燈的軌道色及外殼色,更讓這個燈的感覺像是「外加」的。
此外,個別店家的字體選用也有很大的影響。字體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有些字體是「便用型」,就是「現在沒時間選字了,內建的第一個字體拿來用就好了,趕快把文宣印一印,要推出了」。但有些字體是「長用型」,就是「這個字體要每天看、每分鐘看,都不會讓人覺得平淡、膩味」。
所以店家招牌、路牌、告示牌這種,都要找這類字體。不然你看到下面這種照片會不會覺得:「這一定是正式招牌還沒做好,所以先做的『暫時性』招牌吧?」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日本神戶與荷蘭鹿特丹的市場
下圖是神戶的湊川商店街,看起來很像台灣的老派百貨公司,但一致的燈光跟燈色讓這裡顯得有一種整體性,亮度也沒讓人刺眼。而鹿特丹的Markthal是全世界最知名的食物市場,雖然建築很特別,但他們的燈光顏色一致,不過亮、燈具的位置不突兀,地磚也選用了耐髒、形狀較為平整的款式。
軌道燈或非崁燈類的燈具都會有一個「形體」,而當對準的方向不同時,就會變成很多形狀掛在天花板上,南門市場的所有軌道燈、日光燈、頭頂燈尺寸都不一、位置也不齊,使得燈具變成了眼睛會明顯注意到的「物體」。而裕隆城的燈具雖然更多,但非常地整齊,所以放眼望去比較像是花紋,光線也更一致。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而在鹿特丹市集的照片中,如果不講,一般人多半也不會注意到什麼燈不燈的,因為就很自然地融入場景當中。而地板雖然也是地磚,但其平整度影響了反光,南門市場的地磚單塊起伏比較大,所以鋪滿後一塊塊的很明顯,而這個市集的地磚卻只像是色塊一樣,磚縫也為相近色,所以看上去比較乾淨。
有去過歐洲市集的人多半會覺得那裡看上去就是「單純的食物市集」,通常只簡單放上一些蔬果熟食、起士花卉什麼的,沒有過多的花俏或喧嘩,因為商品擺在那兒就已經很吸引人了,而室內燈光也很一致,看上去就是有整體感。
而牆壁上的圖案是超大的蔬果、花卉壁畫,「拱形空間+壁畫+市集」就是這個景點最大的賣點,牆上一格一格的窗戶則是「公寓」,裡面就是住人的地方,在裡面可以往下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實用和美感兼具的可能?
常有人說希望能兼具實用與美感,但其實兼具「實用」跟「簡單」可能反而比較不難,就像是如果今天每個人只有100元,那大家就都只能買一件T恤穿,即使圖案不同,但就都是穿T恤的人,看上去會整齊。如果大家都1000元,那就會搭配出無數種穿著,而當這些人一起出現的時候,看上多半就沒有焦點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活動要有Dress Code。
而如果要讓大家都一起兼具美感,那就是大家要有某種「共識」。舉例來說,在一個重大活動裡許多人都穿Armani的西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確定其他品牌的西裝在一個『大家都穿Armani的場合中』效果如何?」那就乾脆也一起穿Armani。
而像女星則是會爭奇鬥豔,大家都找設計師,都在想每年要怎麼發揮創意,那結果就是「單獨看的時候好像都不錯」,但如果全部的女生聚在一起,可能就會顯得凌亂,而如果連「單獨看都覺得怪怪的話」,就會被每年的最差勁服裝獎給嘲弄一番。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台灣的美感教育其實就像是一種「貴族教育」,窮的人根本沒機會看到什麼漂亮的東西,也不會有人主動教他們,等到賺錢的時候,也不可能再去花錢來上什麼課去研究美感,而是馬上「接到案子就做」,那這類案子一定都不會好看。
那等一個案子又一個案子都接到了,錢也賺到了,他們就會去學習美感嗎?通常不會,因為他們馬上會想到:「還沒買車耶!還想買房耶!」於是就繼續拼命接案,假設買車買房需要花一個人1000萬,平均每個案子4萬利潤,那就是要250個案子結束後,才可能會有多餘的錢,那就讓社會繼續增加250個不太好看的空。
但等到賺到了目標以後,就會去學習美學嗎?通常也不會,因為,不用上課、不用學美感都能賺到1000萬了,請問為什麼不繼續走下去就好了?況且,還要結婚、養小孩不是嗎?又要再存1000萬吧?那會讓社會再增加很多這樣的案例。

Photo Credit: Hyatt Pan 提供
以上這是簡化的講法,或許也有人很有天賦,年輕時就感受到了美感,但他也不能改變什麼,因為他有美感,其他50家攤位的承包商沒有,那他也不可能改變其50個設計,最後就只能淹沒在其中。
而台灣的「美感」,就在類似這樣的無限延伸中被不斷形塑......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