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之鳥:伊甸17》距離上一次《火之鳥》推出電視動畫已有將近20年之久,同時也是眾多改編自這部漫畫的作品中,首度選擇以「望鄉篇」作為題材的改編。不過,《火之鳥:伊甸17》的表現,卻也與過往所有的改編一樣,終究成為了一部精采程度連原著十分之一都不到的動畫劇集。這部手塚治虫最經典的作品,到底為何如此難以改編?
前陣子在Disney +上架的動畫《火之鳥:伊甸17》(火の鳥 エデンの宙),是部頗為特別的迷你影集,除了在串流平台上架外,同時也預計會於2023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另一個名為《火の鳥 エデンの花》的電影版,兩者除了結局以外,情節大致相同,因此也令人好奇這種作法的成果會是如何。
這部改編自手塚治虫漫畫《火之鳥》中「望鄉篇」的串流平台動畫,距離上一次《火之鳥》推出電視動畫已有將近20年之久,同時也是《火之鳥》發表以來,眾多改編自這部漫畫的廣播劇、電影、電視動畫、OVA、舞台劇、小說與遊戲中,首度選擇以「望鄉篇」作為題材的改編作品。
《火之鳥》為何難以改編?
縱使如此,《火之鳥:伊甸17》的表現,卻也與過往所有的相關改編作品一樣,終究成為了一部精采程度連原著十分之一都不到的動畫劇集。《火之鳥》之所以會如此難以改編,其實與這部漫畫特殊的敘事結構有關。
最初的《火之鳥》篇章,是手塚於1954年至1955年間,於《漫畫少年》雜誌上連載的「黎明篇」。故事以日本創世神話中的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作為主角,描繪他們因喝下火之鳥的血而長生不死,後來在一場海難中,意外來到當時的日本,被島上原住民視為神明的經過。
只是,就在故事發展到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兩人,就快要與傳說中的卑彌呼正面衝突的高潮之際,「黎明篇」卻由於《漫畫少年》停刊之故,就此中斷在此處。

而後,在1956年至1957年間,於《少女Club》(少女クラブ)雜誌上剛連載完少女漫畫《寶馬王子》(リボンの騎士)的手塚,正有意嘗試將史詩英雄的路線,帶到少女漫畫的世界裡。
於是,在被問到是否要在上頭再度連載《火之鳥》時,他則將這個概念轉移到《火之鳥》上,同樣以一對長生不死的男女作為主角,把真實歷史人物與特洛伊戰爭等事件融入其中,就此另起爐灶,陸續畫出了與先前「黎明篇」無關的「埃及篇」、「希臘篇」與「羅馬篇」等三個連續篇章,並在男主角成為新一任羅馬皇帝後,結束了這個時期的《火之鳥》創作。
時間來到1967年。當時,手塚推出了實驗性的漫畫雜誌《COM》,並以「作者可以自由創作自己想畫的故事」與「培養新人才」作為創立宗旨。
而在這本雜誌上,手塚那個「自己想畫的故事」,則正是全部打掉重來,故事再度從頭說起,同時也是日後被手塚認定為《火之鳥》真正第一個篇章的「《COM》版黎明篇」。在這個版本的「黎明篇」裡,故事主角不再是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但也同樣有出現卑彌呼等傳說中的人物,並交代了大和朝廷建立的經過,最後則總算讓這個全新版本的「黎明篇」,有了一個完整結局。
而在「黎明篇」結束後,緊接於後面登場的「未來篇」,才真正展現出手塚對《火之鳥》抱持的創作企圖,一口氣將故事時間點拉到人類滅亡前夕的遙遠未來,並透過宇宙能量體生物「火鳥」這個存在,為整部作品定下明確架構,甚至更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將《火之鳥》設定為一個頭尾相連的壯闊故事,告訴讀者在人類滅亡的許久以後,一切又會重頭來過,就此循環不息。
於是,在接下來的篇章裡,手塚大多採用過去與未來交互進行的方式來推展故事。在時間點為過去的篇章裡,故事以順時序狀態逐漸朝現代逼近;至於時間點於未來的篇章裡,則是以倒時序方式,使其從反方向同樣朝現代前進,最終則打算在兩條時間線於現代交會時,完成整部《火之鳥》的故事。
複雜的不只是環形時間線
這樣的作法,讓接下來的「大和篇」(ヤマト編)、「宇宙篇」、「鳳凰篇」、「復活篇」、「羽衣篇」、「望鄉篇」、「亂世篇」、「生命篇」、「異形篇」與「太陽篇」正如前面所說,變得不受時間限制,由於其環狀的結構,使未來的故事同時可以被視為發生在過去的更久以前,再加上靈魂與轉世等設定,因此得以讓某些角色在不同時代裡,透過後代或轉世的形式,再度以另一個身分登場。
更巧妙的是,在逆時序發展的未來線篇章中,由於星際旅行的時間往往需要花費數百年的光陰之故,所以在前面(也就是更久以後的未來)出現過的角色,也因此在後面篇章的主角歷經上百年的星際旅行後,有機會再度出現,並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而也讓閱讀《火之鳥》的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驚喜,導致若是你只單獨看某個篇章的改編版本,根本難以體會這樣的樂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同先前《漫畫少年》版的「黎明篇」一樣,後來的「羽衣篇」也由於內容過於敏感之故,亦曾一度重畫,而「望郷編」與「亂世篇」則是因為《COM》的兩度停刊,最後則轉至《Manga少年》(マンガ少年)上再度重頭來過,因此全都一樣有著兩種不同版本。
結局要在靈魂離開身體的那一刻繪製而成
可惜的是,手塚在1988年結束「太陽篇」連載的不久之後,便被診斷出了晚期胃癌,並於1989年離世。據稱,在他最後的那段時間裡,還時常向家人索取鉛筆,試圖繼續工作,只是由於他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負荷,最後也還是離開了人世,使《火之鳥》因此成為了他未能完成的作品之一。

就手塚生前的訪談揣測,在「太陽篇」之後,他原本有意繪製「大地篇」,並會以「甲午戰爭」或「江戶末期到明治維新期間」這兩個背景之一作為主題。
至於《火之鳥》的結局篇章,則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中一種,是會把他筆下經典角色原子小金剛(アトム)作為主角的「再生篇」。
就一度擔任《火之鳥》責任編輯的松岡博治表示,手塚曾告訴過他,這個篇章預計要在2003年推出,也就是《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裡頭,小金剛被製造出來的同一年,而且在故事裡還會出現怪醫黑傑克(ブラック・ジャック)與三眼神童(三つ目)等手塚的經典角色。
而另一個被稱為「現代篇」的結局版本,情況則更為特別,至少就情節來看,大致上只是個概念而已,並沒有什麼故事性可言。這個可能的結局版本,主要出自手塚的一些對談,還有他於1971年11月時,在《COM》上面刊載的一回「休憩篇」,內容主要是在描述他自己對於《火之鳥》這部漫畫的核心想法。
在綜合上述的資訊後,我們會得知手塚對於「現代篇」的想法,其實與他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表示由於所謂的「現代」是個不斷流動的概念,要是連載個一年,故事中的現在便會成為過去,因此他所想畫的「現代篇」,應該要是在他靈魂離開身體的那一刻繪製而成的作品,就算只有一格,也希望能加以完成。
因此,對照他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裡,不時要求家人給他一支鉛筆的狀況,或許他也確實直到最後,都想把握每個機會,畫出他心目中的《火之鳥》結局吧。
時間的特性所折射而成的驚人力量
事實上,倘若你是過去未曾讀過《火之鳥》的讀者,便會發現這部漫畫雖然繪製於數十年前,裡頭還有不少創作當時的後設式惡搞元素(例如常常提及那時的名人,或是刻意模仿其他漫畫家的畫風來搞笑等等),但不管就故事或繪製手法來看,都有許多至今仍讓人眼前一亮的大膽創意。像是一些打破傳統分鏡的嘗試,便直到如今,也還是許多漫畫家未必敢挑戰的破格作法。
而在故事方面,《火之鳥》則透過不同篇章,將風格各異的類型故事給融入其中,並賦予不同的驚人創意。
在描繪歷史人物時,手塚往往勇於翻轉大眾對於那些人物的既有印象。像是卑彌呼與源義經等角色,便被塑造為自私自立的反派人物。而在「太陽篇」中,這樣的狀況不僅延續下去,手塚更甚至將佛教傳入日本的過程,轉化為類似尼爾.蓋曼(Neil Gaiman)小說《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裡的諸神大戰,其創意的前衛程度,由此也可見得一斑。
至於一些科幻式的設定也同樣如此。像是銜尾蛇式的時空迴圈、人類與機器人的戀情、反烏托邦的獵殺遊戲、發生在太空船裡的謀殺事件,乃至於透過外星殖民展現的人類發展史等等,都將在這部漫畫裡帶給你滿滿驚喜,因而對手塚掌握各種題材,並將其巧妙融整於《火之鳥》這個架構中的天才思維,由衷感到欽佩不已。
是的。就跟所有傑出的創作一樣,《火之鳥》絕對不是一部你光看別人介紹,就能完全了解其厲害程度的漫畫。而這樣的狀況,也正如《火之鳥》的改編作品中,沒有任何一部能展現其魅力十分之一的原因。
因為,那些作品實在無法透過單一篇章的呈現,便帶出原著由不同篇章所交織出的壯闊特質,就連貫穿其中的哲學思維與人性反映,也將會因為被拆解分割,進而無法呈現這則橫越千萬年的故事裡,那股由時間的特性所折射而成的驚人力量。
《火之鳥》的魅力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要了解《火之鳥》的魅力,你只能親自去讀。等到讀了這部漫畫以後,你也才會知道,為何浦澤直樹會畫出《Pluto ~冥王~》這部作品,而《比利蝙蝠》(Billy Bat)的初始概念,究竟又是源自何方。
甚至,你也總算會明瞭,像是二階堂黎人、藤木稟、虚淵玄、赤堀悟或System 7這些橫跨小說、劇本、遊戲與音樂領域的創作者們,為何都會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向這部漫畫致上他們由衷的敬意。
就手塚自己在「休憩篇」裡表示,所謂的靈魂,或許是一種人類無法想像的能量,只能被生物之類的有機物質吸收,因而構成了所謂的「活著」。而當生物死去以後,這股能量又會被釋放出來,就這麼發散在空中,然後再度被新誕生的生物吸收進去。
於是,這股能量會由於受到先前的肉體所影響,透過夢境或「似曾相識」這類狀況,使過去的記憶偶爾會在新的肉體中忽地一閃而過。
倘若整個宇宙在誕生之初,便被這樣的能量充滿的話,那麼只要宇宙持續存在,這種生生不息的進化也就會永遠持續下去。而火鳥這個生物,則正是他對於這種宇宙能量的具體化想像。
當然,我們無法確定手塚這樣的想像是否為真。但從《火之鳥》如何影響到無數創作者的情況來看,或許我們能說,像是這種創作的能量,或許也正如同手塚對於宇宙的想像,確實成功地藉由這部漫畫,就這麼並未止息地延續下去了吧……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讀到最後我們才發現——穿越古今故事的《比利蝙蝠》,他的名字就是浦澤直樹
- 浦澤直樹X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可能是漫畫史上最為成功的重啟——《PLUTO ~冥王~》
- 在黑暗中,那些曾幫忙從鼻孔中接生西瓜的助產士們——《手塚番: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